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朱迪鈉的講述進入了安南之戰的籌備階段,而主帥的人選問題,成為了第一個焦點。
“各位朋友,大明對安南用兵已成定局,但在選擇主帥這個問題上,永樂皇帝朱棣卻麵臨著一個頗為棘手的矛盾。”朱迪鈉的聲音帶著分析曆史的冷靜,“按理說,誰最熟悉安南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甚至與當地勢力有所往來?那非鎮守雲南的西平侯——不,此時應該已經是黔國公的沐晟莫屬了。沐家世代鎮守雲南,對西南邊陲了如指掌,由沐晟掛帥,本是順理成章。”
畫麵中出現了雲南地圖以及沐晟的影像。
“然而,”朱迪鈉話鋒一轉,揭示了背後的隱憂,“問題恰恰出在沐晟本人身上。首先,在靖難之役中,沐晟是明確站在建文帝一邊的,與朱棣可說是政治上的對立麵。其次,即便朱棣登基後,沐晟表麵上臣服,但據很多史料記載和當時傳言,他內心並未真正歸順,對建文舊臣頗多同情,甚至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建文帝朱允炆在南京城破後,就秘密逃亡,最終藏匿在了沐晟的雲南府中!”
“這種情況下,朱棣敢完全放心地將數萬大軍,以及征討安南這等重大戰事,全權交給一個心懷異誌、甚至可能窩藏著自己最大政敵的將領嗎?”朱迪鈉提出了這個尖銳的問題,“顯然不敢。但另一方麵,沐家在雲南根基深厚,威望極高,驟然撤換或處置,很可能引發西南動蕩,而且對安南的軍事行動也確實需要借助沐家的力量和經驗。”
“於是,朱棣展現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朱迪鈉繼續道,“他無法不用沐晟,因為暫時找不到更合適的人選;但又不能完全信任他。所以,他采取了‘既用且防’的策略:仍然任命沐晟作為征討安南的主力統帥之一,但同時,加封沐晟為黔國公,以示恩寵和拉攏,試圖用高官厚祿穩住他,也穩住雲南局勢。”
畫麵中出現了朱棣頒賜爵位詔書的場景,以及沐晟叩謝皇恩卻眼神複雜的特寫。
“這更像是一種政治捆綁,”朱迪鈉解讀道,“將沐家更進一步地與大明皇室捆綁在一起,同時也是將其置於更顯眼的位置,接受朝廷更嚴密的注視。讓沐晟主導戰事,是利用其能力;將其晉爵至公,是安撫與試探;而背後必然還有其他的製衡手段,比如派遣監軍、安排副帥分權等,確保軍權不會徹底脫離掌控。這是一種在猜忌與利用之間取得的危險平衡。”
天幕下,藍玉聽著朱迪鈉的分析,再聽到沐晟不僅沒被清算,反而加官進爵,家族與國同休,眼中幾乎要噴出火來,羨慕嫉妒之餘,更夾雜著對自己未來命運的恐懼與不甘。
“他娘的!看到了嗎?看到了嗎!”藍玉在心中狂吼,“在朝廷裡位極人臣有個屁用!說抄家就抄家!看看人家沐英的後代,守著雲南那塊地盤,連皇帝都得哄著、用著、防著,卻不敢輕易動他!這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他腦海中再次浮現出天幕網友那句讓他心驚肉跳又無比向往的話——“大明276年,沐家300年”!這份超越王朝壽命的殊榮和穩固,深深刺激了他。
“不行!老子不能坐以待斃!”藍玉握緊了拳頭,一個念頭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堅定起來,“等打完捕魚兒海這一仗,立下不世之功,老子就向陛下請命!不去爭那些虛頭巴腦的朝堂之位了,老子要去經略遼東之遠的東邊,或者西域更遠的西方!像沐家鎮守雲南一樣,去為大明,也為我自己,打下一塊穩固的基業!”
他甚至開始嫌棄般地想到了西南的缺點:“雲南好是好,就是沐家已經占住了,而且那地方濕熱,蚊蟲太多,老子待不慣!西域雖然苦寒,但地廣人稀,潛力巨大!對,就是西域!”
天空中的幕布,將朱棣用人的無奈與權術,沐晟身處榮耀與猜忌夾縫中的處境,以及藍玉由此萌生的、意圖效仿沐家鎮守邊疆以求自保乃至永續的野心,清晰地交織在一起。曆史的走向,在個人的抉擇與時代的浪潮中,似乎又多了幾種潛在的可能。
天幕上,朱迪鈉的講述來到了安南戰事的開端。
“麵對黎氏父子的猖狂挑釁,大明帝國的戰爭機器迅速開動。永樂皇帝朱棣任命的第一任征安南總兵官,是成國公朱能。”朱迪鈉介紹道,“這位朱能,在靖難之役中戰功赫赫,如果說早逝的張玉是文臣武將心中追念的第一功臣,那麼朱能就是活著的武將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深受朱棣信任,爵封國公,地位尊崇。”
畫麵中出現了朱能披甲執銳,威武不凡的形象。
“不過,”朱迪鈉話鋒微轉,點出了一個普遍現象,“朱能與大多數靖難名將一樣,有一個共同的‘短板’——他們都是在朱棣這棵參天大樹蔭蔽下成長起來的,缺乏獨立統領大軍、獨當一麵的經驗。在靖難戰場上,他們更多是執行朱棣的戰略,充當衝鋒陷陣的利刃。但即便如此,在朱棣看來,以大明國力之強盛,去對付一個內部不穩的安南,由朱能掛帥,已是綽綽有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戰爭初期,進程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朱迪鈉描述著戰況,“明軍在朱能指揮下,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而且,由於明軍打出的旗號是‘扶陳滅黎’,幫助安南‘正統’陳氏複國,確實贏得了不少安南當地心向陳氏勢力的支持和幫助,進軍頗為順利。”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朱迪鈉的語氣帶上了沉重的惋惜,“就在大軍深入安南境內不久,主帥、成國公朱能,竟突然因病在軍中去世!一位正值壯年、前途無量的名將,沒有戰死沙場,卻病歿於南疆的瘴癘之地,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和損失。”
畫麵中出現了明軍大營哀悼朱能的場景,氣氛凝重。
“朱能的突然離世,給永樂皇帝朱棣出了一個難題。”朱迪鈉分析著朱棣麵臨的局麵,“大軍在外,不可一日無帥。環顧四周,最熟悉安南情況、最能迅速接手戰局的,依然是那位讓他心存忌憚的黔國公沐晟。不用沐晟,戰事可能受阻;用沐晟,又擔心尾大不掉,甚至滋生他念。”
“但朱棣畢竟是朱棣,”朱迪鈉的語氣帶著讚賞,“他再次展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用人之術。他果然重新啟用了沐晟,讓其參與指揮,但卻並非讓其獨掌大權。他同時破格提拔了一個人——那便是已故功臣張玉的兒子,年輕的張輔!”
畫麵中出現了張輔年輕卻堅毅的麵容。
“張輔雖然年輕,但將門虎子,在靖難後期已嶄露頭角,展現出非凡的軍事天賦。更重要的是,他是張玉之子,是朱棣看著長大的‘自己人’,忠誠毋庸置疑。”朱迪鈉解釋道,“於是,朱棣任命張輔與沐晟共同執掌征南兵權,形成了以張輔為主、沐晟為輔,實則相互製衡的指揮架構。”
“安南,就此成為了張輔的舞台。”朱迪鈉的聲音高昂起來,“這位年輕的將領,沒有辜負朱棣的期望和父親的威名。他敏銳果決,善於用兵,在戰場上連連取勝,迅速成長為一名出色的統帥。”
“而沐晟呢?”朱迪鈉提到了這位老將的反應,“他本人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和皇帝的用意。雖然他的資曆和地位遠高於張輔,但他明白,張輔代表著皇帝的意誌和信任。因此,在整個安南戰事中,沐晟表現得相當‘識趣’,他利用自己對西南的了解積極輔佐張輔,並未因權力被分、被年輕人領導而表現出任何不滿或掣肘,確保了明軍內部的團結和指揮的順暢。”
朱迪鈉看著屏幕上關於朱能病逝的討論,覺得有必要將這位重量級人物的結局也納入他的盤點之中。
“各位朋友,我們剛剛記錄了使者薛嵓和聶聰的殉職。但在這場安南之役中,作為一位重量級人物的死亡,朱能同樣對戰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朱迪鈉調整了一下坐姿,語氣變得鄭重。
“雖然我們的係列名為《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但有些與皇室命運緊密相連的頂級勳貴,其死法同樣值得一書。”他解釋道,“因此,我們特彆補充記錄——第36種死法:死於南征途中疫瘴的成國公朱能。”
他再次回顧了朱能的地位和遭遇:“朱能,成國公,靖難武臣排名第二,永樂皇帝最為信賴的臂膀之一。他被寄予厚望,掛帥征討安南,本應在這場看似實力懸殊的戰爭中再立新功,為自己和家族贏得更顯赫的榮光。”
畫麵中出現了朱能率軍出征時的意氣風發,與後來軍中疫病橫行、主帥倒下的淒涼形成對比。
“然而,戰爭不僅僅是刀光劍影,”朱迪鈉的聲音帶著一絲惋惜,“無形的病魔有時比敵人的刀劍更加致命。安南地處嶺南,氣候濕熱,山林間彌漫著被稱為‘瘴癘’的惡性瘧疾等傳染病。來自北方的明軍將士對此水土不服,紛紛病倒。不幸的是,主帥朱能也未能幸免,在大軍深入安南後不久,便因染上疫瘴,在軍中暴卒!”
“一位本應在戰場上縱橫馳騁的名將,沒有馬革裹屍,卻倒在了異鄉的病榻之上,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悲劇,也是大明軍隊的重大損失。”朱迪鈉總結道,“朱能的意外病逝,直接導致了明軍指揮層的更迭,迫使朱棣啟用了製衡意味更濃的張輔沐晟組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安南戰事的進程和後續的人事安排。他的死,雖是個人不幸,卻也深深嵌入了永樂朝開拓時期的宏大敘事之中,與皇室的命運緊密交織。”
天幕下的觀者們,尤其是那些將領們,聽到這裡,都不禁對南方的“瘴癘”之地生出了更多的敬畏與警惕。功名雖好,但也需有命去享。朱能這等人物尚且折戟沉沙,更遑論他人。而朱元璋則再次皺了皺眉,對於未來要向南方用兵的風險,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喜歡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請大家收藏:()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種死法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