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晨,陳軒抵達上海的第三天。
清晨的上海,在一種畸形的繁榮和壓抑的恐慌中蘇醒。
街頭的報童叫賣著被嚴格審查後的報紙,頭條無非是“皇軍捷報”或“和平建設”。
陳軒在路邊攤簡單用過早餐後,便按照之前的計劃開始行動。
他先前往外灘附近幾家銀行,用係統出的金幣兌換了更容易流通、且不易貶值的美元、英鎊以及本地硬通貨銀元。
兌換過程謹慎,用不同的身份從不同的銀行,不同的櫃台進行。
隨後,再次利用變身術,變幻成數個截然不同的身份——有神色倉惶、急於套現離滬的棉紗商,有沉默低調、隻想置辦產業的南洋華僑,甚至有背景神秘、能搞到“大黃魚”的江湖客。
接著分彆前往昨天從旅社老板、碼頭包打聽和報紙廣告中物色的幾處待售房產。
其中最重要的一處,位於公館馬路,用一個家境殷實、有意在滬投資產業的年輕華僑身份,買下了一個臨街的、帶後廂房和閣樓的鋪麵,價格不菲。
這處地點交通便利,魚龍混雜,便於觀察和隱蔽,將會作為他的主要藏身地。
若非主線任務獎勵了1000金幣的巨款,陳軒根本無法如此迅速且大手筆地置業。
一番操作下來,他身上的金幣銳減至100。
但陳軒毫不心疼,投資安全的據點和身份,是長期潛伏和活動的基礎,而且通過兌換還了解了各個銀行的情況,等有時間了就去“逛”一遍。
更何況,他係統背包裡躺著價值堪比一個小型國家軍火庫的物資,這點花費,九牛一毛。
做完這些,一天時間已悄然流逝。
值得注意的是,日租界乃至整個上海,關於倉庫區失竊的驚天大案,竟波瀾不驚,仿佛從未發生。
報紙上隻字未提,街麵上也沒有增兵戒嚴的跡象。
陳軒略一思索便明白了關竅:大戰在即,軍部高層恐怕嚴密封鎖了消息。
如此龐大的物資不翼而飛,上報隻會導致前線軍心震動、後勤部門被嚴厲追責,甚至影響進攻計劃。
更大的可能是,特高課和憲兵隊正在內部進行極其隱秘且瘋狂的調查,懷疑的重點必然是監守自盜或內部出現了巨大的蛀蟲。
絕不會有人想到,竟有人能以一己之力、在一夜之間搬空數座倉庫。
這給了他寶貴的喘息和運作時間。
陳軒回到“平安旅社”,平靜地退掉了房間。
隨後,化身成一個毫不起眼的普通市民,融入了暮色,走向他新購置的、位於法租界邊緣的一處安全屋。
這處房子的原主人是一位性格孤僻、鮮與人來往的報館校對員,因對時局絕望,已變賣家當準備南下香港。
陳軒不僅買下了房子,還通過旁敲側擊和觀察,儘可能多地收集了此人的生活習慣、社會關係等信息。
接下來,他將利用變身術,長期扮演這個角色。
其他幾處房產的原主也大多是類似情況:社會關係簡單,準備離滬,甚至彼此間略有往來。
陳軒精心編織著這個身份網絡,未來即便某一身份受到懷疑,其他“熟人”也可以為其作證,形成一個難以攻破的證據閉環。
無數看過的諜戰劇和小說都告訴他,一個完美的偽裝身份,絕不能是空中樓閣,必須根植於真實的社會土壤,擁有可追溯的、平凡無奇的生活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