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資本市場的熱度與窗外的氣溫一同攀升。在澈資本的戰略研討室內,一場關於傳統製造業價值的深度討論正在進行。巨大的屏幕上,並排展示著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的財報數據、股價走勢與產業鏈圖譜。
林澈站在屏幕前,激光筆的紅點精準地落在兩家公司的ogo上。會議室裡坐著李娜、陳默以及研究部的幾位骨乾,他們麵前攤開著厚厚的行業分析報告。
“我知道,在比特幣的瘋狂、新能源的憧憬和科技股的性感故事麵前,白色家電顯得有些‘傳統’甚至‘過時’。”林澈開門見山,目光掃過在場眾人,“但投資的真諦,在於發現被市場暫時忽略或錯誤定價的價值。而現在,這兩家公司正站在一個極其有利的節點上。”
他示意李娜開始彙報。李娜調出精心準備的ppt,條理清晰地闡述核心邏輯:
“林總的判斷基於三個層麵。第一,明確的房地產後周期紅利。”她切換圖表,展示出過去幾年的商品房銷售麵積數據與家電銷量的滯後關聯圖。“2015至2016年是上一輪房地產銷售的高峰期,根據曆史數據,家電消費通常會滯後地產銷售12年。現在,正是這批新房集中交付、裝修,並產生大家電采購需求的爆發期。空調、冰箱、洗衣機作為必需品,將直接受益。”
“第二,不可忽視的全球化布局與營收韌性。”李娜指向另一組數據,“無論是格力還是美的,其海外營收占比均已超過40。這意味著,它們不再僅僅是中國的家電龍頭,而是具備全球競爭力的製造業巨頭。多元化的市場結構有效對衝了單一經濟體波動的風險,也為增長打開了第二曲線。”
陳默摸著下巴,提出疑問:“娜姐,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家電行業不是早就殺成紅海了嗎?增長空間還有多大?利潤率能保證嗎?”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點,也是林總最為看重的——高聳的護城河與卓越的盈利能力。”李娜切換畫麵,展示出兩家公司令人驚歎的財務指標,“格力電器近五年的平均roe淨資產收益率)超過30,美的集團也維持在25以上。這種持續為股東創造價值的能力,在整個a股市場都堪稱頂尖水平。”
林澈此時接過話頭,走到台前:“陳默的疑問很好。他們的護城河在哪裡?在於幾十年如一日鍛造的品牌公信力,在於遍布全國、深入鄉鎮的、堅不可摧的線下渠道網絡,在於對核心零部件如格力對壓縮機的深耕)的技術專利壁壘,也在於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控製能力。這些要素疊加,構成了一個後來者極難逾越的屏障。”
他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投資邏輯框架:
房地產後周期需求釋放短期驅動)+全球化布局平滑風險中期支撐)+高roe與深厚護城河長期基石)=業績確定性極高的優質資產。
“更重要的是,”林澈的語氣帶著一絲對市場風向的敏銳洞察,“當前監管層反複倡導‘價值投資’、‘脫虛向實’。像格力、美的這樣業績穩健、分紅慷慨、專注於主業的實體製造業龍頭,完全符合這一導向。它們正在成為保險資金、社保基金、以及通過滬港通湧入的外資等長線資金配置的核心標的。這些‘聰明錢’的持續流入,將為股價提供堅實的支撐,並推動其估值體係的重構。”
他最終下達了決策:“基於以上判斷,我們將白色家電龍頭列為重點配置方向。建倉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初始投入資金各5000萬元人民幣,總計1億。采取分批買入策略,著眼於長期持有,分享其業績增長與估值提升的雙重收益。”
“明白!”研究團隊和李娜等人齊聲應道,迅速開始執行。
隨後的幾個月,市場完美地印證了林澈的判斷。在業績超預期、高分紅方案以及長線資金持續買入的推動下,格力電器的股價從建倉成本約30元,一路穩健上行,最高漲幅達到90;美的集團也從約35元的成本區域,實現了74的可觀漲幅。
澈資本在這兩隻股票上的總投資回報極為豐厚。按照峰值計算,1億元的總投入,帶來了超過8000萬元的浮動盈利,充分展現了價值投資的威力。
看著賬戶裡紮實增長的盈利,陳默由衷歎服:“澈哥,以前總覺得這種大白馬漲得慢,現在才發現,這才是真正穩穩的幸福啊!邏輯清晰,睡得踏實。”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媒體上開始回顧幾年前那場著名的“10億賭約”。2013年,在央視的年度經濟人物典禮上,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與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立下賭局,賭的是五年後小米的營收能否超過格力。
林澈看到相關報道時,臉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他拿起手機,找到了雷軍的號碼撥了過去。
電話很快接通,那邊傳來雷軍一如既往充滿活力的聲音:“阿澈,怎麼有空找我?是不是又看到了什麼好項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項目天天有,但經典的賭局可不常見。”林澈笑著打趣道,“雷總,我剛剛看了篇報道,在算你和董小姐那個‘10億賭局’的賬呢。眼看五年之期將至,從目前雙方的營收增速和體量來看,你這‘10億’怕是真要準備起來了?”
電話那頭的雷軍愣了一下,隨即傳來一陣爽朗的笑聲,帶著幾分無奈和坦然:“哈哈哈,你小子,哪壺不開提哪壺!當時也是一時意氣。不過,這個賭局本身也促進了我們兩家企業互相學習嘛。格力確實厲害,董總更是我敬佩的企業家。至於輸贏……到時候再看,就算輸了,這10億我個人出,也當作是為中國製造業加油了!”
林澈能聽出雷軍語氣中的真誠與格局,他收斂了調侃,正色道:“開個玩笑,雷總。無論賭局結果如何,小米和格力都是中國製造的驕傲,走了兩條截然不同但都無比成功的路徑。我都很欽佩。”
掛斷電話後,林澈對身邊的團隊說:“看見了嗎?無論是董明珠女士堅守實業、深耕技術的‘格力路徑’,還是雷軍先生借助互聯網、打造生態的‘小米模式’,最終能成功的,都是那些構建了強大護城河、並持續為用戶和股東創造價值的企業。這才是我們投資萬變不離其宗的‘宗’。”
白色家電雙雄的成功投資,不僅為澈資本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更深刻地教育了整個團隊:在追逐風口的同時,絕不能忽視那些在傳統領域中默默構築強大壁壘、持續創造現金流的“現金牛”和“價值堡”。它們的綻放,或許不夠絢爛,卻足夠持久和堅實。
喜歡重生2010:從投資小米開始請大家收藏:()重生2010:從投資小米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