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升問“兄弟,我問句實話啊,養蠶的風險大不大?”
說完跟林國喜都一臉真誠的注視著馬亮,期待著他給出的答案。
馬亮也很認真的回答“養蠶是一個精細活,稍有不慎,一季都白忙活了。但這個賺錢也確實是快,一個月不到就能看到錢。對於咱們老百姓來說,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出路。要說風險就是蠶沒養好,生病死了;另一個就是蠶繭市場有變化,比如養的人多了,蠶繭賣不上好價錢!”
馬東升說“我一直都擔心,我們的蠶繭跟養蠶為主業的那些地方的蠶繭比,賣不上好價錢,這麼說這個擔心還是有道理的?”
馬亮說“當然有道理,人家那裡早就形成了規模,我們這裡現在才開始種植。就是跟人搶占市場,一時半會兒市場需求量大,當然沒問題。時間久了,誰知道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啊?”
三個人都沉默了,馬東升帶頭往回走。
路上林國喜問“馬師傅,我聽說,蠶一年能養四季,那我們要養的就是最後一季嗎?”
馬亮說“不是,你們養的是秋蠶,還有一季是晚秋蠶。相對來說,春秋兩季好養一些,夏蠶天太熱,晚秋蠶天又太冷,都不好養。你們剛剛能趕上秋蠶,所以我們站長就說,讓你們可以試著養一季,就是用來學習,總結經驗的。”
林國喜又問“那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啊?”
馬亮說“你們先把蠶房蠶具都準備好,消好毒。我們那邊要把小毛毛蠶育出來,到時候我給你送過來。時間大概是七月十七八號的樣子。我到時候給你們送兩張紙過來,就夠你們養了。”
馬亮走的時候說“你們最多七月十二三號的時候,就要把蠶房定下來,到蠶桑站來把石灰和漂白粉還有一些蠶藥都領回來,到時候我就直接把蠶種送過來就行了。記得一定要消好毒啊!”
送走了馬亮,林國喜和馬東升在一起繼續討論這件事。
林國喜苦笑著說“說來說去,還是我們太窮了。就這麼一點點土地,這要換成彆的地方,人家可能都瞧不上我們那幾畝地。可我們倒好,還就指望著它給我們賺一點外快!”
馬東升笑說“你就知足吧!咱們這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你不能跟富有的地方比,你要跟我們自己以前比,我們以前沒有土地,飯都吃不飽,現在不管怎麼樣,他也多少有些收成吧?”
林國喜說“馬叔,你這就是說寬心的話。現在時代不同了,不能隻圖解決溫飽的問題,要發展經濟,要讓生活變得富足起來。老實說,我被這些事情弄得有些頭疼。什麼都不做吧,覺得對不住父老鄉親;想做一點什麼,又總是感覺力不從心,好像這裡也不對,那裡也不對!”
馬東升勸慰說“國喜,不要想那麼多!咱們現在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就算有什麼不對,及時調整不就行了嗎?這又不是寫在哪本書上了,沒法改了!要我看,現在這種情況,馬亮不也說了嗎?反正養的又不多,大家就集中在一起學學經驗,等到明年的時候,看大家的。想分就分開,不想分就還在一起養。咱們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你急也沒有用啊!”
林國喜使勁兒捏著自己的山根,說“您說的對,我是有點操之過急了,我一想到那麼一點地方,桑樹還長得東一棵西一棵的,怎麼才能平均分給大家,我就覺得頭疼!”
馬東升安慰說“先就這樣吧!說不定到時候又有了什麼變化,這些事情根本就不用我們操心,解決辦法自己就出來了。不是都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嗎?”
接下來人們就開始準備起了養蠶事宜。
人們組隊當然是跟關係交好的人家組在一起。馮巧就和馬家、林家、朱家及其他幾家組成了一組。
大家討論養蠶的事,首先是確定蠶房定在哪裡?
楊慧說“巧嫂子,要不就在你們家養吧,你們家地方寬敞些。”
馮巧有些為難,這麼多人天天進進出出的,她怕打擾到蘇建國學習,一時卻又不知怎麼拒絕。
魯明華笑著說“還是在我們家吧!他們家裡太陽曬的時間太長了,溫度肯定不好控製。而且馬師傅不是說了嗎?養蠶的時候不要有什麼氣味最好,你們看,他們家那一院牆的花,萬一蠶也不喜歡呢!”
眾人一陣哈哈大笑,蠶房就這麼定在了魯明華家。
接下來就是做蠶架,蠶匾,和蠶山。蠶架、蠶匾交給男人們去做,蠶山就由女人們來做了。
穀草要用來喂牛,所以他們的首選當然是麥秸。
一眾人來回挑選,發現還是馮巧家的麥秸更亮淨。就直接一人一捆抱出來,說笑著就準備在院子裡開始製作了。
蘇建國聽到了動靜,出來跟大家打招呼,對馮巧說“巧兒,外麵太曬了,你們都到堂屋裡去吧,把風扇打開涼快些。”
馮巧正要答應,魯明華說“還是去我們家吧,我家蠶房外那一片,這會兒正蔭著呢。不用扇風扇都涼快,地方寬敞也擺得開些。”
王素娥也說“那就聽明華的吧,外麵還有風呢,在屋裡開風扇不是白浪費電嗎?”
大家一聽都覺得挺有道理的,於是,一人扛著一捆麥秸跟著魯明華走了。馮巧在後麵對蘇建國說“我也走了,你忙你的,中午飯等我回來做。”
蘇建國看著一群人越走越遠,心裡百感交集,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趕緊回屋抓起書本,繼續努力學習。
喜歡活在這溫情人間請大家收藏:()活在這溫情人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