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偵查方向如同精準的手術刀,迅速切中了要害。
技術偵查人員對林文斌“離開”本縣時的火車站監控進行了逐幀分析、放大、增強、比對。儘管那個“林文斌”戴著帽子口罩,進行了簡單的偽裝,但在高科技的人像識彆係統和經驗豐富的偵查員眼中,細節的差異無所遁形。通過比對步態特征、耳廓形狀、肩部擺動幅度等不易偽裝的生物特征,技術員很快得出結論:那個通過安檢和檢票口的人,雖然極力模仿,但其行走姿態和某些細微習慣與真正的林文斌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這幾乎可以肯定是一個冒名頂替者!
幾乎與此同時,另一路排查社會監控的民警也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案發當晚,距離思惠堂後巷約兩百米的一個私人店鋪安裝的防盜監控探頭角度恰好能拍到巷口的一部分),捕捉到了兩個模糊的身影一閃而過,時間點就在推斷的盜竊發生前半小時左右。雖然畫麵清晰度不高,且是夜間模式,但經過技術處理和人像輪廓比對,其中一個身影的衣著、體態、身高,與林文斌高度吻合!而他身邊那個稍顯瘦小的年輕人,則與火車站出現的“替身”特征相似!
鐵證如山!林文斌的完美不在場證明被徹底擊碎!他不僅策劃了盜竊,提供了核心信息,設計了作案手法,更親自參與了現場作案!其行為之大膽,計劃之周密,令人咋舌。
那麼,接下來的核心問題就是:他如此處心積慮,甚至冒著天大的風險親自到場,偷來的那個瓷瓶,到底去了哪裡?他為什麼不像普通竊賊一樣急於尋找下家銷贓變現?
調查的重點再次回到了林文斌的社會關係上,但這一次,警方調整了思路和範圍。不再局限於查找有盜竊前科或開鎖技能的“技術型”同夥,而是將重點轉向了他可能存在的銷贓渠道,特彆是那些涉及古玩、文物交易的灰色地帶人物。
大規模的摸排和線索梳理再次展開。很快,一個名叫“馬老三”的人,從紛雜的信息中浮現出來,進入了警方的重點視線。
馬老三,五十多歲,是本縣及周邊地區小有名氣的“老江湖”,早年就以倒賣文物、工藝品為生,曾因涉嫌販賣文物被公安機關打擊處理過數次。近幾年,他似乎收斂了許多,在縣城古玩市場盤下了一個不起眼的小店麵,表麵上做些正經的古玩字畫生意,但圈內人都知道,他暗地裡依然從事著文物販子的勾當,門路很廣。有不止一個線索源顯示,林文斌在案發前一到兩個月內,曾多次秘密出入馬老三的古玩店,兩人有時在店裡低聲交談良久,有時則會一起離開,行為詭秘。
這個馬老三,會不會就是林文斌選擇的銷贓渠道?甚至,他可能不僅僅是銷贓者,而是更深層次的合謀者?比如,提供資金支持如支付張鐵柱的定金)?或者負責聯係更高端的、能吃得下這種等級文物的買家?
喜歡刑偵天梯請大家收藏:()刑偵天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