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報告被送走後,張勤被強製休息了一整天。
秦月榮收走了她房間裡所有的紙和筆,隻留下一台電視機和幾本小說。
張勤睡了十五個小時。
醒來時,窗外天光大亮。
她的大腦,前所未有的清醒。
“張顧問,您醒了。”
秦月榮推門進來,端著早餐。
張勤吃完,直接開口:“我要去實驗室。”
秦月榮點頭:“好的,我為您準備工作服。”
二十分鐘後。
張勤重新站在了巨大的電子白板前。
白板上,是f117的輪廓。
她拿起電子筆,調出成千上萬組風洞實驗的失敗數據。
屏幕上,紅色的警報密密麻麻。
她沉浸了進去。
在她的世界裡,沒有國運,沒有未來,沒有責任。
隻有氣流,湍流,雷諾數和馬赫數。
隻有物理定律。
f117為了隱身,犧牲了幾乎所有氣動性能,飛不快,也飛不遠。
而她的“幽靈之劍”,既要極致的隱身,也要極致的機動。
她知道,真正的隱身,不靠外形,靠材料和結構。
“把羅毅總師叫來。”她頭也不回地對身後的秦月榮說。
“是。”
半小時後。
羅毅帶著幾個發動機領域的核心專家,腳步匆匆地趕來。
他們看到張勤,下意識地站直了身體。
“169號。”羅毅的聲音有些乾。
“羅總師,我們之前的思路,太保守。”
張勤直接切入主題。
她指著白板上的發動機結構圖。
“我們一直想在現有材料的基礎上,優化結構,達到1250c的承溫要求。”
“這是在修補。”
“現在,換個思路。”
她刪掉屏幕上所有的結構圖,隻留下最核心的渦輪葉片。
“既然已經有了γtia鈦鋁金屬間化合物,為什麼還要被現有的工藝束縛?”
她抬起頭,看著羅毅。
“從現在起,發動機的設計,要為材料服務。而不是讓材料,去遷就落後的設計。”
羅毅張了張嘴,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他身後的幾位專家,麵麵相覷,一片死寂。
“可……169號,”一個專家終於忍不住開口,“這意味著,所有實驗數據都要推倒重來,所有的力學模型都要重新計算……”
“沒錯。”張勤打斷他,“全部推倒重來。”
她看著在場的所有人。
“我們不是在追趕f117。”
“我們是在為未來二十年的天空,定義規則。”
“我要的,不是修補匠。”
“是一場革命。”
接下來的幾天,張勤徹底住在了實驗室。
她帶著羅毅的團隊,從最基礎的空氣動力學公式開始,一點點重構整個發動機的理論模型。
每一天,都有爭吵,有推翻,有砸在桌上的拳頭。
但每一天,白板上的藍圖,都比前一天更清晰。
這天下午,張勤剛結束一場長達六小時的討論。
實驗室的門被推開。
郭院士走了進來。
他身後,跟著一個女人。
三十五六歲,灰色套裙,黑框眼鏡,紮著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