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鈉好不容易止住了笑聲,擦了擦笑出的眼淚,繼續以略帶調侃的語氣說道:“不過,大家彆以為帖木兒在永樂三年1405年)年初去世,朱棣當時就能立刻鬆口氣。事實是,由於當時極其落後的交通和通訊條件,這個消息傳到北京朱棣的耳朵裡時,可能都已經是永樂三年的下半年,甚至更晚了。”
畫麵中出現了驛卒在驛道上策馬奔馳,穿越戈壁、山川的景象,凸顯出信息傳遞的艱難與緩慢。
“而且,”朱迪鈉的語氣帶上了一絲對朱棣的理解,“即便是得到了帖木兒的死訊,朱棣在初期也並未完全放鬆警惕,甚至一度嚴重懷疑——這會不會是帖木兒的詐死之計?目的就是麻痹大明,然後趁我們不備,發動突然襲擊!”
天幕上出現了朱棣在皇宮內與心腹大臣密議,地圖上標注著可能的進軍路線,氣氛凝重。
“這種懷疑,站在朱棣的角度,並非沒有道理。”朱迪鈉分析道,“畢竟,麵對一個如此強大的對手,任何疏忽都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後果。‘兵不厭詐’是戰場上永恒的法則,謹慎一些總歸是沒錯的。”
這時,一條彈幕飄過,id名為【今天也要加油鴨】的網友調侃道:“朱棣這懷疑很合理啊!畢竟他爹洪武大帝就有‘前科’!說好洪武三十一年去世的,結果愣是‘撐到’了洪武三十五年,還親自出來把皇位傳給了他!這‘死而複生’的操作,擱誰誰不迷糊?懷疑帖木兒詐死太正常了!”
這條評論一出,天幕下剛剛緩和的氣氛瞬間又有些凝滯。
朱元璋的臉當場就黑了下來,氣得又狠狠瞪了跪在下方的朱棣一眼。這混賬後世子孫,怎麼什麼都往外說!還“洪武三十五年”?這豈不是坐實了老四篡位之後,為了名正言順,連洪武年的紀年都敢亂改?!這讓他這個開國皇帝的臉往哪兒擱?
然而,怒火歸怒火,作為一個從屍山血海裡殺出來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內心深處那份對軍事謀略的敏感和認同,讓他不得不承認朱棣未來的)這份懷疑是必要的。
他強行壓下個人情緒,側過頭,對身旁同樣因網友之言而麵色古怪的魏國公徐達說道:“天德,雖然這小子指網友)說話混賬,但老四這份謹慎,倒也不算錯。兵者,詭道也。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帖木兒那般梟雄,用詐死之計誘敵,也並非不可能。多準備點,沒壞處。”
徐達連忙躬身稱是:“陛下聖明,燕王殿下……未來能如此思慮周祥,確是統兵者應有之素質。”他心中卻也暗自腹誹:陛下您這維護得也太明顯了,剛瞪完眼就又誇上了……
一旁的馬皇後看著這對父子君臣的互動,無奈地搖了搖頭,心中既對未來可能存在的兄弟鬩牆感到憂慮,又對老四這份臨敵的警覺隱隱有一絲驕傲。
太子朱標則是若有所思,他再次感受到了自己與四弟在軍事敏銳性上的差距。若易地而處,自己接到這樣的消息,是否會像四弟這般保持高度警惕?或許……不會那麼快意識到詐死的可能性。
而跪著的朱棣,在最初的惶恐過後,聽到父皇竟然肯定了自己未來的)判斷,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複雜的暖流,同時那份對沙場征戰的向往和自信,也悄然滋生了幾分。
天幕上,朱迪鈉將話題從北方的威脅轉向了浩瀚的海洋。
“正是在這種強敵環伺、消息不明,對帖木兒帝國動向高度警惕的背景下,”朱迪鈉的聲音變得莊重而充滿力量,“永樂三年1405年)七月,一項注定影響中國乃至世界曆史的壯舉,按計劃拉開了帷幕——那便是鄭和率領龐大船隊,第一次下西洋!”
畫麵中,蘇州劉家港舳艫千裡,旌旗蔽日,龐大的寶船如同海上山巒,即將揚帆遠航,場麵極其震撼。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後世史學家眾說紛紜,”朱迪鈉如數家珍般地列舉,“有的說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示中國富強’;有的說是為了尋找建立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以絕後患;也有的說是為了發展海外貿易,獲取珍寶奇物;還有的則認為是永樂帝個人好大喜功,欲效仿秦皇漢武,建立萬國來朝的盛況。”
他稍微停頓,讓觀眾消化這些信息,然後話鋒一轉,引入了直播間裡更主流的看法:“不過,在我們很多網友以及一些現代史學家看來,結合當時帖木兒帝國帶來的巨大軍事壓力這一特定曆史背景,鄭和下西洋一個極其重要、甚至可能是最核心的戰略目的,就是——從海上尋找潛在的盟友,試圖對帖木兒帝國形成戰略包圍或牽製!”
id名為【海鮮愛好者】的網友發言支持這個觀點:“這很好理解啊!帖木兒帝國雄踞中亞,陸上絲綢之路被其阻隔或威脅。朱棣派鄭和從海路南下西進,一方麵可以重新打通、控製海上貿易線路,獲取財富支持戰爭;另一方麵,也是希望能聯絡上印度次大陸、阿拉伯乃至東非的那些國家,宣揚大明威德,建立朝貢關係,哪怕不能直接出兵相助,至少在政治上和道義上形成對帖木兒的孤立態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地圖收集控】也補充道:“這就是一種宏大的‘遠交近攻’戰略!陸地上嚴防死守,積極備戰;海路上主動出擊,廣交朋友,分散潛在敵人的注意力,甚至尋找從側翼牽製的可能性。朱棣和他麾下的戰略家們,這盤棋下得很大!”
朱迪鈉總結道:“因此,鄭和下西洋絕非一次簡單的炫富或探險,它承載著永樂初期應對空前外部危機的深刻戰略考量……”
就在這時,一條彈幕快速閃過,id名為【信鴿沒我快】的網友插言道:【主播彆忘了提一點,從海上獲取情報比陸路快多了!後來證實,關於帖木兒去世的確切消息,以及其帝國內亂的詳細情況,很大程度就是鄭和艦隊在航行途中搜集並第一時間傳回大明的!這情報價值千金!】
朱迪鈉看到這條評論,立刻點頭表示認同:“沒錯!這位網友提醒得非常對!在當時的條件下,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和距離變得崎嶇難行,信息傳遞緩慢且易受乾擾。而龐大的海上船隊,沿著成熟的航線,利用季風,反而能更高效地往來於東西方,成為移動的情報站和信息傳遞樞紐。鄭和船隊不僅可能帶回了帖木兒死訊的最終確認,也帶回了西方世界最新的政治、軍事動態,這對朱棣判斷局勢、調整戰略至關重要。所以,下西洋在情報搜集方麵的戰略意義,絲毫不亞於尋找盟友和展示國威。”
天幕之下,朱元璋以及眾文武大臣聽著這番分析和補充,臉上露出了更深切的恍然和深思。他們原本或許以為下西洋主要是為了宣揚國威或尋找盟友,此刻才更加全麵地認識到,這其中還蘊含著如此關鍵的軍事和戰略情報價值!跨海聯絡,遠交近攻,並且能更快、更準確地獲取至關重要的西方信息,這等超越時代的綜合戰略眼光,讓他們這些習慣於陸上征伐的開國元勳們,感到一種新的震撼和啟發。
朱元璋眯著眼睛,手指無意識地在禦座扶手上輕輕敲擊。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準確、及時的情報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老四未來能想到利用海路建立這樣一條高效的情報通道,這份心思之縝密,謀劃之深遠,確實超出了他最初的預料。而“海洋”作為一個蘊藏著巨大戰略潛能的新維度,也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深深印入了這位洪武大帝的腦海之中。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