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春,北京城內的楊柳剛抽出新芽,澈資本會議室內已是一派火熱景象。巨大的屏幕上,不再是熟悉的互聯網流量數據或大宗商品價格曲線,而是換成了汽車設計草圖、電池能量密度圖表和充電網絡規劃圖。
“電動汽車?林總,這是不是太超前了?”陳默看著屏幕上一款造型前衛的es8概念車圖片,率先打破了沉默,“現在大街上跑的,一百輛裡能找到一輛綠牌車就不錯了。基礎設施、電池技術、消費者接受度……哪一樣看起來都不太成熟啊。”
李娜保持著謹慎,調出了一組數據:“根據公開信息,這家叫‘蔚來’的公司,目前還處於巨額投入期,沒有任何收入,更談不上盈利。其首款量產車型es8預計要到今年底才能交付。此時進行股權投資的風險係數非常高。”
團隊成員們也大多流露出疑慮的神色。畢竟,澈資本之前的成功,大多基於對已有商業模式或成熟周期行業的精準判斷,而投資一家尚未量產汽車的初創公司,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跨越。
林澈站在屏幕前,目光掃過眾人,對他們的反應並不意外。在他重生的視角裡,此刻看似前景不明的電動汽車賽道,正是下一個十年最具確定性的超級風口之一。
“你們看到的都是障礙,”林澈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但我看到的,是一個百年汽車工業正在被顛覆的前夜,和一個價值萬億的新生市場。”
他走到台前,開始係統地闡述他的投資邏輯:
“第一,不可逆轉的行業趨勢。石油資源的有限性和環保壓力的增大,使得全球主要國家都在製定燃油車退出時間表。中國更是將新能源汽車列為國家戰略,補貼政策、牌照優惠、雙積分考核,所有這些都在為電動化掃清道路。這不是選擇問題,是生存問題。”
“第二,技術臨界點的臨近。電池成本正在以每年1520的速度下降,續航裡程則在快速提升。一旦突破某個臨界點,電動車的經濟性和實用性將全麵超越燃油車。這個臨界點,很可能就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到來。”
“第三,創始人團隊與用戶體驗。蔚來的李斌,不是簡單的造車者,他是在構建一個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和用戶社區。他所強調的‘用戶體驗’,包括換電模式、niohouse、專屬服務,是在嘗試重新定義人與車的關係。這種模式一旦成功,壁壘將極高。”
他最後指向那張es8的效果圖:“第四,市場定位與差異化。蔚來選擇從中大型suv切入,主打高端市場,這避開了當時最慘烈的中低端競爭,也更容易建立品牌形象。”
林澈建立了一個清晰的投資框架:
國家戰略驅動+技術拐點臨近+強大創始人團隊+差異化市場定位=巨大的長期增長潛力。
“當然,風險確實存在。”林澈坦誠道,“但最大的風險,恰恰是錯過這個時代更迭的機會。我們現在投入,是在它估值相對較低、最需要支持的時候進入。一旦其量產交付、銷量爬坡,估值將是另一個量級。”
他看向李娜,下達了明確的指令:“基於以上判斷,啟動對蔚來的儘職調查。我們的目標是參與其新一輪融資,投資額度暫定5000萬美元,爭取獲得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董事會觀察員席位。”
儘管內心仍有忐忑,但團隊基於對林澈過往驚人判斷力的信任,迅速行動起來。儘調報告反饋,蔚來雖然燒錢速度驚人,但其技術儲備、供應鏈整合能力和團隊執行力,確實處於國內新造車勢力的領先位置。
數月後,經過多輪談判,澈資本成功向蔚來汽車投資5000萬美元,獲得了約5的股權對應投後估值約10億美元)。簽約儀式上,林澈與李斌握手時,表達的不是對短期回報的期待,而是對共同改變出行未來的信念。
投資完成後,蔚來的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外界質疑聲始終不斷。但在澈資本內部,定期跟蹤報告中es8預訂量的逐步攀升、合肥工廠建設進度的順利,都讓團隊逐漸看到了曙光。
李娜在複盤會上彙報:“林總,蔚來es8的訂單量已突破一萬輛,雖然距離盈利還很遠,但品牌關注度和用戶口碑正在快速建立。”
陳默也開始轉變看法:“我最近去他們的體驗中心看了看,那服務、那科技感,確實跟傳統4s店不一樣。說不定,這幫人真能成事。”
林澈站在窗前,看著樓下川流不息的車流,其中絕大部分仍是燃油車。但他仿佛已經看到,不久的將來,這片鋼鐵洪流中將有越來越多掛著蔚來標誌的電動汽車。
“記住今天,”他對身後的團隊說,“我們投資的不僅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個時代的方向。當潮水湧來時,我們希望自己是站在船頭的人,而不是在岸邊觀望。”
這筆對蔚來的重大投資,標誌著澈資本的布局正式深入硬科技和高端製造領域,為其科技金融帝國的版圖,添上了至關重要且極具前瞻性的一塊拚圖。電動化的浪潮已在地平線上顯露崢嶸,而林澈,再次精準地站上了浪潮之巔。
喜歡重生2010:從投資小米開始請大家收藏:()重生2010:從投資小米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