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發現沒有,"在一次例行晨會上,林澈將手機投屏到大屏幕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微信公眾號獲取信息了。"
李娜推了推眼鏡:"確實,根據我們監測的數據,微信公眾號的打開率正在穩步上升。特彆是科技、金融、生活類的內容,增長速度很快。"
陳默不以為然地聳聳肩:"不就是寫文章嘛,能有多大價值?咱們現在投資的都是硬科技、新能源這些大項目。"
林澈微微一笑,指尖輕點桌麵:"彆忘了,我們最初投資小米和今日頭條,看中的就是流量價值。現在,微信生態正在孕育新的流量機會。"
他走到白板前,畫出一個簡單的邏輯圖:"微信月活已經突破7億,幾乎覆蓋了中國所有的互聯網用戶。而公眾號,就是這個超級app裡的內容入口。現在入場,正是最好的時機。"
當天下午,林澈就召集團隊製定了詳細的行動計劃。他在朝陽區的一棟寫字樓裡租下整層,掛上了"澈宇新媒體"的招牌。招聘啟事發出的第一周,就收到了上千份簡曆。
"我們要找的不是傳統的編輯,"林澈在麵試時對招聘團隊強調,"要的是對內容有熱情,對數據敏感,能把握用戶心理的年輕人。"
最終,十位背景各異的年輕人加入了團隊。他們中有科技媒體的前記者,有在知乎小有名氣的答主,還有剛從海外留學歸來的傳媒專業畢業生。
辦公室被設計成開放式的布局,長長的辦公桌像新聞編輯室一樣排列。最醒目的位置掛著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實時顯示著各個賬號的數據變化。
"我們的定位很明確,"在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林澈站在電子屏前說道,"做三個垂直領域的頭部賬號:"科技前沿"做深度評測,"京城生活指南"服務本地用戶,"財經常識"做金融科普。"
負責"科技前沿"的主編王明是前知名科技網站的資深編輯,他提出建議:"現在很多號都在做簡單的資訊搬運,我們要不要也先從這個入手?"
"不,"林澈斬釘截鐵地否定,"一定要做原創。隻有原創內容才能建立品牌認知度和用戶粘性。我寧願更新頻率低一些,也要保證每篇內容的質量。"
為了讓團隊理解什麼是好的原創內容,林澈親自參與了前幾期內容的策劃。
在"科技前沿"的創刊號上,他們沒有簡單報道某款新手機的發布,而是買來了當時市麵上所有主流旗艦機,做了一個長達三萬字的橫向評測。從屏幕素質到處理器性能,從拍照效果到係統流暢度,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嚴格測試。
"這篇評測的成本就要好幾萬啊,"王明看著采購清單咋舌,"光是買測試設備就花了二十多萬。"
"值得,"林澈肯定地說,"我們要讓用戶一想到科技評測,第一個就想到我們。"
事實證明這個策略是正確的。這篇深度評測在發布後迅速在科技圈引發熱議,僅靠自然傳播就在一周內獲得了五萬多的閱讀量,"科技前沿"的粉絲數直接突破兩萬。
與此同時,"京城生活指南"的團隊另辟蹊徑。他們沒有做千篇一律的餐廳推薦,而是策劃了一係列"京城秘境"專題,挖掘那些藏在胡同深處、連老北京都可能不知道的特色小店。
"我們要做的是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信息彙總,"負責這個賬號的編輯劉曉晨在策劃會上說,"讓用戶通過我們的內容,發現這座城市不一樣的美。"
最讓團隊感到挑戰的是"財經常識"賬號。如何把枯燥的金融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同時又不失專業性,是個不小的難題。
"我們可以用漫畫形式解讀宏觀經濟,"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主編李思穎提議,"用生活化的場景解釋複雜的金融概念。"
他們嘗試用"買菜"來解釋通貨膨脹,用"相親"來類比風險投資,用"裝修房子"來比喻資產配置。這些生動有趣的內容很快在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勢。
三個月後,當三個賬號的粉絲總數突破十萬時,林澈召集全體編輯開了一個慶功會。
"這隻是開始,"林澈舉杯時說,"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將流量價值最大化。"
很快,商業變現的機會就主動找上門來。
一家剛獲得融資的智能手機品牌找到"科技前沿",希望在其新品發布期間進行合作。單單這一單合作,就帶來了八十萬的收入。
"京城生活指南"則與多家高端餐廳、酒店達成合作,通過內容引流獲得分成。而"財經常識"開始接到金融機構的廣告投放,為其精準的用戶群體提供理財產品。
在第三個月的財務會議上,財務總監彙報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驚訝的數字:"三個賬號的月廣告收入已經突破五百萬。"
負責新媒體業務的副總裁張宇興奮地向林澈彙報:"按照這個趨勢,我們完全可以快速複製成功經驗,建立一個賬號矩陣。我建議再招聘二十人,開拓更多垂直領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林澈仔細審閱著報表,點了點頭:"可以擴張,但必須記住我們的核心是內容質量。新開的賬號也要堅持原創,寧缺毋濫。"
他特彆強調:"我們要建立一套內容質量標準體係,確保每個賬號都能保持高水準。同時,要開始培養自己的網紅編輯,讓編輯的個人魅力成為賬號的獨特標簽。"
在新的招聘啟動後,辦公室很快坐滿了新麵孔。原有的三個賬號繼續深耕,新開的時尚、育兒、汽車等垂直賬號也開始嶄露頭角。
在這個過程中,林澈發現了一個更有價值的機會。
"單純的廣告變現太初級了,"他在一次戰略會議上說,"我們要思考如何將流量引導到我們自己的業務體係中。"
他指示團隊開始嘗試在內容中巧妙植入澈資本投資的產品,比如在科技評測中介紹小米最新手機,在金融科普中推薦合作的理財產品。
這種流量的內部轉化很快顯示出驚人效果。一篇介紹某款理財產品的科普文章,直接帶來了超過三千萬的資金流入。
"這才是流量的正確用法,"林澈對團隊說,"不僅要賺錢,還要為我們的核心業務賦能。"
隨著賬號矩陣的不斷擴大,"澈宇新媒體"很快在內容創業圈打響了名號。最讓同行羨慕的是,他們始終堅持的高質量原創路線,建立起了一道堅固的競爭壁壘。
當其他賬號還在為閱讀量下滑發愁時,"澈宇新媒體"的賬號依然保持著高速增長。用戶粘性越來越高,商業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
在季度總結會上,張宇彙報道:"按照現在的增長趨勢,下個季度我們的月收入有望突破千萬。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可複製的賬號運營模式。"
林澈看著辦公室裡忙碌的年輕人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個意外開拓的新業務,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現金流,更重要的是讓他掌握了一個可以直接觸達千萬用戶的渠道。
在這個信息越來越值錢的時代,流量,就是新的金礦。而他已經在這場新的掘金競賽中,占據了有利位置。
喜歡重生2010:從投資小米開始請大家收藏:()重生2010:從投資小米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