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證據暫時無法提供決定性指向,陸野決定再從心理層麵突破。
他再次仔細回顧三人的供述和表現。
劉偉:一開始拚命攬罪,聽到王梓指控後變得激動憤怒,指控王梓是主謀並威脅他們。
李哲:始終膽小怕事,供述含糊,容易被引導,最後基本認同劉偉的說法。
王梓:冷靜甚至冷血)地承認自己是主謀,描述細節清晰,帶有炫耀成分,極力貶低劉偉和李哲。
三個人都在試圖引導警方相信自己的版本。
陸野嘗試啟動【心理側寫基礎】,對三人進行綜合側寫分析。
【功能啟動…需消耗精力點10。是否繼續?】目標增多,消耗增大)
【是】
【精力點10。當前精力點:730。】
【心理側寫基礎運行中…綜合比對三人供述、行為模式、微表情…】
【分析結果生成:】
【1.王梓:表現出的冷靜與掌控欲可能包含誇大成分,試圖塑造“強大”形象以掩蓋內心自卑與恐懼。其供述細節清晰度高於正常回憶水平,可能存在預先編排或過度沉浸於自我敘事。】
【2.劉偉:情緒反應強烈,從攬罪到憤怒指控,轉變突然,可能源於對王梓的真實恐懼或被揭穿後的慌亂。其描述的“威脅”細節如“連你一起殺”)符合王梓可能的行為模式。】
【3.李哲:恐懼情緒最為真實且持續,判斷力弱,易受操控。其行為更符合被動參與者的特征。】
【4.側寫提示:王梓與劉偉的供述均存在部分真實性,但都可能隱瞞了關鍵細節以利於自己。真相可能介於兩者之間。建議尋找能擊破其心理防線的關鍵點如無法自圓其說的細節矛盾)。】
係統的分析指出,王梓和劉偉都可能沒說全實話。
關鍵點在哪裡?
陸野想起王梓供述中的一個細節:他說他用公共電話先後打給劉偉和李哲。
但技術隊的調查顯示,那個神秘號碼打給劉偉和李哲的時間,間隔非常短,幾乎像是同時群發的一樣。這不像是一個需要找公共電話亭的人的操作模式,更像是有備而來。
再次提審王梓。
“王梓,你再說一遍,案發前一天晚上,你是怎麼聯係劉偉和李哲的?”
“就用學校小賣部後麵那個公共電話啊。”王梓回答得很流利。
“先打給誰的?”
“先打給劉偉,跟他說了計劃。然後掛了,又打給李哲。”
“兩次打電話間隔多久?”
“沒多久…大概…五六分鐘吧。”王梓想了想說。
“你確定?公共電話亭打電話,撥號、通話、掛斷、再重新撥號…五六分鐘夠嗎?”
“夠…夠吧…”王梓的眼神閃爍了一下。
“但我們查到的通話記錄顯示,打給劉偉和打給李哲的兩個電話,間隔不到一分鐘。你怎麼解釋?”陸野拋出了關鍵問題。
王梓愣住了,張著嘴,一時答不上來。他顯然沒料到警方能查到這麼細的時間點。
“我…我記錯了…”他支吾著,“可能是打完劉偉,馬上就打給李哲了…”
“馬上是多久?公共電話不用重新撥號嗎?”
“……”
王梓的額頭開始冒汗。這個時間上的小漏洞,成了他完美供述裡的第一道裂痕。
喜歡刑偵天梯請大家收藏:()刑偵天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