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生成。”
技術人員迅速操作,
一張三維中國地圖浮現,
上麵以不同顏色的光點密度顯示著人口聚集情況,
東部沿海大型地下城集群光點密集,
西部高原及北部邊疆地區則相對稀疏,但仍有不少頑強存在的亮點。
“生存物資儲備與發放情況?”
首長轉向另一位負責人。
“報告!中央戰略儲備糧庫、肉庫、油庫保存完好,數字化管理係統運行正常。通過地下高速物流網絡與各區域中心庫、末端供應點聯動,目前所有登記在冊的民眾基本生活物資保障充足。”
“近期極寒期,已指令各供應點增加高熱量食物和禦寒物資配給,發放過程有序,未發生大規模擁堵或短缺事件。”
負責人調出數據流,
“新鮮蔬菜水果供應是短板。大型地下農業工廠產能已開至最大,但主要供應重點保障單位和高需求人群。社區級和家庭式水培、氣培單元推廣順利,但產量有限。正在全力擴大耐低溫、短周期作物種植麵積和新品種研發。”
“要加快。老百姓不能光靠罐頭和壓縮乾糧。健康是第一位的。”
“想辦法加大物資供應點,儘量保障更多人可以領取到救援物資,特彆是二三線城市。”
首長強調,
隨即問道,“關於‘燭龍’計劃人工太陽)的可行性論證?”
一名院士模樣的老者接過話頭,
ographic投影出複雜的模型:
“理論驗證已通過多國聯合虛擬模擬。但工程實踐麵臨巨大挑戰。”
“一是能量來源,目前主要依賴深層地熱和聚變實驗堆,能源輸出穩定性與‘燭龍’所需相比仍是杯水車薪。”
“二是材料,在大氣層頂部長時間維持特定形態的能量場並高效轉化光輻射,現有材料在極端低溫下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存疑。”
“三是環境擾動,大規模能量乾預對當前脆弱的大氣環流和生態平衡可能產生不可預知的連鎖反應。建議繼續深化研究,但短期內難以實現大規模應用。”
首長點點頭,並未顯得失望:
“科學探索允許失敗,但要全力以赴。哪怕隻能點亮一個小區域的天空幾個小時,對民心士氣的鼓舞也是巨大的。繼續攻關。”
“關於地下避難所全麵啟動議案……”
另一位官員開口。
“暫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