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省第一鋼鐵廠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平順。
何紹偉廠長說到做到,將“全力配合”四個字貫徹到了極致。
煉鋼車間、軋鋼車間、鍛造車間,過去被視為禁區的核心生產線,向“棟梁”班的學生們全麵開放。
第一周,是玩命。
高爐前,熱浪滾滾,火星四濺。
學生們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護目鏡,跟在老師傅身後,記錄每一個數據。
空氣裡全是鐵鏽和煤灰的味道,噪音大到說話全靠吼,但沒人叫苦。
這群天之驕子,第一次親眼見證課本上的公式,如何變成奔騰的鐵水和轟鳴的機器。
李向陽的小組,幾乎睡在了冶煉車間。
他們追著老師傅,從礦石配比問到脫硫工藝,問題細到讓乾了一輩子的老工人都直撓頭。
方月月和李昂則泡在廠資料室,把幾十年的生產記錄、報廢品分析報告,全翻了出來,試圖建立一個數據庫模型。
一周時間,飛快過去。
他們收集到了海量的一手數據,但也遇到了新瓶頸。
廠區太吵了,根本沒法進行數據分析和理論推導;和何廠長商議後,張勤決定,全班暫時撤回學校。
他們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把這些滾燙的原始數據,變成冷靜的科學結論。
————————
回到北工大宿舍,所有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衝進澡堂。
整整一個小時,每個人都恨不得搓掉一層皮。
當晚,丁玉和方勝利特地申請了食堂小灶,給這群灰頭土臉的學生們接風。
飯桌上,全是狼吞虎咽。
李昂端著飯碗,一邊扒拉紅燒肉,一邊含糊不清地說:“我這輩子……都沒覺得白米飯這麼香過……”
周圍一片點頭聲。
接下來的幾天,“棟梁”班進入了閉關狀態。
吳校長特批了主樓九層的一整層,給他們當臨時的研究基地。
走廊的白板上寫滿了公式,教室裡,學生們三五成群,激烈地爭論著每一個數據點。
張勤作為總負責人,穿梭在各個小組之間,協調進度,解決難題。
這天下午,她正在和李向陽的小組討論高碳鋼的脆性問題,輔導員丁玉急匆匆地走了進來。
“張勤,你出來一下。”
張勤跟著丁玉走到走廊儘頭。
“京市來人了。”丁玉壓低聲音,神情有些激動,“帶著保密文件來的,說是上麵特批給你們項目的參考資料。”
張勤心頭一跳“人在哪?”
“就在校長辦公室,吳校長讓你過去一趟。”
“好。”張勤點頭,快步走向校長辦公室。
她猜著會是誰送來的,教育部的人?還是科委的專家?
“砰砰砰。”
“請進。”
張勤推開門。
吳校長正坐在沙發上,他對麵,還坐著一個人。
一個年輕人。
張勤愣了一下。
那人聽到開門聲,回過頭。
很高的年輕人,穿著一身合體的深藍色中山裝。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臉。
輪廓分明,眉眼深邃,他沒有笑,但整個人看起來,就像是春日午後最和煦的陽光,溫和,明亮,讓人覺得舒服。
看到張勤,他站了起來。
這一站,張勤才直觀地感受到他的身高。
起碼一米八五以上,甚至可能更高。
張勤一米六多的個子,在他麵前,瞬間顯得嬌小玲瓏。
“吳校長。”張勤收回目光。
“來了,坐。”吳校長指了指身邊的位置,然後笑著介紹:“這位是周懷瑾同誌,從京市來的。”
他又對年輕人說:“小周,這位就是我跟你提過的,我們‘棟梁’班的班長,張勤同學。”
周懷瑾的目光落在張勤身上,嘴角微微上揚。
“張勤同學,你好。久仰大名。”
他的聲音很好聽,是那種帶著一點磁性的男中音。
“你好。”張勤點頭,坐下,手指無意識地在膝蓋上點了點。
周懷瑾?這個名字有點耳熟。
“周同誌是……”她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