他今日提“仁君之名”,就是想效仿。
文官嘛,靠的就是“敢言”博名聲,若是能讓陛下覺得他懂“聖君之道”,日後入閣也不是沒指望。
至於山東被劫掠的百姓,他隻在奏報上見過“劫掠甚慘”四個字,沒親眼見過,哪知道什麼叫“慘狀”?
“仁君之名?”
鄭森坐在龍椅上,目光冷冷地掃過王士禎,那眼神像帶著冰碴,能刺穿人的心防。
“王禦史,你前年在江南蘇州任知府,”
他聲音不高,卻字字戳心,
“該知道去年蘇州鬨饑荒時,百姓們把觀音土都挖來吃,餓死的人堆在城外,連口薄棺材都買不起。”
朕若把糧食、布匹拿去“恩惠”蒙古部落,江南百姓誰來管?
他頓了頓,語氣陡然加重:
“那些部落去年入關,搶了山東三個縣,殺了上千百姓,燒了兩百多間房子,他們的‘大義’在哪?他們的‘聖德’又在哪?”
王士禎被問得臉色發白,手裡的朝笏差點掉在地上。
他沒想到陛下會突然提蘇州饑荒的事,一時間竟忘了該怎麼反駁。
可他還是硬著頭皮道:
“陛下,聖君當以德服人……前明永樂帝就是靠招撫蒙古,才換來了邊境數十年安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永樂帝?”
鄭森猛地打斷他,聲音陡然提高,震得殿內的燭火都晃了晃。
他想起明朝亡國的根源,多少時候就是因為這群文官抱著“仁君虛名”不放,該加稅時不敢加,該用兵時不敢用,最後把江山拱手讓給了清軍。
“永樂帝五次親征蒙古,殺得草原千裡無人煙,才有了後來的安穩!”
他的聲音傳遍大殿,每個字都擲地有聲。
“他若隻靠‘德服’,早就被蒙古人打到北京了!”
殿內鴉雀無聲,連呼吸聲都輕了幾分。
王士禎的額頭滲出冷汗,手指死死攥著朝笏,指節泛白。
“朕的‘德’,先給大夏的百姓!”
鄭森的目光掃過殿內百官,
“朕不要那勞什子‘仁君之名’,要的是百姓能吃飽飯,邊境能安穩睡好覺。”
那些蠻夷,你跟他們講德,他們聽不懂;你把刀架在他們脖子上,他們才會乖乖聽話。
他頓了頓,語氣裡帶著警告:
“以後誰再提‘寬仁招撫’,先去山東那些被劫掠的村子看看,看看那些死在蒙古人刀下的百姓,再跟朕說話!”
王士禎臉色慘白地退了回去,連朝笏都歪了,還是旁邊的禦史悄悄幫他扶了扶。
朝會散去後,馮厚敦快步追上鄭森。
他穿著內閣輔臣的緋色官袍,走得急了,袍角都飄了起來。
“陛下!”
他壓低聲音,湊到鄭森身邊。
“王禦史雖迂腐,卻是想為陛下樹‘聖君’形象。您今日話說得太重,怕是會讓文官們覺得陛下不重儒道,寒了他們的心。”
他心裡滿是權衡:文官集團是朝廷的根基,起草詔書、治理地方都得靠他們,若是逼得太緊,日後怕是會出岔子;可他也明白,邊境的事拖不得,陛下的鐵血手段,或許才是唯一的辦法。
“寒心總比丟了邊境好。”
鄭森腳步沒停,龍靴踩在宮道的青石板上,發出篤篤的響。
他心裡清楚,這些文官想的是什麼——無非是靠“勸誡”博名聲,靠“仁君”穩地位。
“朕知道他們的心思,可大夏不是明朝,不能靠虛名過日子。”
他語氣緩了些,卻依舊堅定。
“等邊境穩了,百姓富了,他們自然會明白,朕今日的‘鐵血’,才是真的‘仁政’。”
喜歡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請大家收藏:()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