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天,天幕準時亮起,朱迪鈉的身影再次出現,帶著網友們熟悉的考據腔調。
“書接上回。”朱迪鈉開場道,“永樂皇帝第一次北征,重拳出擊,將韃靼部打得七零八落。本雅失裡狼狽西逃,阿魯台也暫時蟄伏。按理說,北邊該消停幾年了。然而,草原的生態位厭惡真空。”
他切換了天幕上的地圖,代表瓦剌的色塊開始顯著擴大並南移。
“韃靼的衰落,給了其西邊的鄰居——瓦剌部絕佳的發展機會。”朱迪鈉解釋道,“瓦剌首領馬哈木,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物。他看到韃靼勢衰,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乾脆利落地襲殺了流竄至此的本雅失裡,並立自己部落的首領答裡巴為新的蒙古大汗,實際上將大汗之位操控在自己手中。”
“麵對草原勢力此消彼長的新格局,遠在北京的朱棣,采取了看似精明的策略——‘以夷製夷’。”朱迪鈉繼續講述,“此時,被瓦剌壓迫得喘不過氣的韃靼太師阿魯台,選擇向大明投降,並懇請明朝出兵攻打瓦剌。”
畫麵中出現了阿魯台使者向大明進貢的場景。
“朱棣順水推舟,”朱迪鈉說,“冊封阿魯台為‘和寧王’,給予他名義上的尊榮和一定的物資支持,希望扶持他作為代理人,去對抗和牽製日益強大的瓦剌。這在當時,是中原王朝處理邊疆問題的常用手段。”
“然而,馬哈木並非易於操控的棋子。”朱迪鈉的語氣帶著對曆史走向的洞悉,“朱棣扶持阿魯台的舉動,徹底激怒了他。他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怨恨明朝,雙方關係急劇惡化。”
“更重要的是,馬哈木的擴張欲望,已經不再滿足於草原。”朱迪鈉指出了關鍵點,“他借著進攻阿魯台的名義,不斷率部南下,兵鋒直指漠南,其真實目的,是向大明朝廷示威,挑戰大明的權威和他在北方的主導權。”
id名為【鹹魚不想翻身】的網友插言道:“這就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吧?想搞平衡,結果平衡徹底打破了。”
朱迪鈉點頭:“可以這麼說。瓦剌的強勢崛起和南侵,徹底違背了朱棣希望維持蒙古各部‘相對平衡、互相牽製’的戰略方針。馬哈木已經從一個需要防範的邊患,變成了一個必須正麵打擊的威脅。於是,永樂皇帝朱棣,再次做出了那個艱難而堅決的決定——禦駕親征!”
“永樂十二年1414年)二月初六,”朱迪鈉的聲音變得肅穆,“朱棣正式下詔,宣布將再次親自率軍,進擊瓦剌!”
天幕上列出了此次北征的豪華陣容:安遠侯柳升領大營,武安侯鄭亨領中軍,寧陽侯陳懋、豐城侯李彬分領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譚青分領左右掖,都督劉江、朱榮為前鋒。
“此次動員的馬步兵,依舊號稱五十餘萬。”朱迪鈉照例提了一句,知道網友們又會為實際兵力爭論一番。
“而這一次出征,與第一次有一個顯著的不同。”朱迪鈉特意強調,“三月十七日,朱棣統率大軍自北京出發時,身邊多了一個年輕的身影——那便是被他寄予厚望的皇太孫,朱瞻基!”
畫麵中,年輕英武的朱瞻基騎馬跟隨在朱棣身側,祖孫二人的身影在獵獵龍旗下顯得格外醒目。
id名為【陽台種菜人】的網友感慨:“帶著太孫出征,這是既要打仗,又要培養接班人啊!朱棣對這個小孫子,真是用心良苦。”
天幕上,朱迪鈉念完第二次北征的將領名單後,忽然停頓了一下,臉上露出一絲疑惑和考據者特有的敏銳。
“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他指著剛剛展示的名單說道,“這份由安遠侯柳升、武安侯鄭亨等人領銜的名單裡,似乎少了一個本該出現的,重量級的名字——漢王朱高煦。”
他放慢了語速,強調道:“從《明太宗實錄》等官方正史的記載來看,這次北征沒有明確記載朱高煦的參與。但是,”他話鋒一轉,“如果我們綜合各種零散的史料,比如地方誌、私人筆記,以及後續事件的發展來推論,朱高煦極有可能參加了這次戰役,而且依照他在軍中的慣例和地位,所率領的應該依舊是三千營、親軍營等精銳部隊,擔任著重要的先鋒或側翼突擊任務。”
朱迪鈉的疑問立刻引發了網友們的偵探熱情。
id名為【奶茶鑒定師】的網友率先發言:“這還用猜?肯定是後來有人故意把他從記錄裡抹掉了啊!想想看,第二次北征回來之後,是不是朱高煦氣焰最囂張、最積極爭儲的時候?說他沒參加,誰信啊!”
id【拖延症晚期】緊跟分析:“動機呢?誰最有動機這麼做?當然是最後的勝利者——明宣宗朱瞻基!他和他爹朱高熾,跟朱高煦可是生死政敵。把朱高煦在這場重要戰役中的功勞抹去,既能削弱他在軍中和朝野的威望,也算是一種政治上的‘抹黑’,為後來收拾他做鋪墊。”
這時,id【愛遛彎的老頭】發出了一條帶著沉重曆史感的評論:“唉,說起來,這老朱家的叔侄關係,好像就沒幾對是好的。洪武帝和他那個能征善戰的侄子朱文正,鬨到後來……;永樂帝和他親侄子建文帝,更是兵戎相見;現在眼看著,漢王朱高煦和太孫朱瞻基這叔侄倆,又走上了老路……這難道是什麼逃不開的宿命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條評論,仿佛一道閃電,劈開了曆史的迷霧,將幾代朱家皇室內部相似的權力悲劇串聯了起來。
天幕下,奉天殿前,端坐在禦座上的朱元璋,在聽到“朱文正”這個名字從天幕中傳出,尤其是聽到那聲關於“叔侄關係”的歎息時,臉色驟然陰沉如水,握著酒杯的手猛地一緊!
“哐當!”
一聲脆響,那隻精美的禦用酒杯被他狠狠摔在了地上,碎片和酒液四濺!突如其來的巨響讓殿內所有侍立的宮女太監嚇得魂飛魄散,齊刷刷地跪倒在地,瑟瑟發抖。
馬皇後也被嚇了一跳,驚愕地看向丈夫。
朱元璋胸膛劇烈起伏,眼中翻騰著痛苦、憤怒與一絲不易察覺的悔恨。他死死盯著天幕,仿佛透過它看到了許多年前那個才華橫溢、卻最終被他下令幽禁至死的親侄兒——朱文正。
“文正……文正……”朱元璋的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沙啞和顫抖,“咱……咱當初隻是想狠狠教訓一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混賬小子!誰想到……誰想到他……他那麼不經折騰,就那麼……”
他想說“就那麼死了”,但這句話卡在喉嚨裡,怎麼也說不出來。朱文正之死,一直是他內心深處一個不願觸碰的傷疤和陰影。他從未想過要殺這個侄子,至少在最開始沒有。他隻想剝奪其兵權,嚴加管束,可事情的結局卻走向了無法挽回的深淵。
此刻,天幕將朱文正、朱允炆、朱高煦與朱瞻基這些叔侄相爭的案例並列在一起,像是一根無形的鞭子,狠狠抽打在了他這顆自認為堅如鐵石的心上。難道他老朱家,真的逃不開這骨肉相殘的循環嗎?
天空中的幕布微微閃爍,映照著下方洪武皇帝那張因痛苦回憶而扭曲的臉,以及滿地狼藉的酒杯碎片。曆史的回響,在此刻顯得格外刺耳與沉重。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