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廠角落裡那場磕磕絆絆的數字化試點,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的一顆小石子,漣漪尚未擴散,一股更具顛覆性的浪潮已洶湧而至,其聲勢之猛、理念之新,讓久經沙場的寶總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這股浪潮的化身,是一位名叫高天原的年輕人。他年僅三十出頭,戴著無框眼鏡,身形挺拔,目光銳利如鷹隼。美國頂尖商學院博士畢業,擁有矽穀明星科技公司的履曆,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夾雜著時下最前沿的科技術語。他手持一份名為“星辰係統”的宏偉商業計劃書,如同一顆耀眼的新星,驟然闖入上海灘的創投圈。
在一次由國際投行舉辦的、雲集了國內外資本大鱷和媒體焦點的創新投資論壇上,高天原作為壓軸嘉賓登場。他沒有ppt,沒有講稿,隻是站在聚光燈下,用極具感染力和煽動性的語言,描繪著他的藍圖: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正站在一個舊世界崩塌、新紀元開啟的臨界點!”他聲音激昂,手勢有力,“傳統的商業模式,依靠信息不對稱、地域壁壘和人脈關係構建的護城河,在全球化、數字化的浪潮麵前,已經顯得笨重、低效、固步自封!看看我們的外貿流程,多少環節在重複、在等待、在損耗?看看我們的中小企業,多少機會被埋沒在閉塞的信息孤島裡?”
他隨即亮出“星辰係統”的核心——一個旨在用互聯網技術徹底重構全球b2b貿易的平台。“我們要做的,不是改良,是革命!打破一切中間環節,讓全球的中小供應商和采購商直接、無縫地對接!用算法匹配需求,用數據信用取代擔保,用在線化工具提升十倍、百倍的效率!我們要的不是在已有的蛋糕上分一小塊,我們要的是創造一塊全新的、巨大的、屬於未來的蛋糕!”
他抨擊傳統貿易商是“趴在價值鏈上的寄生蟲”,嘲諷深耕細作的實體製造是“慢工出細活的古董鋪子”。他宣稱,未來屬於平台,屬於流量,屬於數據,屬於那些能夠以閃電般速度迭代、敢於“顛覆一切”的弄潮兒。他的演講,充滿了“第一性原理”、“網絡效應”、“指數級增長”、“唯快不破”等讓寶總感到既新奇又有些刺耳的概念。
論壇現場沸騰了。年輕的創業者們如同被打了雞血,眼神狂熱;嗅覺敏銳的風險資本家們交頭接耳,評估著這巨大願景背後的可能性。高天原下台後,立刻被一群投資人團團圍住,鎂光燈閃爍不停。媒體報道不吝讚美之詞,將他譽為“東方矽穀的曙光”、“傳統商業的掘墓人”。
寶總坐在台下前排,麵色平靜地聽完了全程。小閒在一旁低聲道:“寶總,這人口氣不小,但聽起來……有點道理?”
寶總沒有立刻回答。他感受到了強烈的震動。高天原所描繪的世界,與他熟悉的、建立在信譽、質量、人情和長期合作關係之上的商業邏輯,截然不同。那種對“快”的極致追求,對“規模”的無限崇拜,對傳統價值的輕蔑否定,形成了一種強大的、近乎碾壓式的氣場。
他派人以投資考察的名義接觸了高天原。反饋回來的信息是,高天原團隊表麵客氣,但骨子裡透著一股技術精英的傲慢。他們對寶隆係的實業背景和傳統貿易網絡似乎並不太感興趣,言語間暗示“重資產”模式已是黃昏產業,甚至委婉地表示,寶總這樣的“老派商人”若不能迅速轉變思維,恐難逃被時代浪潮淘汰的命運。
這種挑戰,與薛金龍那種赤裸裸的惡意競爭完全不同。薛金龍是同一套規則下的惡性博弈,而高天原代表的,是一套全新的規則,一種全新的商業哲學和價值觀。它不針對個人,卻仿佛宣告了整個舊時代的“不適用”。這種來自更高維度的、降維打擊般的威脅,讓寶總第一次產生了某種“落伍”的危機感。
他站在金茂大廈的落地窗前,俯瞰著腳下這片他奮鬥半生、無比熟悉的土地,心中湧起一絲複雜的情緒。湖西廠的成功帶來的欣慰尚未散去,新的、更嚴峻的考題已然擺在麵前。這一次,對手不再是具體的某個人、某個公司,而是一種洶湧澎湃、代表未來的趨勢和思潮。
爺叔的聲音仿佛在耳邊響起:“長江後浪推前浪。阿寶,你是要做那被拍在沙灘上的前浪,還是……學會駕馭新的浪頭?”
寶總的目光從最初的震動,逐漸轉為沉靜,繼而燃起一絲不易察覺的火焰。他意識到,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這不僅是一場商業競爭,更是一場關於商業本質、價值取向和未來話語權的思想交鋒。他必須更深入地去理解、去應對這股來自新時代的強勁挑戰。
喜歡繁花傳請大家收藏:()繁花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