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的巡撫衙內,劉國軒正埋首處理改土歸流的文書。
自他坐鎮貴陽以來,便著力整頓西南土司亂象,拆改土司私兵、劃定州縣疆界、推行大夏律法,此刻案上還攤著剛擬定的《貴陽土司改流章程》,一旁的親兵突然捧著鎏金封套闖入。
“將軍,南京八百裡加急!陛下的諭旨到了!”
劉國軒放下朱筆,接過諭旨時,指尖還沾著墨痕。
展開一看,鄭森的字跡帶著剛勁的決斷,聚焦於西南戰事。
“滇局複雜,吳三桂據昆明稱大周,李定國擁殘部困雲緬,皆為隱患。”
“令劉國軒率八萬大軍從貴州西進,往昆明方向推進,配合柳州張煌言所部行動,聽其調度,兩軍協同夾擊吳三桂,先定滇中局勢。”
劉國軒心中了然——陛下早有平定西南之意,如今正式下令,當速整軍備戰。
他剛將諭旨收好,負責探查滇境的斥候便緊急求見,遞上密報。
劉國軒展開密報,臉色驟然一沉。
密報上寫著:“吳三桂於昆明弑永曆帝,對外謊稱病逝,滇地百姓人心惶惶。”
“竟有此事!”劉國軒攥緊密報,即刻召來親兵。
“備快馬,將吳三桂弑君之事密奏南京,務必加急送達!”
親兵領命而去,劉國軒則開始召集部將,部署西進事宜,心中暗忖:永曆帝一死,李定國恐心無歸處,此事需讓陛下知曉,或可另作籌謀。
南京的禦書房內,鄭森正對著西南輿圖沉思。
輿圖上,紅色大夏、藍色大周、零散南明勢力標注分明,他指尖在雲南境內劃過,口中自語:“吳三桂反複無常,李定國勇而有忠,雖皆無長遠戰略,卻是眼下滇地最難纏的兩人。”
鄭森早有主動出擊之意,卻在琢磨“如何拉攏李定國、孤立吳三桂”時,內侍捧著劉國軒的密報匆匆而入。
“陛下,貴陽急遞密報,劉國軒將軍奏報——吳三桂弑永曆帝!”
鄭森接過密報,快速瀏覽後,眼中閃過一絲銳光。
“永曆已死,李定國的‘忠’便沒了依托,這正是勸降的最佳時機!”
他當即召來翰林院學士,口授新的諭旨,字字緊扣勸降邏輯。
“令張煌言為西南平亂總指揮,率十萬大軍從廣西入滇,與劉國軒所部彙合後夾擊吳三桂;另,核心要務為招降李定國。”
“諭旨中需寫明勸降理由:朕承天應命,推行新政以安民生——減農稅三成、改革稅製廢苛捐雜稅、開科舉取寒門子弟、嚴懲貪腐官吏、推廣番薯玉米解饑饉,朕愛民如子,誓驅韃虜、複興漢人江山。”
“李定國早年起於農民起義,本為救百姓於水火;今永曆帝為吳三桂所弑,其忠義無所寄托。朕感念其忠勇與能力,願不計前嫌,封雲南總兵,委以軍政重任,助其續救民之誌,共複漢土。”
諭旨擬好後,鄭森親自審閱,確認無遺漏,才命內侍加急送往柳州。
“再備一道指令,傳予劉國軒,令其配合張煌言勸降李定國,若李定國願歸降,需以禮相待,不可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