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秋,帶著父皇考察遷都、安撫秦地的重任,太子朱標離開了應天府,踏上了西行之路。此時的他還不知道,這將是一趟有去無回的死亡之旅。
從應天到西安,路途遙遠,依照當時的交通條件,即便以皇室車駕的速度,加上沿途視察、接見地方官員所需的時間,單程也需耗費近一個月。朱標並未因旅途勞頓而有絲毫懈怠。一路上,他考察關中地形、水利,訪問民情,親自接見因秦王暴政而受損的士紳百姓,竭力安撫,宣示朝廷德意。同時,快馬仍將來自京師的奏章不斷送至他的行轅,重要的政務決策他仍需親自過目、批示。考察遷都的初步構想、西安民情的處理方案,也都需要他整理思緒,準備回京稟報。
完成使命後,朱標於洪武二十四年末或二十五年初啟程返回應天。然而,正是這漫長的歸途,成了壓垮他生命的最後一段路程。
去時已是心力交瘁,歸時更是強弩之末。數月來的奔波勞頓,殫精竭慮,加上可能本就潛伏的病根,在回程的顛簸與持續處理政務的雙重壓力下,終於徹底爆發。史載朱標在返京途中便已病倒,且病情來勢洶洶。隨行太醫雖竭力診治,但太子的身體狀況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惡化。咳嗽、發熱、虛弱無力……種種症狀糾纏著他,但他或許仍強撐著病體,在搖晃的車駕中批閱著那一份份仿佛永無止境的奏章。
從西安回應天的路,似乎變得無比漫長。每一個驛站的距離,都像是在消耗他僅存的生命力。消息傳回京師,朱元璋是心急如焚,連續的敕令和派出的增援太醫火速前往接應。
當太子的車駕終於曆儘艱辛,駛入洪武二十五年春天的應天城時,朱標已然是病入膏肓,甚至可能處於昏迷狀態。他沒有能夠再像往常一樣,步入東宮,而是被直接、緊急地送入了皇宮大內,由朱元璋親自安排在最靠近自己的宮苑中進行救治。
皇宮之內,頓時被一片凝重和恐慌所籠罩。朱元璋下令,集中全國最好的太醫,日夜不停地輪班守護、診治。各種珍稀藥材被毫不吝惜地使用,所有可能有效的方劑都被嘗試。太醫院的燈光徹夜長明,太醫們麵色凝重,穿梭不息,絞儘腦汁,試圖挽回帝國儲君的生命。
然而,一切的努力,在既定的命運麵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太子朱標的病情沒有絲毫起色,反而在不斷加重。長期的透支已經摧毀了他的根基,旅途的辛勞和病中的憂思更是耗儘了最後一絲元氣。縱有良醫妙藥,也難續無根之木。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丙子日公曆1392年5月17日),大明帝國的皇太子朱標,最終在皇宮中與世長辭,年僅三十七歲虛歲三十八)。
天幕之下,奉天殿前一片死寂。眾人仿佛能透過那冰冷的聲音,看到太子車駕在黃土官道上的艱難前行,看到他在病榻上仍勉力執筆的虛弱身影,看到皇宮內徹夜不熄的燈火和太醫們絕望的眼神,最終,看到那覆蓋著明黃色綢緞的靈柩……
朱元璋閉上了眼睛,巨大的悲痛和那無法擺脫的“是自己累死了兒子”的念頭,如同兩條毒蛇,噬咬著他的心臟。他知道,無論是因為繁重的政務,還是因為那趟致命的西安之行,他都無法逃脫那份沉重的責任。
太子的燭火,在照亮了大明二十五年的國本之後,終於在這條耗儘了他所有生命的歸途儘頭,徹底熄滅了。
天幕上,關於太子朱標死因的爭論尚未平息,一條引經據典的評論,將另一位親王的視角引入了這場悲劇的終章。
【網友“考據派新人”發言:根據一些零散的明代史料,尤其是與周王府相關的記載推斷,太子朱標在生命最後時刻,所見到的兄弟之一,很可能就是他的五弟——周王朱橚。這位王爺在洪武二十一年就藩開封,但時常因事或被召回應天。】
這條信息立刻引發了新的關注點。周王朱橚,在明初眾多以武勳或荒誕著稱的藩王中,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並不以權勢或戰功聞名,而是癡迷於醫學和植物學,後來更主持編撰了著名的《救荒本草》,在醫藥領域頗有建樹。
【網友“曆史細節控”補充:讓一位精通醫術的親王去見彌留之際的太子,這本身就很說明問題!這恐怕不僅是兄弟訣彆,更可能帶有一定的“會診”性質,或者至少,周王的專業眼光能看出些門道。】
朱迪鈉看到這些評論,也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對著鏡頭說道:
“如果這位網友的推測屬實,那麼周王朱橚的探視,無疑為太子朱標的健康狀況提供了一個極具分量的內部視角。讓我們試著想象一下那個場景——”
天幕下的眾人,仿佛隨著他的話語,看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春天,那座被凝重氣氛籠罩的周王宮偏殿:
病榻上的太子朱標,已然是形銷骨立,麵色蠟黃,氣息微弱如同遊絲。往日的溫潤儒雅被病痛的折磨所取代,隻有那雙偶爾睜開的眼睛裡,還殘存著一絲對世間的眷戀與未能完成使命的遺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周王朱橚跪倒在兄長榻前。他或許強忍著悲痛,遵循著臣子和弟弟的禮節。但當他抬起頭,以一名醫者的專業目光仔細審視太子的氣色、探察其脈息時,他的心,瞬間沉入了無底深淵。
形神渙散,元氣潰散,五臟枯竭……
這些診斷或許沒有宣之於口,但朱橚眼中那一閃而過的、混合著極度震驚與無能為力的絕望,卻比任何言語都更具說服力。他精通藥理,熟知人體,比任何人都清楚,榻上的太子大哥,生命已然如同風中殘燭,根基已毀,油儘燈枯,絕非任何藥石所能挽回。這不僅僅是某一臟腑的疾病,而是長期身心巨耗導致的整個生命係統的徹底崩塌。
【網友“醫學史愛好者”感歎:周王朱橚的醫術,在當時絕對是頂尖水平。連他都束手無策,甚至可能連嘗試用藥的欲望都沒有,因為根本無從下手。這足以證明,太子的身體已經徹底垮了,完全是靠意誌力或者說是一口氣在硬撐。】
【網友“旁觀者清”總結:所以,根本不需要什麼陰謀論,也不需要什麼劇毒。長期的超負荷運轉,早已將太子的生命底蘊消耗殆儘。西安之行和歸途的勞頓,不過是壓垮這匹早已不堪重負的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周王的探視,隻不過是為這個殘酷的事實,提供了一個權威的、來自家族內部的證明罷了。】
這幅由網友推測、經由朱迪鈉勾勒出的“最後探視”畫麵,深深地烙印在了天幕下每一個人的心中,尤其是朱元璋。
他仿佛能看到老五朱橚在離開太子寢宮後,那沉重而絕望的背影,以及他可能向自己回稟時,那無法掩飾的、預示著最終結局的悲涼眼神。
“橚兒……連他都……”朱元璋在心中喃喃自語。他知道朱橚的醫術,也明白那種眼神意味著什麼。這幾乎等於宣判了標兒的“死刑”,斷絕了最後一絲僥幸的希望。
如果連精通醫道的兄弟都認為回天乏術,那所謂的“過勞而死”,恐怕就不是猜測,而是冰冷無情的現實了。
一股混合著巨大悲痛和更深沉自責的無力感,如同潮水般將朱元璋淹沒。他緩緩向後靠在龍椅背上,閉上了眼睛,仿佛不願再麵對那即將由天幕揭示的、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最終結局。而那“是朕累死了標兒”的念頭,在此刻變得無比清晰和尖銳,如同最鋒利的匕首,反複穿刺著他作為帝王和父親的雙重心臟。
奉天殿內,唯有死寂。太子的命運,似乎在周王朱橚那無聲的“診斷”中,已然注定。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