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結束了。
但會議室裡的風暴,才剛剛開始。
羅毅和他團隊的專家們,沒有一個人離開。
他們像一群終於找到水源的沙漠旅人,圍著張勤,圍著那幾塊寫滿了未來科技的白板,開始了近乎瘋狂的提問和討論。
“169號,這個納米吸波塗料的分子結構,為什麼選擇這種六邊形晶格?理論上,菱形結構對特定波段的吸收率更高!”
“菱形結構在超音速飛行下,塗層表麵產生的熱應力不均勻,容易龜裂脫落。”張勤頭也不抬地回答,“六邊形結構,犧牲百分之零點三的吸收率,換來百分之三十的結構穩定性。”
那位專家不說話了,拿起筆,在自己的本子上瘋狂記錄。
“還有這個a射b導!”另一位航電專家擠了過來,臉上是無法抑製的亢奮,“數據鏈的帶寬要求太高了!我們現有的通訊技術根本達不到實時傳輸高清火控數據的標準!”
“那就換跳頻擴頻通訊,加上量子密鑰加密。”張勤丟出一個又一個新名詞,“具體算法,我明天給你。”
這場討論,從白天持續到深夜。
最後,是郭院士強行中斷了會議。
“行了!都給我去休息!”他看著這群已經徹底瘋魔的專家,又好氣又好笑,“想把她榨乾嗎?!”
羅毅這才反應過來,他看了一眼牆上的掛鐘,已經是淩晨兩點。
而那個被他們圍在中間的年輕女孩,除了臉色蒼白了些,眼神依舊清亮,邏輯沒有絲毫混亂。
“郭老,”他拉著郭院士走到一邊,壓低聲音,“這個項目,不能兩地跑。所有的設備、數據、人員,全都在我們那兒。169號,必須過去。”
郭院士點了點頭。
這也是他早就想好的。
“我明白。”
他對羅毅說:“你們先回去。三天後,她會過去報到。”
“但是,”郭院士的表情嚴肅了起來,“到了那邊,一切安保級彆,提到最高。她的一切對外聯絡,由我親自審批。”
羅毅鄭重地點頭:“明白!”
人群散去。
張勤回到自己那間小小的、隻有一個代號的實驗室。
林偉已經等在了門口。
“收拾一下。”他說,“三天後,我們搬去‘利劍’的總基地。”
“好。”張勤應了一聲,推門進去。
她沒什麼可收拾的。
幾件換洗的衣服,幾本看到一半的書。
她的目光,落在了那個抽屜上。
她走過去,拉開。
左邊,是周懷瑾那封字跡飛揚的信。
右邊,是李霄那顆冰冷沉重的彈殼。
風花雪月。
金戈鐵馬。
她看著這兩個東西,站了很久。
然後,她關上了抽屜。
從桌上拿起一卷所裡專用的高強度密封膠帶。
撕開。
對著抽屜的縫隙,橫著貼了一道。
又撕開。
豎著貼了一道。
一個嚴嚴實實的十字,封死了抽屜。
她退後一步,看著自己的傑作,長長吐出一口氣。
她不需要這些。
至少,現在不需要。
————————
新的基地,比國防技術研究中心更加龐大,也更加戒備森嚴。
張勤擁有了一間更大的獨立辦公室,和一個直通核心實驗室的專屬通道。
她的生活,進入了一種極致的純粹。
一周七天。
每天早上六點,被生物鐘準時喚醒。
然後是無休止的計算,實驗,會議。
她吃飯,不知道是什麼味道,隻是燃料。
窗外的天是亮的還是黑的,她毫不在意。
時間,對她失去了意義。
唯一能讓她感知到時間流逝的,是每周六晚上七點,那通準時響起的,經過層層轉接的家庭電話。
“閨女,在那邊冷不冷啊?要不要給你寄兩件毛衣過去?”
“媽,不冷,這裡四季恒溫。”
“你爸在院子裡種的西紅柿結果了!又大又紅,可惜你吃不著……”
“爸,挺好的,你們多吃點。”
每一次通話,不超過十分鐘。
十分鐘,是她從那堆冰冷的數據和公式裡抽離出來,汲取溫暖的唯一機會。
她變得越來越瘦,眼下的烏青幾乎成了永久性的妝容。
但她的思維,卻像一把在高速砂輪上不斷打磨的刀,越來越鋒利,越來越駭人。
一個月。
“利劍”發動機葉片的新型鈦鋁合金配方,定稿。
實驗室樣品成功澆築,性能數據完美符合理論預期!
三個月。
羅毅的團隊,在張勤提供的全新單晶生長工藝指導下,成功製造出第一片完整的、毫無瑕疵的渦輪葉片!
當那片閃爍著金屬光澤的葉片從鑄模裡取出時,一位老專家摘下眼鏡,用力擦拭,卻怎麼也擦不乾鏡片上的水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