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過後,張勤的生活分成了兩個世界。
周一到周五,省重點高中的普通學生。
上課偶爾走神,考試依然碾壓全場的“大魔王”。
周末一到,一輛轎車準時停在校門口,她要去另一個戰場——“華夏之光”總部。
推開會議室大門。
煙霧繚繞,人聲鼎沸。
牆上掛著巨大的全國地圖,紅藍鉛筆畫滿了密密麻麻的標記和箭頭。
父親張建軍,舅舅林文兵,早已脫胎換骨。筆挺的中山裝,雷厲風行的作風,活脫脫的領導架勢。
劉振華主任更是把這裡當成第二辦公室,經常親自坐鎮。
“小勤來了!”
“總顧問好!”
眾人紛紛起身。
張勤擺擺手,熟門熟路找了個角落坐下,拿起桌上的銷售簡報。
刺繡、火腿、茶葉…在她“文化包裝”理論指導下,這些產品在海外和高端市場表現不錯。
僅僅是不錯而已。
張勤翻著報表,眉頭微皺。銷售額穩步增長,模式卻僵化得要命。靠著“華夏之光”國家級金字招牌,在廣交會這樣的平台進行大宗交易。
說白了,坐商。等客上門。
距離她想象中鋪滿全國、滲透千家萬戶的商業帝國,差得太遠。
“…以上,就是我們豫省上個季度的銷售總結。”
彙報聲停下。
所有目光聚焦到這個角落裡的小姑娘身上。
眾人都清楚,這位總顧問年紀雖小,但是一句話就能點破他們想破腦袋都想不明白的症結。
張勤放下報告,沉默不語。
劉振華清了清嗓子:“下一個,江浙地區代表——陳新中,王慧。”
兩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站起。
陳新中,戴眼鏡,文質彬彬。王慧,短發,眼神明亮,透著精明乾練。
省裡從江浙商業係統特意選拔的尖子。
“劉主任,張總顧問,各位領導。”陳新中開口,濃重的南方口音,“我們的報告,可能跟彆的地方不太一樣。”
他沒念稿子,直接走到地圖前。
“我們認為,光靠供銷社和百貨大樓,遠遠不夠。”
“我們江浙商人,講究貨通天下。貨要主動走到人麵前,不能等著人來找。”
紅鉛筆在地圖上畫了個圈。
“上個季度,我們沒把精力全放在滬市、杭市這樣的大城市。我們組織了幾個小組,每組兩人,一輛自行車,兩個大貨箱——前鋒隊。”
“沿著國道、省道,一個鎮一個鎮跑,一個村一個村鑽。”
“見到小賣部、代銷點,我們就進去談。老板,這是華夏之光的貨,國家認證,質量頂呱呱。你不用給錢,我先放兩瓶酒、兩包茶葉在你這裡賣。賣出去了,我們再來結賬,你拿一成利潤。”
“賣不出去?沒關係,下次我們來,原封不動拉走,你一分錢損失沒有。”
會議室瞬間安靜。
所有人被這套聞所未聞的打法震住了。
不要錢,先把貨給你?
賣不出去還能退?
這不是白送嗎?
“胡鬨!”一個乾部忍不住站起來,“要是有天災人禍,或者有人存心賴賬,我們的貨不是全打水漂?風險太大!”
陳新中笑了笑,扶扶眼鏡:“所以,我們有後手。”
王慧接過話頭。
“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拜訪當地頭麵人物。村會計,鎮上能人。請他們吃頓飯,送兩條煙。專門打聽哪家小店老板信譽好,哪家愛占小便宜。”
“這些信息記錄在冊子裡,我們叫它信譽地圖。”
“信譽好的,多放貨,賬期給長點。信譽差的,對不起,老老實實給現錢。”
王慧補充:“還有,光賣貨不行,得教他們怎麼賣。金華火腿,我們印了小畫片,畫著怎麼切、怎麼蒸、怎麼燉湯。買一根火腿,送一張畫片。鎮上家庭主婦特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