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的寒風席卷北京城,電影學院裡的懸鈴木早已落光了葉子,隻剩下遒勁的枝乾指向灰蒙蒙的天空。隨著期末的臨近,校園裡的空氣都仿佛凝固了幾分,充斥著備考的緊張。然而,在這片忙碌之中,《情滿四合院》的項目就像一列加滿了燃料的火車,在專業的軌道上轟隆隆地自主前行,無需陳誠時刻緊盯著方向盤。
劇本得到了王勁鬆和王紅衛兩位老師“神劇”的高度評價,導演劉家成和主演何冰、郝蕾等核心班底也已敲定,南鑼鼓巷95號院的修複和紅星軋鋼廠的外景改造,都在左暉和李師傅團隊的手中有條不紊地推進。陳誠樂得當個“甩手掌櫃”,將具體事務交給專業人士,自己則真正沉下心來,一心撲在了學業上。表演理論、台詞功底、形體訓練……他像一個貪婪的海綿,拚命汲取著作為演員最基礎的養分,因為他深知,無論未來走多遠,根基不穩,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他這般“沉寂”,卻讓外界一些急於借他東風的人按捺不住了。他唱片在全球火爆銷售的消息早已傳回國內,“國際巨星”的名頭雖然虛浮,卻實實在在吸引了無數商家的目光。無數代言邀約雪花般飛向華納唱片,卻被華納客氣地擋了回去——合同寫得明白,他們隻代理唱片業務,其他商業活動概不插手。
碰了壁的商家們神通廣大,竟直接將電話打到了表演學院辦公室,或者托關係找到了係裡的老師。一時間,王勁鬆老師的辦公桌一角,堆起了不少包裝精美的禮品和代言意向書。
“陳誠啊,”一次課後,王勁鬆無奈地把他叫到一邊,指著那堆東西,“這些都是找你的,不少牌子出的價碼可不低。你現在是名人了,有些商業活動也正常,學校不會過多乾涉,但你要把握好度,彆影響了學業和形象。”
陳誠隨手翻了翻那些意向書,多是些他聽都沒聽過的regiona小品牌,或者質量堪憂的保健品、低端服裝。他心中了然,態度恭敬卻堅決地對王勁鬆說:“老師,謝謝您替我擋著。我現在暫時不缺錢,也不想分心。這些品牌……不太符合我的規劃,就不接了。”
他話說得委婉,心裡卻門兒清:不是不缺錢,而是不想賺這“掉價”的錢。他心目中的商業代言,要麼是真正高端、有格調、能與自身“國際影響力”匹配的頂級奢侈品牌,要麼就是那些質量過硬、有民族情懷、值得扶持的國產品牌。眼下這些雜七雜八的邀約,在他看來無異於消耗自身價值和口碑,那點代言費,遠不如他賣唱片和“外快”收入來得輕鬆踏實。
處理完這些商業騷擾,校園生活便回歸了簡單的節奏。上課、排練、去導演係旁聽,以及……應對越來越黏他的劉亦菲。
小姑娘似乎徹底把他當成了可以依賴的“親哥哥”。在圖書館,她會抱著書自然地坐在他旁邊;在食堂,她會端著餐盤精準地找到他們這一桌;周末若無其事,她會以“討論劇本”或“尋找角色靈感”為由,拉著他去書店、逛公園。她會跟他分享生活中的瑣碎煩惱,會在看他排練時露出崇拜的眼神,會在天冷時遞上一杯熱乎乎的奶茶。
劉曉麗對此樂見其成,時常邀請陳誠去家裡吃飯,餐桌上關懷備至,儼然一副對待自家子侄的模樣。
這份毫無保留的親近和依賴,卻讓陳誠心裡五味雜陳,甚至有些哭笑不得。
“他媽的,這搞法……難不成這輩子又沒戲了?”夜深人靜時,他偶爾會對著宿舍天花板苦笑,“兩輩子都追不到同一個姑娘,那也忒他媽苦逼了吧?難道真得等那個狗屁時空觀察員再踹我一腳,換個地圖重開副本?”
鬱悶歸鬱悶,理智卻牢牢占據上風。現在的劉亦菲,滿打滿算才十五歲多,含苞待放,心思純淨得像一張白紙,對自己完全是妹妹對哥哥的親情與崇拜。這個時候要是敢流露出半點男女之情,那跟變態有什麼區彆?彆說她本人,劉曉麗估計第一個拿掃帚把他打出去。
“算了,哥哥就哥哥吧!”他最終無奈地歎了口氣,“好歹關係近了一步,總比陌生人強。走一步看一步,先把這‘兄妹情’夯實了再說。來日方長,來日方長……”他隻能這樣安慰自己,將那份躁動的情愫強行按捺下去,繼續扮演好一個穩重、可靠、絕無非分之想的“兄長”角色。
日子就在這種忙碌、學習與略帶一絲甜蜜煩惱的氛圍中匆匆流逝。轉眼到了12月16號,一個在中國電影史上注定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日子——張藝謀執導的武俠巨製《英雄》,在這一天全國公映。
消息早已傳遍校園,對於北電的學生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場電影,更是一次行業盛事,一堂必須觀摩的“大課”。班上的同學早就嘰嘰喳喳討論開了,商量著組團去“拉片”學習。
“去唄!全班一起行動,就當是給老謀子貢獻票房,支持國產大片了!”班長一聲號召,得到了熱烈響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不過,說到票,大家又都犯了難。朱亞文竄回宿舍,嚷嚷道:“媽的,首映場的票被黃牛炒到一千多一張!真他娘的黑心!後麵場次的也要好幾十,夠吃好幾頓食堂了!”
最終,大家還是各自想辦法,湊錢買了當晚大華電影院一個廳的票。雖然肉疼,但為了“朝聖”,也值了。
傍晚,表演係大一班二十幾人,浩浩蕩蕩地開赴大華電影院。影院門口人聲鼎沸,排隊的長龍見首不見尾,盛況空前。巨大的《英雄》海報極具視覺衝擊力,紅黑金的色調,李連傑、梁朝偉、張曼玉、陳道明、章子怡等巨星肅殺的麵容,將期待值拉滿。
劉亦菲依舊在劉曉麗的護送下準時抵達,穿著白色的羽絨服,像個小雪球,很自然地就擠到了陳誠身邊站定,小聲感歎:“哥,人真多呀!”
陳誠看著眼前洶湧的人潮,心中感慨。他清楚地記得前世《英雄》是如何石破天驚,如何以其恢弘的場麵、極致的色彩和開創性的商業運作,真正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
擠進影廳,燈光熄滅,龍標出現,全場瞬間安靜。
影片開始。秦宮大殿的肅殺黑色,胡楊林決鬥的絢爛金黃,碧水青山的詩意綠色……張藝謀將他標誌性的色彩美學運用到了極致,每一幀都美得像一幅油畫。萬箭齊發的磅礴氣勢,高手過招的寫意瀟灑,都引來同學們一陣陣壓抑著的低呼與驚歎。
“這畫麵,絕了!”
“這打鬥,跟跳舞一樣,太美了!”
“台詞也很有味道啊,‘心中無劍,便是和平’……”
朱亞文、羅晉等人看得目不轉睛,完全被帶入那個充滿俠義、愛情與犧牲的武俠世界。劉亦菲也看得極其專注,隨著劇情進展,小手時而緊張地攥緊,時而又因唯美的畫麵而微微驚歎。
然而,作為擁有後世二十年觀影記憶的“歸來者”,陳誠的心境遠比同學們複雜和冷靜。
他必須承認,《英雄》在2002年的中國,其工業水準是劃時代的,對電影視聽語言的探索和商業類型的拓荒,意義非凡。張藝謀用詩人般的激情和畫家般的筆觸,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極具東方韻味的武俠史詩形態。
但拋開時代濾鏡,以他更“苛刻”的後世眼光審視,一些問題也無可回避。影片為了追求極致的形式感和宏大的主題表達,敘事被極大地弱化和符號化了。人物更像是為了詮釋“劍”字三層境界和“天下”理念而存在的道具,缺乏更細膩動人的性格弧光和情感內核。那種形式大於內容的疏離感,讓他始終無法像身邊同學那樣獲得全然的情感共鳴。
“視覺的盛宴,敘事的矮子。”一個後世的經典評價在他腦中浮現。他欣賞其“美”,卻難以投入其“情”;他理解其“道”,卻覺得這“道”講得有些高高在上,失了地氣。
影片結束,燈光亮起,掌聲雷動。大部分觀眾還沉浸在震撼與悲壯的情緒中。
走出影院,冷風一吹,討論立刻熱烈起來。
“太牛逼了!國產電影的希望!”朱亞文揮舞著手臂。
“畫麵絕對是世界級!國師就是國師!”羅晉附和。
“故事……也挺好的吧,為了天下嘛。”有同學說道。
劉亦菲湊到陳誠身邊,仰頭問:“哥,你覺得怎麼樣?”她敏銳地察覺到了陳誠的平靜。
陳誠笑了笑,反問大家:“視覺、場麵、色彩,這些沒得說,頂級,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但是……你們有沒有覺得,除了這些,好像少了點什麼?就是那種……能真正戳到你心窩子裡的東西?”
熱鬨的氣氛微微一滯。朱亞文想了想:“是有點……人物都挺‘範兒’的,感覺距離有點遠。”
羅晉也點頭:“對,故事好像主要是為了講道理服務的。”
陳誠總結道:“或許可以說,有點‘形式大於內容’。它是一部偉大的電影藝術品,在美學和工業上立了極高的標杆;但作為一部講給普通觀眾聽的故事片,它在人物和情感的感染力上,或許可以做得更豐滿、更接地氣一些。”
他這番超越時代的見解,讓同學們陷入了思考。從純粹的視覺震撼中回過神來,他們開始從更全麵的角度審視這部劃時代的作品。
“老陳,你看得是真透!”蘆芳生佩服地拍著他。
陳誠看著這些未來的同行,認真地說:“《英雄》的路子我們學不了,那是天時地利人和。但它提醒我們:第一,技術和美學要不斷追求;第二,也是最根本的,講一個好故事,塑造幾個能讓人記住、能打動人心的角色,永遠是我們這行的根基。”
他望向遠處,仿佛看到了南鑼鼓巷那個正在修複中的院子,意味深長地說:“就像我們那個‘四合院’,沒這麼大場麵,沒這麼華麗的色彩,就是一群小人物在時代裡的酸甜苦辣。但隻要我們把人物刻活了,把真情實感拍透了,一樣能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夜色深沉,一群年輕的電影學子,因為一部電影,進行了一場關於形式與內容、藝術與大眾的思辨。對陳誠而言,觀看《英雄》,更像是一次內心的確認,堅定了他未來既要擁抱前沿技術,更要紮根於“故事”與“人物”的創作道路。
喜歡華娛重生之完美人生請大家收藏:()華娛重生之完美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