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回到基地的這兩個月,生活被壓縮成了一條極致單調的直線。
宿舍,實驗室。
秦月榮給她製定了全新的作息。
早上七點半起床。
晚上十點,準時休息。
每天保證九小時高強度工作,和八小時充足睡眠。
這是頂尖專家團隊論證出的,能讓169號的大腦在保持最高效率的同時,最大限度延長其使用壽命的最優方案。
風洞實驗的偏差數據,是壓在整個項目組頭頂的難題。
張勤一頭紮了進去。
推翻,計算,建模,再推翻。
每一組參數,每一個變量,她都揉碎了,掰開了,放在顯微鏡下,一個個地分析。
這天下午,張勤剛結束一組長達五小時的連續仿真。
實驗室的門被推開。
郭院士站在門口,神情是前所未有的嚴肅。
“169號,全體核心組員,二號會議室,立刻開會。”
張勤摘下眼鏡,揉了揉酸澀的眼睛。
“是。”
二號會議室。
“利劍”項目所有核心領域的負責人,全部到齊。
發動機總師羅毅,航電係統專家,材料學專家……幾十個跺跺腳就能讓國內相關領域抖三抖的大佬,此刻全都正襟危坐。
郭院士站在台前,環視一圈。
他的目光,最後落在剛剛進門的張勤身上。
“坐。”
張勤在自己的位置坐下。
“同誌們。”郭院士的聲音很沉,“今天召集大家,隻說一件事。”
“國際形勢,比我們所有人想象的,都更加嚴峻。”
“冷戰,已經進入了最關鍵,也是最危險的對峙期。”
“就在上周,大洋彼岸,通過了一項史無前例的軍費預算。他們的軍事機器,已經全麵開動。”
“這意味著什麼,我想在座的各位,都清楚。”
郭院士的拳頭,重重砸在講台上。
“我們的‘利劍’,必須提速!再提速!”
“我不管你們用什麼方法,不計任何代價!原定的首飛計劃,必須提前至少一年!”
“從今天起,”他的聲音變得冰冷,“指揮部下達最高指令:取消項目組所有人員的休假,所有對外聯絡,除家庭專線外,一律切斷。”
“直到‘利劍’飛起來那天為止。”
“明白嗎?!”
“明白!”
幾十個聲音,彙成一股洪流。
張勤看著台上的郭院士,平靜地吐出兩個字。
“明白。”
——————
會議結束,整個基地被上滿了發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瘋狂運轉起來。
燈火通明,成了常態。
每個人心裡都憋著一股勁。
國運之爭,他們是站在第一線的兵。
無路可退。
時間,來到一九八九年,四月。
這天深夜。
一陣刺耳的警報聲,驟然劃破了基地的寧靜。
是最高級彆的緊急召集令。
“所有核心項目組負責人,立刻到一號報告廳集合!重複,立刻到一號報告廳集合!”
張勤從成堆的圖紙裡抬起頭。
她看了一眼牆上的掛鐘。
十點了。
她抓起椅背上的白大褂,快步衝了出去。
走廊裡,全是行色匆匆的人。
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驚疑和凝重。
一號報告廳,是整個基地安保級彆最高的地方,足以容納五百人。
隻有在宣布最重大的決策,或是傳達來自最高層的指示時,才會啟用。
張勤走進報告廳時,裡麵已經坐滿了人。
黑壓壓一片。
她看到了羅毅,看到了各個子項目的總師。
所有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警報,從床上、從實驗室裡,拉到了這裡。
郭院士坐在第一排,背脊挺得筆直。
報告廳前方巨大的幕布,是黑的。
十分鐘後。
全員到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