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鈉的講述繼續著白溝河之戰後的進程:
“白溝河慘勝之後,燕王朱棣幾乎沒有做任何休整,立刻親率精銳騎兵,對南逃的朝廷軍展開了迅猛的追擊。”
畫麵中,燕軍鐵騎如同跗骨之蛆,緊緊咬在李景隆潰軍的後方。然而,這場追擊看似激烈,過程卻透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順暢”。李景隆的撤退路線清晰,似乎並未組織起什麼像樣的阻擊,而朱棣的追擊也總是“恰到好處”地慢了半拍,仿佛在刻意保持一種距離。
“李景隆一路南逃,先是退守德州。”朱迪鈉解說道,“然而,就在他到達德州兩三天後,朱棣的追兵才‘姍姍來遲’。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麵對兵臨城下的燕軍,李景隆幾乎未作抵抗,再次輕易放棄了德州城,繼續南撤。”
更讓天幕下眾人感到荒謬的是,朱棣進入德州後,接收到的不僅是空蕩蕩的城池,還有李景隆軍團遺留下來的、堆積如山的糧草輜重,甚至包括大批為即將到來的冬季準備的嶄新棉衣!這些物資,仿佛是專門為遠道而來、補給困難的燕軍準備的。
“砰!”天幕下,長興侯耿炳文終於忍不住,一拳捶在自己大腿上,恨恨地低吼道:“到了這個地步,誰還敢說小曹國公跟燕王沒有勾結?!我老耿第一個不信!”
他情緒激動,聲音都有些發顫:“我老耿當年……當年也是屍山血海裡殺出來的!怎麼二十年後,就……就那麼容易著了道,死得不明不白?!”他環顧四周,看著那些沉默的同僚,語氣中充滿了不甘和自嘲,“難道真是人老了,腦子也跟著不中用了?連這等伎倆都看不穿?!”
然而,麵對耿炳文這夾雜著憤怒、委屈和自省的質問,奉天殿前卻無人能夠回應。
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按照天幕揭示的未來,耿炳文是確確實實為建文朝廷儘忠戰死或者說離奇死亡)的。他的忠心和能力毋庸置疑。可正因為如此,此刻他的憤懣才更顯悲涼——他儘忠的對象,所用的主帥,可能從一開始就在“通敵”!
更讓在場勳貴們心底發寒的是,耿炳文未來的死,至今迷霧重重,甚至有可能就是在座某位同僚的未來子孫,為了某種政治目的而下達的黑手!這個念頭讓所有人都感到一種無形的隔閡與寒意,誰也不敢輕易接話,生怕觸及那敏感而危險的未來。
這時,宋國公馮勝開口了,他的聲音帶著一種看透世事的滄桑和沉重,將眾人的注意力引向了更宏觀的層麵:
“李景隆又跑到了濟南……如果,濟南再被他這般‘獻’給燕王,那麼下一站,恐怕就是徐州了。”
他頓了頓,語氣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既有對李景隆行為的鄙夷,也有一種更深沉的無奈:
“若是真能如此……一路‘傳檄而定’,燕軍兵不血刃直逼長江,或許……或許反倒是件好事。”他長長地歎了口氣,那歎息聲仿佛承載了整個帝國的重量,“至少,能少打幾場仗,少死些人……為咱們大明,多保留一點元氣吧……唉……”
馮勝這番話,道出了許多老將內心最真實,也最無奈的想法。他們固然鄙視李景隆的行為,痛恨內戰。但當看到白溝河之戰那觸目驚心的損失清單後,一種更為現實的考量壓倒了意氣——如果無法避免戰爭,那麼讓戰爭以最小的代價、最快的速度結束,減少對帝國根基的損耗,或許就是那個糟糕未來中,唯一能期待的“好”結果了。
隻是,這“好”結果,卻是通過李景隆這般堪稱“叛國”的行徑來實現的,這其中的諷刺與悲哀,讓每一位老將的心中,都像是堵了一塊巨石,沉悶得透不過氣來。
奉天殿前,再次陷入了沉默。隻有天幕上朱迪鈉的聲音,還在講述著那場看似勝利,卻讓所有人心情沉重的進軍。
天幕上,朱迪鈉的話鋒陡然一轉,帶來了新的變數:“然而,事情並未完全按照某種‘默契’發展下去。當李景隆再次放棄濟南南逃後,燕軍麵前卻並未再現德州那般門戶大開的景象。”
畫麵中,濟南城頭旌旗招展,守軍嚴陣以待,與之前望風披靡的城池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一次,有人站了出來。”朱迪鈉介紹道,“山東參政鐵鉉,以及一路跟隨李景隆敗退下來的都督盛庸,這兩位將領再也無法忍受這種近乎資敵的潰逃。他們收攏殘兵,整合濟南守軍,決心以此城為依托,堅守到底,以儘人臣之責,阻擋燕軍兵鋒。”
這一變化立刻在天幕上引發了網友們的激烈爭論:
【網友“戰略迂回派”發言:我覺得燕王根本沒必要打濟南!他的最終目標是南京,應該繞過堅城,直插腹地!】
【網友“現實分析帝”立刻反駁:樓上想得太簡單了!建文二年的時候,朱棣哪有那麼大的野心和實力直接推翻建文?他當時最大的訴求是生存和談判籌碼!不拿下濟南,河北和山東就無法連成一片,他的側翼和後方永遠暴露在朝廷的攻擊之下。彆忘了,朝廷隨時可以從遼東、河北南部和山西再次組織三麵合圍!隻有控製濟南,他才能有一個相對穩固的戰略根據地,進可威脅江淮,退可割據北方,這才是他當時最現實的選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番分析鞭辟入裡,指出了朱棣在戰爭中期麵臨的真實戰略困境和有限目標。
朱迪鈉看著爭論,總結道:“無論曆史上的朱棣在建文二年是否親自兵臨濟南城下,亦或是其部將所為,但‘濟南之戰’在整個靖難之役的敘事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官修史書和野史筆記都繞不開它。我們今天不妨就將它作為一個關鍵節點,來看看這場改變了戰爭節奏的攻防戰。”
他巧妙地處理了可能存在的曆史爭議,將焦點引向了戰役本身的重要性。
聽到這裡,天幕下的洪武君臣們也徹底打起了精神。
朱元璋目光銳利,身體微微前傾。他知道,戰爭不可能永遠靠對手的“默契”和“饋贈”進行下去,真正的考驗遲早會來。濟南,就是第一塊試金石。
朱標也是全神貫注,他想知道,除了李景隆那樣的“奇葩”,建文朝廷是否還有真正能戰、願戰的將領。
徐達、馮勝、耿炳文等老將更是屏息凝神。作為沙場宿將,他們太清楚濟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控製濟南,就相當於扼住了山東半島的咽喉,打通了北上南下的要道。朱棣若想真正立足,濟南是必爭之地!而鐵鉉和盛庸的堅守,則將檢驗燕軍真正的攻堅能力,以及戰爭的血腥程度是否會驟然升級。
按照天幕預告,這場內戰要持續四年,如今才過去一年多一點。濟南之戰的結果,很可能將決定接下來兩年多戰爭的走向和慘烈程度。所有人都想看看,這座意外的堅城,能否擋住勢頭正盛的燕軍,又將給這個已然元氣大傷的國家,帶來怎樣的變數。
奉天殿前,氣氛再次變得凝重而專注,等待著天幕揭示濟南城下的血與火。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