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結束後,陳誠與幾個年輕人坐在祠堂前的石階上小憩。
“誠誠哥,你在外見多識廣,你說咱們這些傳統會不會慢慢失傳啊?”一位堂弟不禁發問。
陳誠沉思片刻,鄭重說道:“傳統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們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就像今日的活動,不僅是祈福,更是凝聚全村的重要方式。隻要我們認識到它們的價值,傳統就不會消失。”
他仰望著滿天繁星,繼續說道:“其實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村的這些優良傳統和智慧,完全可以運用到現代企業管理中。比如村集體經濟的運作模式,就很有借鑒意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夜深了,村民們陸續散去。陳誠卻獨自留在祠堂裡,借著搖曳的燭光仔細端詳這座古建築。
在祠堂一角,他發現了那塊記載村史的石碑。上麵密密麻麻鐫刻著曆代先人的事跡和村規民約。
“你看這裡,”不知何時,守祠老人悄然出現在他身後,“記載的是1959年到1962年的事。那時外麵鬨饑荒,但我們村靠著存糧和平整的土地,沒有一人挨餓。”
老人指著石碑上一行字:“"倉廩實而知禮節",這是老祖宗的智慧啊。”
陳誠若有所思。他想起白天村支書帶他看的宗祠地窖。那個巨大的地下空間裡,至今仍存放著應急糧食。
“我們村有個規矩,”老人繼續說道,“無論年景多好,都要存足三年糧食。這個傳統從明朝就開始了。”
回到家中,陳誠輾轉難眠。這一天的經曆讓他對家鄉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看似簡單的傳統活動背後,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生存智慧。
次日,陳誠特意找村支書促膝長談。
“支書,我覺得我們村的傳統和集體經營模式,完全可以打造成特色品牌。”陳誠興奮地說,“比如我們的有機農產品、傳統榨油工藝,還有這些民俗活動,都是寶貴的資源。”
村支書頻頻點頭:“你說得在理。現在很多城裡人就稀罕這種原生態的東西。隻是我們缺少推廣的渠道和經驗。”
“這個我可以幫忙。”陳誠胸有成竹地說,“在國內,阿裡巴巴在這一塊做得相當出色。我們可以與他們合作,在他們的平台上開設網店。如果能將網店發展成我們村的支柱產業,將來不管村裡的年輕人銷售什麼其他產品,也都多了一條出路。現階段我們就專門銷售本村特色產品。同時也可以開發鄉村旅遊,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
接下來的幾天,陳誠著手規劃這個項目。他走訪村中老人,記錄各種傳統技藝的細節;考察村集體產業,評估發展潛力;還特地請來攝影團隊,拍攝記錄村裡的傳統活動。
“我們要做的不是改變,而是更好地傳承和推廣。”陳誠在村民大會上慷慨陳詞,“讓傳統與現代接軌,讓更多人了解和認可我們的價值。”
這個提議得到村民們熱烈響應。許多年輕人表示願意留下來參與項目建設,而不是外出務工。
臨行前,陳誠特意到祠堂敬獻一炷香。在嫋嫋青煙中,他默默許下心願:一定要讓家鄉的寶貴傳統發揚光大。
回到市裡的家中,陳誠找到弟弟陳貴。今年兄弟倆將一同返京。陳貴在政法大學已就讀半年,開學時是父母送他去的,如今正好與兄長結伴同行。其實陳貴早已經濟獨立,本可自行返校,但他一直想親眼看看哥哥在北京的事業。這半年來,懂事的陳貴知道兄長事務繁忙,從未前去打擾。如今既同行返京,他自然期待哥哥能帶他參觀一下在京的居所,否則連自己兄長在京的住處都不知曉,實在說不過去。
飛往北京的航班上,陳誠的腦海中依然回響著家鄉的鑼鼓聲。他深知,這次回鄉過年帶給他的不僅是親情的溫暖,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禮。那些積澱了數百年的鄉村智慧,必將為他未來的事業注入新的靈感。
坐在一旁的陳貴看著兄長出神的樣子,不禁覺得好笑。他發覺哥哥一有空就喜歡放空思緒,沉浸在思考中。頑皮心起,他故意用肩膀輕輕碰了碰陳誠:“哥,到北京了。”
陳誠一時沒反應過來:“哦,到了?那我拿下東西……”
看著兄長起身取行李的舉動,陳貴忍俊不禁:“快坐下,還在半空中呢,你就想下飛機?”
陳誠這才意識到被弟弟戲弄了,不好意思地坐回座位,輕輕給了陳貴一個爆栗:“好你個臭小子,沒看見我在想正經事嗎?還敢逗我!”
兄弟倆相視而笑,機艙裡充滿了溫馨的氣氛。陳誠望著窗外綿延的雲海,心中對即將開始的新一年充滿期待。
喜歡華娛重生之完美人生請大家收藏:()華娛重生之完美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