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鈉的講述帶著一種事態加速的緊迫感:“就在徐增壽血濺宮廷,屍骨未寒之際,南京城的金川門,卻在一片詭異的平靜中,緩緩打開了。”
畫麵中,曹國公李景隆的身影出現在城門洞下。與徐增壽的魯莽不同,他顯然吸取了“教訓”。
“李景隆確實比徐增壽‘聰明’得多,”朱迪鈉的語氣帶著一絲譏諷,“他深知,獨自打開城門目標太大,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於是,他拉上了同樣選擇投誠的穀王朱橞一起行動。有這位太祖親封的王爺站在身邊,那些敢於圍毆徐增壽的文官們,此刻也隻能敢怒不敢言,眼睜睜看著城門洞開,燕軍鐵騎如潮水般湧入這座帝國都城。”
燕軍入城,並未遇到像樣的抵抗。朱棣在親衛的簇擁下,策馬進入了他闊彆已久的應天。麵對聞訊趕來、麵色驚惶的官員和部分宗室,他依舊維持著起兵以來的政治口號。
“此刻的朱棣,仍然高聲宣稱自己此行是‘清君側’,是來輔佐侄子建文皇帝,鏟除朝中奸佞的。”朱迪鈉解說著,畫麵中朱棣言辭懇切,甚至特意去見了已被安置起來的太後呂氏朱標繼妃,朱允炆生母),在她麵前再次表明了這番“忠心”。
“然而,”朱迪鈉話鋒一轉,“早已看透這一切虛妄的呂氏,麵對這位殺氣騰騰、引兵入京的小叔子,自始至終,未發一言。他那沉默而冰冷的眼神,本身就是最尖銳的嘲諷,讓朱棣這番精心準備的表演,徹底淪為了尷尬的自說自話。”
討了個沒趣的朱棣,臉色陰沉,不再與這些女流多做糾纏,徑直率領兵馬,朝著他無比熟悉、象征帝國最高權力的核心——奉天殿而去。
然而,就在朱棣一行即將抵達奉天殿廣場之時,異變再生!
隻見宏偉的奉天殿方向,突然冒起了滾滾濃煙,隨即赤紅的火舌騰空而起,迅速吞噬著殿宇的梁柱門窗!有人點燃了奉天殿,乃至整個皇宮!
朱迪鈉的聲音在此刻變得神秘而富有深意:“就在這衝天而起的烈焰中,我們迎來了《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第26種——借死遁走的建文帝。”
畫麵中,朱棣等人震驚地看著燃燒的宮殿,隨後在廢墟中發現了一具已被燒得麵目全非、焦黑蜷縮的屍體。朱棣立刻撲上前去,撫屍痛哭,哀慟地宣稱這正是他那“不幸蒙難”的侄兒建文皇帝。
“然而,”朱迪鈉毫不留情地揭穿,“後世有大量的證據和推測表明,這具焦屍極有可能並非建文本人。這場大火,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金蟬脫殼之計。真正的建文帝朱允炆,很可能趁著這場混亂,秘密逃離了南京城。從此,‘建文帝下落之謎’成為了永樂朝乃至整個明朝曆史的一大懸案,也成了勝利者朱棣心中一個永遠無法抹去的陰影。”
天幕下,奉天殿內。
朱元璋聽著天幕上講述老四如何在廢墟前假意痛哭,又如何被一個“借死遁走”的侄子弄得心神不寧,不由得從鼻子裡發出一聲極儘嘲諷的冷哼。
他側過頭,目光如刀子般刮過一直沉默不語的朱棣,那眼神裡的意思再明白不過:
“哼,活人你都敢起兵造反,殺得血流成河,如今倒怕起一個不知真假的死人來了?沒出息的東西!”
這段時間以來,通過天幕對“靖難之役”事無巨細的直播,朱元璋早已看清了一個殘酷的現實:他這個四兒子朱棣,能力固然有之,膽魄也確實不小,但遠遠沒有天幕初期一些網友吹噓的那般“算無遺策”、“用兵如神”。他之所以能最終成功,很大程度上,全靠他那個優柔寡斷、識人不明、昏招迭出的傻侄子朱允炆,以及一幫堪比“臥底”的建文臣子,硬生生給襯托出來的!
隨著朱迪鈉拋出“建文帝借死遁走”的謎團,天幕上的彈幕瞬間變成了大型曆史考據和民間傳說交流現場。無數網友紛紛化身“田野調查員”和“族譜學家”,拋出各種真偽難辨的“證據”。
【網友“西南探險家”發言:主播看這裡!我們貴州某深山老林裡有個“望京洞”,地方誌記載是明朝某個“大人物”隱居過,還有石刻詩暗指金陵舊事!附照片[模糊的岩洞和風化石刻]】
【網友“族譜研究者”跟帖:我們浙西某鎮有餘姓大族,族譜明確記載始祖乃“靖難後自應天避禍而來”,輩分字牌裡還藏著“允”、“文”二字!而且祖訓嚴禁與朱姓通婚!】
【網友“禪宗愛好者”補充:湖廣某古寺代代相傳,說永樂年間有位氣度不凡的掛單僧人,終日麵壁,偶爾寫下詩句充滿故國之思,圓寂後不留墳塚,隻有衣冠塚,法號諧音“應文”!】
【網友“海外史話”甚至提出:有學者考證鄭和下西洋除了揚威,還有個秘密任務就是尋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東南亞某些華人家族也有相關口傳曆史!】
一時間,從雲貴高原到東南沿海,從內陸深山到南洋群島,似乎到處都留下了建文帝潛蹤匿跡的“痕跡”。每個地方都能拿出些模棱兩可的物證或語焉不詳的文獻、傳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麵對刷屏的彈幕,朱迪鈉笑著進行了梳理:“感謝各位網友提供的線索,看來建文帝的下落真是我大明第一懸案,各地都有‘發現’。我們簡單歸納一下,主流說法大致有幾類:”
天幕上隨之列出條目:
出家為僧說:主要流傳於西南、湖廣地區,與網友提到的山洞、古寺傳說吻合。
隱姓埋名說:多見於東南沿海,與一些家族的遷徙史和族譜記載相關。
流亡海外說:與鄭和下西洋的宏大背景相聯係,充滿想象空間。
終老宮中說:少數觀點認為他其實一直被朱棣秘密囚禁在南京某個角落。
“不過,”朱迪鈉話鋒一轉,保持著媒體人的客觀,“這些說法大多缺乏決定性的考古證據或權威史料支撐。地方誌可能附會,族譜可以修改,傳說更是在流傳中不斷變形。所謂的‘建文帝墓’,經過考古鑒定,很多被證實是明代中後期甚至清代的墓葬;而那些自稱建文帝後代的家族,其族譜的早期部分也常有明顯編撰痕跡。”
她總結道:“這些遍布各地的‘遺跡’和‘傳說’,或許恰恰說明了建文帝下落之謎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人們更願意相信,那位仁柔的皇帝並未葬身火海,而是在某個角落度過了餘生。這背後,或許也寄托著對永樂得位的一種複雜情緒,以及對失敗者的一絲同情。”
天幕下,洪武君臣們聽著後世之人為尋找建文蹤跡而如此“興師動眾”,心情各異。
一些文臣覺得這些民間傳說荒誕不經,有損皇家威嚴;另一些人則暗暗唏噓,一個皇帝竟落得生死成謎、蹤跡天涯的下場,實在可悲。
朱元璋麵無表情地聽著。對他而言,無論朱允炆是死是活,是逃是囚,其政治生命在天幕揭示其一係列愚蠢行為和李景隆打開金川門時,就已經徹底結束了。一個連京城和皇宮都守不住的皇帝,一個被臣子背叛到如此地步的皇帝,其個人最終的肉體歸宿,在朱元璋看來,並不重要。
他甚至覺得,老四若真被一個“借死遁走”的陰影困擾半生,反倒是顯得小家子氣,不夠帝王胸襟。真正的強者,何須在意一個失敗者的死活?重要的是坐穩江山,治理天下。
而那位導致這一切的“主角”之一,才兩歲的朱允炆,此刻正遠在鳳陽皇覺寺中,對著青燈古佛,尚不知自己的“未來”竟會以這樣一種迷霧重重的方式,困擾了後世數百年,更成了他那位強勢四叔的一塊心病。
曆史的真相,或許早已湮沒在時光的長河中,隻留下這滿天的傳說與猜測,供後人評說。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