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族譜拓展者”調侃:方孝孺:朱棣,這是我為你打下的第十族!朱棣:我謝謝你啊!】
【網友“曆史成本核算”:一次廷辯,牽連八百七十三人喪生,方孝孺這嘴炮成本史上最貴無疑了!】
這些調侃的背後,是對方孝孺剛烈氣節的複雜評價,也是對那場慘劇的無儘唏噓。
天幕下,奉天殿內死一般寂靜。
宋濂老淚縱橫,幾乎站立不穩,被身旁的同僚扶住。他萬萬沒想到,自己這個以氣節學問著稱的學生,未來竟會落得如此慘烈的下場!
朱元璋麵無表情地看著這一切,目光最終落在了下方那個因為天幕預告而剛剛決定辭官、此刻臉色慘白如紙的方孝孺身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心中亦是複雜難言。
說方孝孺不對吧?此人忠心事主,不畏強暴,寧死不屈,其氣節堪為臣子楷模,足以彪炳史冊。任何一個皇帝,理論上都希望自己的臣子能如此儘忠。
說他對吧?朱元璋心裡又極其彆扭。這說到底,是他老朱家的家務事!是老子死了,兒子孫子)和另一個兒子爭家產!你一個外姓臣子,摻和那麼深,把命搭上不說,還連累成百上千無辜之人跟著送死,這“忠”得是不是有點……過於執拗,甚至不識時務了?
朱元璋看著方孝孺,真不知該讚賞其忠烈,還是該惱怒其迂腐了。他隻能冷哼一聲,將目光重新投向天幕,心中暗道:這讀書人強起來,真是九頭牛都拉不回,連十族都不怕!老四未來這皇帝當得,也真是……夠糟心的!
就在朱迪鈉講述方孝孺的悲壯結局,以及那令人窒息的“誅十族”之時,天幕上並未像之前那樣出現一邊倒的哀悼或調侃,反而湧現出大量基於史實的考據和爭論。
【網友“明史考據派”發言:主播,需要更正一下!“誅十族”的說法很可能是後世演義的產物!正史記載方孝孺是被“磔於市”,株連其父族、母族、妻族等親眷即九族),但“門生朋友”列為第十族並大規模誅殺,主要見於明中後期的野史筆記,如《明史紀事本末》等。】
【網友“族譜證據”補充:而且有確切史料記載,方孝孺是有直係後代存續的!他的幼子方德宗被門生秘密救走,更名換姓得以存世。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間,還有名為“方誌雄”的方氏後人考中進士,被認定為方孝孺族裔後得以複姓。】
【網友“邏輯分析帝”試圖調和:這並不矛盾。朱棣剛進南京時,為了立威,對方孝孺的關聯人士進行了最殘酷的打擊,他推薦任職的學生、過往密切的朋友很可能被列入清洗名單,這在當時看來與“誅十族”無異。但政治風暴過後,政權穩固,朱棣未必會、也未必能持續不斷地在全國範圍內追殺所有與方孝孺有絲毫關聯的人。就連鐵鉉那樣被酷刑處死、家族男子被誅的,他的兩個女兒最終也隻是被罰配給功臣家為奴或說嫁與讀書人),並未真正投入教坊司。這說明朱棣的酷烈,更多是一種階段性的政治手段。】
天幕下,朱元璋聽著後世網友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臉上的陰沉之色稍霽,他再次將目光投向朱棣,這次卻少了幾分怒其不爭,多了一絲……近乎冷酷的“理解”?
他冷哼一聲,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入眾人耳中:“哼,算你小子上道,還沒蠢到家!剛進應天,人心未附,是該舉起刀來,狠狠地殺一批,殺得那些心懷異誌的人膽寒,讓他們知道誰才是主子!這刀,不能不舉。”
他頓了頓,語氣帶著一絲過來人的訓導意味:“但是,刀不能一直舉著。立了威,就要想辦法收買人心,坐穩了江山,就得考慮身後名和天下士人的悠悠之口。一味殺下去,成了孤家寡人,這皇帝也當不長久。你後來能放過方孝孺的幼子,處置鐵鉉的女兒也留有餘地,這分寸……還算明白。”
朱元璋這番基於帝王心術的“讚許”,讓奉天殿內的氣氛更加詭異。
跪伏在地的眾勳貴大臣們,聽著皇帝教導兒子如何“科學”地運用屠刀,心中無不泛起陣陣寒意。許多人更是忍不住腹誹:
“您老人家說得倒是輕巧!教導兒子舉刀要有分寸?您自己呢?胡惟庸案、藍玉案……您那刀舉了多久?殺了多少人?那可是幾萬幾萬地殺啊!我們這些老兄弟,誰不是提心吊膽地過來的?這會兒倒說起風涼話來了!”
當然,這些話是萬萬不敢說出口的,隻能在心中瘋狂呐喊,臉上還得維持著對皇帝“英明”教誨的深深認同。
朱棣跪在那裡,聽著父皇這“褒獎”,心中更是五味雜陳,絲毫高興不起來。這哪裡是誇獎,分明是敲打,是提醒他未來手上會沾滿鮮血,同時也是在告誡他,殺戮隻是工具,而非目的。
馬皇後在一旁輕輕歎了口氣,他知道,丈夫這番話,看似在教兒子,何嘗不是在為他自己過往的行為做一種辯解?隻是,這辯解聽起來,是如此的血淋淋。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