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陳凱那邊取得關鍵突破的同時,陸野正悄然推進一項更敏感的調查——排查案件信息內部泄露的可能。
經偵支隊的會議室裡,他獨自對著電腦屏幕,指尖反複滑動鼠標,將周婷此前提交的兩份異常查詢日誌逐行拆解。?
日誌顯示,兩次敏感操作的時間節點都極為關鍵:一次是支隊決定傳喚劉能的次日,另一次則恰好卡在早期調查方向調整的關鍵階段。而發起查詢的賬號,歸屬人指向經偵支隊內勤張雪。?
陸野立刻調閱張雪的檔案:32歲女性,入職八年始終負責內勤工作,檔案裡的考評多是“稱職”“無差錯”,既無突出功績,也無違規記錄。社會關係欄裡,親屬多為普通職工,日常社交圈局限於同事與鄰裡,看起來就是機關裡最常見的“普通職員”。?
可正是這份“普通”,讓疑點更難捉摸。一個常年處理文書、報表的內勤,為何要在兩個關鍵時間點,查詢與自身工作毫無關聯的保密積案卷宗?是賬號被盜用?受人脅迫?還是純粹的巧合??
多年刑偵經驗讓陸野清楚,沒有鐵證絕不能輕易懷疑同事——這不僅會打草驚蛇,更會破壞隊伍信任。但眼下案件屢屢陷入被動,任何細微異常都可能是突破口。他壓下心頭的疑慮,決定用“迂回排查”代替直接問詢,先從技術痕跡入手。?
他以“係統漏洞排查”為由,聯係技術部門調取了張雪工位電腦在敏感時間點的操作日誌與網絡記錄。結果很快浮出水麵:那兩個時段,張雪的賬號確實登錄了內部係統,但操作軌跡極不尋常——查詢完卷宗後,既沒有瀏覽關聯文件,也沒有下載存檔,賬號在半分鐘內就匆匆下線,完全不符合正常工作流程。更關鍵的是,技術人員還原的瀏覽器緩存顯示,查詢劉能案卷宗後的58秒,電腦曾短暫跳轉至本市一個母嬰用品論壇的帖子頁麵。?
“工作時間查完敏感案卷,立刻看母嬰論壇?”陸野指尖敲擊桌麵,眉頭緊鎖。這種行為邏輯的跳躍,更像是“完成任務後的短暫放鬆”,而非隨機操作。他迅速記下帖子網址,又找了經偵支隊的老同事李哥“閒聊”,話題看似圍繞“內勤工作壓力”,實則句句指向張雪。?
“小張啊,最近確實不容易。”李哥嘬了口煙,隨口說道,“前陣子聽她跟同事念叨,老公做建材生意虧了十幾萬,婆婆又查出糖尿病,每個月藥費不少。家裡孩子才兩歲,奶粉尿布都是開銷,她前段時間做報表還填錯了數據,被科長當眾批評了……”?
這些信息像拚圖碎片,瞬間在陸野腦海裡串聯起來:經濟壓力陡增、家庭負擔過重、工作狀態失衡——這正是最容易被外部勢力突破的心理防線。?
他立刻回到辦公室,登錄那個母嬰論壇。帖子內容看似正常:一位媽媽分享某進口奶粉的喂養經驗,跟帖多是討論購買渠道、折扣活動。但陸野沒有停留在表麵,他複製了發帖人的id“暖陽媽媽2021”,在全市各大網絡平台進行交叉檢索。?
檢索結果讓線索逐漸清晰:這個id不僅活躍在母嬰論壇,還在本地生活平台“同城幫”發布過求購二手嬰兒床、閒置玩具的信息,甚至在多個借貸社群裡留言“急尋短期周轉渠道,利息可議”。經濟困境的焦慮,透過網絡痕跡撲麵而來。?
一個大膽的推測在陸野心中成型:會不會有人盯上了張雪的經濟困境,以“借款幫助”為誘餌,讓她利用內勤權限查詢敏感案卷?畢竟內勤崗位雖不直接參與偵查,卻能通過內部係統接觸到案件基礎信息——這恰好能解釋此前調查為何屢屢被對手預判。?
但推測終究是推測。沒有張雪與外部人員的通話記錄、轉賬憑證,或是直接的信息傳遞證據,一切都隻是邏輯推演。陸野感到一陣沉重:繼續查,若證實張雪涉案,必然會對經偵支隊的士氣造成打擊;可若就此停手,內部的“信息漏洞”不堵上,後續行動隻會重蹈覆轍。?
他思考了一下,拿起手機撥通了高明支隊長的電話:“高隊,有件事需要單獨向您彙報,關於內部信息泄露的排查,我發現了一些疑點……”?
這把指向隊伍內部的“刀”,何時出鞘、如何出鞘,必須由更高層麵來決斷。?
喜歡刑偵天梯請大家收藏:()刑偵天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