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半個月,
大家如法炮製,
一個足夠容納許陽一大家子的,有四個臥室,還有廚房和客廳的“新家”就有了雛形。
新家布局分明:進門兩側是許陽夫婦和許振振的臥室,年輕人守外應對情況;
在裡麵是許父許母和張父張母的房間,更安靜安全。
兩邊是灶台,中間是一個長木桌子用來吃飯。
“以後前洞環境好了,咱們就兩個地方都能住了,農忙時候咱們就住這邊兒,不忙的時候就住前洞。”
由於現在水泥可以自行燒製,新家的所有牆麵都被抹上了水泥。
大家開始各自為房子的裝修工作添磚加瓦。
許母找了個小鍋坐上水,扭頭就喊:
“許振振!過來!給奶奶舀兩勺麵。”
許母往儲藏室一指,
“就舀那個有點潮了的,先用它。”
許振振麻利地端來麵粉碗,許母一邊往水裡下麵一邊攪和。
在東北,以前糊牆紙和貼對聯都是熬漿糊。
隻是後來有了膠布,大家才開始逐漸放棄這種稍微有些麻煩的工序,轉而使用這種更省事更方便的工具。
跑完了腿的許振振開始在之前堆碎石的地方挑大小合適的碎石扔進大筐裡。
他打算用水泥和這種碎石鋪設地麵,做成顏色有些不一的更加有“古樸”風味的地麵。
地麵鋪設完成,也盤完了炕,張月和張母許母開始用熬好的江湖刷牆。
而“牆紙”就是許振振前兩年練習用的又大又厚又密密麻麻的英語周報。
張母利索地往牆上一貼,用布團仔細撫平。
許振振湊過來看熱鬨:
“姥姥,你這單詞都貼歪了。”
“歪了也比你考的分正。”
張月頭都不抬,“去,看看你爸水泥和好沒。”
最後是氈屋頂。
許陽和兩位老爺子在外頭忙活,把乾稻草一層層往房頂上鋪。
許父用木叉把稻草拍齊,張父在下麵遞草繩固定。
最後,房間所有清掃工作完成之後,
把上好了玻璃的木窗安好,新家就算正式落成了。
“媽,咱們的後洞新家這回可有那麼幾分七零年代的樣子了。”
許振振感歎道。
“有了爐灶,咱們天冷的時候想燒多少度就燒多少度,再也不用過那種活又活不好,死又死不起的18度的鬼日子了。”
看得出許振振對前些年的供暖問題是真的很恨了。
新家落成的這天,按照老規矩要“燎鍋底”,也就是開火做飯熱鬨一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