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墨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專門讓墨商從福建沿海一帶找回來的土豆、玉米。
經過科技加成和後勤兵的指導種植。
果然沒讓他失望。
相信隻要推廣開來,不出三年,就能解決溫飽問題。
他對著下麵黑壓壓的人群朗聲說道。
“諸位,安靜!”
下方的人群,瞬間安靜下來。
看向陳墨的眼神,充滿了崇拜。
“此物,不僅高產,且易於存放,做法多樣,蒸煮烤煎炸,皆可食用,更是可以二次加工,製作成其他食材。”
說著,他抬手指向不遠處的另一處實驗田。
“那邊的作物,名為玉米,畝產雖然隻有三百到五百斤,但秸稈可喂馬,果實可以食用、釀酒,亦是神奇之物!”
“隻要推廣開來,未來大家都能吃飽肚子!”
下方傳來高聲歡呼。
“定國公千歲!”
陳墨壓了壓手,目光轉向那些石化狀態的百官。
“諸位大人,這,就是農桑格物之術!”
“現在,可明白了?”
“我開科舉,為的是讓百姓吃飽,讓華夏強盛!”
“敢問,那些聖人文章,可教過你們如何畝產千斤?”
話音落下,滿朝文武,鴉雀無聲。
史可法對著陳墨,深深鞠躬,帶頭說道。
“定國公高瞻遠矚,老陳心服口服……”
“臣,附議!”
“臣等,附議……”
今日的慶豐大會,既是給百姓希望,也是給這些大臣們上一課。
而且陳墨想要改革的科舉製度,也並非是增加農科這一門課程這麼簡單。
天下之大,事物之繁雜,豈是一門學問可以解決的?
你想蓋房子,需要懂得計算尺寸的算學人才,也需要懂得切磚壘牆的工匠。
想要行軍打仗,除了需要懂得運籌帷幄的將領,也需要懂得鍛造兵力,製造火炮的能人。
想要治理一個國家,更是這樣。
形形色色的人才,缺一不可。
陳墨頓了頓,朗聲說道。
“未來的科舉,並非完全廢除文學素養的考試!”
“選才之道,分為文理二途,同時進行,並不相悖!”
文理二途?
眾人麵麵相覷,這又是什麼新詞兒?
陳墨緩緩解釋。
“文科舉,依舊以四書五經為基礎,但不再是考空談誤國的八股文章”
“更要考律法、其他番邦異國的語言,乃至曆朝曆代之興衰得失!”
“此類科舉,便是文科,旨在選拔能臣,明法度,知興替,善安民者!”
這話一出,那些老臣的心裡還好受一些。
畢竟聖人之學還在,隻不過考法變了,考的內容也更多了。
但也更加務實了,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至於理科舉嘛……”
“下設算學、工學、農學、醫學四門大類!”
“算學,探究天地之數,工學專研機關營造,醫學救死扶傷,至於農學,便是諸位今日所見!改良農具、優選良種。”
“以文安邦,以理強國,方是正道!”
那些官員,徹底傻眼。
他們第一次聽到這種言論。
那些被他們視作邪門歪道的東西。
竟能與聖人經義相提並論?
甚至還能上升到強國的高度?
崇禎剛被王承恩扶著坐到椅子上,此時也是尾巴張的老大,久久不能合上。
他聽的雲裡霧裡,但也抓住了重點。
陳墨是打算雙管齊下。
一邊用讀書人治理國家。
一邊用那些能工巧匠,把國家變得堅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