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寇令’什麼的不要胡說,那太激進了!”
蔣凱申終於開口,警告了一下殺氣騰騰的張發魁。
正要發布“屠寇令”,不說日本,國際上他們就過不了。
畢竟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在華夏大地上作威作福,橫行霸道的英美法等外國列強,也算是“寇”。
蔣凱申深邃的目光在地圖與張發魁堅毅的麵容間逡巡,猶豫不決。
雖然依然畏懼於日寇的兵峰,但張發魁的計劃,結合法肯豪森的專業判斷,以及近期一係列“意外”勝利所帶來的信心,還是他看到了一絲在絕境中創造奇跡的可能。
若真能將南京變為日軍的傷口,使其源源不絕的流血,大量消耗有生力量,或許……或許能迫使東京重新考量戰爭成本,回到談判桌上。
即便不行,也能增強國內的抗日決心,提高國黨在國際上的聲望。
權衡利弊,思慮再三。
終於,蔣凱申深吸一口氣,猛地一拍桌麵,霍然起身。
“好!”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張發魁。
“既然向華有如此魄力與決心,法肯豪森將軍亦認為可行!我便將南京衛戍之全權,一並交予你手!”
終於,在這一刻,蔣凱申展露了作為一國領袖的果決。
“望你不負國人之期望,不負革命軍人之榮譽,在此地,打出我中國之軍威、國格!所需之兵員、物資,我必竭儘全力,為你籌措保障!”
會議至此,塵埃落定。
不久,蔣凱申便在眾心腹將領的簇擁下,匆匆離開憩廬,直奔機場,專機將載著他飛赴武漢,繼續統籌全國戰局。
南京城的命運,以及十幾萬守軍的生死。
自此,完全壓在了張發魁的肩上。
大權在握的張發魁,深知時間就是生命,立刻以雷霆萬鈞之勢行動起來。
他的第一道命令,便是不惜一切代價,轉移平民。
軍令如山,迅速傳遍全城:所有市民,必須立即、無條件撤離南京。
政府將竭儘所能,組織一切可用的船隻、車輛,通過下關碼頭、浦口等方向,向長江上遊及江北疏散。
願意投親靠友者,發放路費,自行離去;無家可歸者,由政府統一安置,送往後方安全區域。
然而,故土難離,總有一部分百姓,尤其是老人,固執地守著自己的宅院,不願背井離鄉。
麵對此情此景,張發魁眼中閃過一絲痛楚,隨即被決絕取代。
“告訴他們,這是軍令!如果勸不動……就用槍頂著他們的腦袋,也必須把他們押上船!”
撤離工作在槍炮聲的背景下,艱難而緩慢地進行著。
江邊碼頭人潮洶湧,哭喊聲、汽笛聲、軍人的嗬斥聲交織一片,勾勒出一幅悲壯離亂的畫卷。
但與此同時,另一幅景象也在南京城上演。
一部分熱血青年、愛國學生和市民,在得知張發魁司令欲與南京共存亡、血戰到底的決心後,非但沒有逃離,反而群情激昂,踴躍湧向各個臨時設立的募兵站。
“保衛首都!保衛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