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2018年春季,“澈觀資本”的交易室內,彌漫著一種繼特斯拉、寧德時代等硬科技投資後的短暫平靜。然而,對於林澈而言,資本的觸角從未停止探索,他的目光投向了另一個蘊含巨大潛力的領域——產業互聯網與數據服務。
巨大的環形數據牆上,一條並不十分起眼的信息快訊,引起了林澈的注意。那是關於一家名為上海鋼聯.sz)的a股創業板公司,發布了一份驚人的一季度業績預告。
“林總,”李娜敏銳地捕捉到林澈目光的停留,立刻在終端上調出了上海鋼聯的詳細資料,她的聲音帶著一絲職業性的審慎與驚訝,“這家公司剛發布了業績預告,預計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增幅高達233.75至263.74。這個增長幅度,在目前的a股市場,極為罕見。”
業績預增超過兩倍!這個數字像一道強光,瞬間穿透了市場的迷霧。交易室內幾位研究員的目光也被吸引過來,低聲議論著。
“上海鋼聯……”林澈輕聲重複著這個名字,腦海中關於這家公司的前世今生迅速清晰起來。在他的記憶裡,這是一家深耕大宗商品數據服務多年的公司,旗下“我的鋼鐵網”在行業內頗具影響力,同時其鋼材交易平台“鋼銀電商”正處在產業互聯網爆發的風口前夕。前一世,這家公司似乎就展現出了強大的增長韌性。
“業績暴增的原因是什麼?”林澈問道,雖然心中已有答案,但他需要引導團隊進行深度思考。
李娜迅速彙報,顯然已做過初步研究:“根據公告和我們的初步分析,核心原因有三:第一,其鋼銀電商平台交易量大幅提升,得益於鋼材市場行情波動和線上滲透率的提高;第二,其產業數據服務訂閱收入快速增長,客戶對於精準、即時的大宗商品數據需求爆發;第三,公司內部運營效率提升,成本控製得當。”
她頓了頓,補充了一個關鍵信息,引用了研報中的深度分析:“更重要的是,市場可能低估了其‘產業數據+交易平台’雙輪驅動模式的護城河。其積累的龐大行業數據和定價影響力,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業績。”
林澈走到數據牆前,調出上海鋼聯的k線圖和曆史財務數據。股價在業績預告發布後已經有所反應,連續拉出了幾個小陽線,但總體市值依然不大。他快速心算著,基於其當前的股價和總股本,總市值大約在60億人民幣左右。
一個年淨利潤即將爆發式增長,且擁有獨特商業模式和深厚數據壁壘的公司,市值僅60億?這在林澈看來,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價值窪地。
“市場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價值。”林澈轉過身,眼神銳利,“它的模式,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網站或者電商平台,而是用數據賦能整個大宗商品產業鏈,構建了一套‘數據+交易+供應鏈服務’的生態係統。這種模式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價值會越來越凸顯。”
他清晰地記得,前一世中,上海鋼聯的股價正是在業績兌現和模式被認可後,走出了一波長牛行情。
“李娜,”林澈下達指令,果斷而堅決,“立刻成立專項小組,深度調研上海鋼聯。我要在三天內看到詳細的投資報告。”
他略一沉吟,給出了初步的規劃:
“調研通過後,啟動建倉計劃。首批投入資金3億人民幣,通過二級市場分批買入,目標持股比例不超過5,避免舉牌。”
3億人民幣!
對於一支市值僅60億的股票,這無疑是一筆巨量資金,足以顯著影響股價。
“明白!”李娜眼中閃過一抹銳利的光芒,立刻應下,轉身便開始調配人手,組織行業專家會議,聯係公司進行調研。
三天後,一份厚達數十頁的深度調研報告擺在了林澈的案頭。報告詳細分析了上海鋼聯的業務模式、競爭優勢、財務風險以及未來成長空間,結論是:強烈推薦。
“林總,調研確認了我們的判斷。”李娜在做最終彙報時總結道,“其數據業務的壁壘極高,鋼銀電商的增速和市場份額都在提升。一季度超過200的業績增長並非偶然,而是其模式進入收獲期的體現。”
“執行建倉計劃。”林澈在投資決議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隨著指令下達,“澈觀資本”的龐大資金開始如同溪流彙入江河,有序、隱蔽地流入上海鋼聯。由於操作精準且選擇了合適的時機,平均建倉成本控製得相當理想。
短短數周之內,3億人民幣的資金轉化為了上海鋼聯流通股的一部分。隨著他們的買入以及市場逐漸認識到公司的價值,上海鋼聯的股價開始穩步攀升,較他們的平均成本價已然有了超過15的浮盈。
但這僅僅是開始。林澈知道,這3億人民幣的投資,所瞄準的絕非這十幾點的短期漲幅。他看中的是這家公司在大宗商品數據領域近乎壟斷的地位,以及其產業互聯網平台在未來數字化浪潮中指數級增長的潛力。
喜歡重生2010:從投資小米開始請大家收藏:()重生2010:從投資小米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