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煙提出的“以糧養人,拓土開疆”之策,李晨已經安排在推行。
政策推行之初,效果便立竿見影。
原本因謹慎而控製接收的流民,如今在“有飯吃、有地種、有屋住”的明確承諾下,被更大膽地吸納進來。
加上之前投降的黃三舊部、王魁帶來的黑風嶺投誠者,以及像趙四這樣將家眷接來的“紮根戶”,人口如同滾雪球般增長。不過兩三月光景,靠山村連同潛龍穀,男女老幼加起來,竟已接近二百之數!
這個數字放在太平年間或許微不足道,但在這十室九空、餓殍遍野的亂世,已然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原本略顯空曠的潛龍穀新居住區,迅速變得人氣旺盛,炊煙嫋嫋,孩童嬉鬨之聲不絕於耳。
李晨站在初具規模的政務堂前,看著名冊上那一個個新增的名字,心中既感振奮,也生出一絲緊迫。
“人口發展,還是太慢了。”李晨合上名冊,對身旁協助處理文書的大玉兒和休養中的柳如煙她雖臨近產期,仍堅持處理部分核心事務)說道,“如煙之前所言極是,必須加快步伐!光靠吸納零散流民不夠,我們要主動創造容納更多人口的條件!”
決心已定,新的開荒令隨即下達。目標直指潛龍穀山塘水庫背麵那片廣袤而平整的土地!
這一次,動員的規模遠超以往。除了必要的防衛、工坊和日常勞作人員,幾乎所有的壯勞力,甚至許多健壯的婦人,都被組織起來,投入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拓荒運動之中。
吳老四再次發揮了他勘測選址的專長,規劃出最合理的引水渠線路,確保新墾田地能得到山塘水庫的充分灌溉。
老錢則帶著木工、鐵匠,趕製出大量的鐵鍬、鋤頭、犁鏵等農具。
王魁、張風麾下的防衛隊員,在巡邏警戒之餘,也輪番加入開墾隊伍,揮汗如雨。
“嘿——喲!加把勁啊!”
“這塊地真肥啊!一鋤頭下去都能冒出油來!”
“等這渠修通了,這就是上好的水澆地!明年肯定是個大豐收!”
工地上號子震天,人人臉上都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和使不完的乾勁。
肥沃的泥土被大片大片地翻起,散發著清新的氣息。
一道道田埂被夯實,一條條水渠初具雛形。
放眼望去,原本的荒灘野地,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成整齊劃一、阡陌縱橫的良田。
與此同時,一些不適宜種植主糧的緩坡山地,也被利用起來。
在李晨的指導下,村民們移栽了不少野生的桃、李、杏等果樹幼苗,並嘗試嫁接改良。雖然短期內難見效益,但這無疑是為未來的食物多樣性和潛在財源埋下了種子。
大玉兒統籌著後勤保障,確保糧食、工具、飲水的及時供應。
周秀娥則開始盤算,等這批新田有了產出,糧食更加充裕後,貿易的規模可以擴大到何種程度。
蘇小婉負責的流民接收工作也更加忙碌,新來的人經過初步安頓和甄彆,很快就會被編入開荒隊伍,投入到建設家園的熱潮中。
整個靠山村和潛龍穀,仿佛一架開足馬力的機器,圍繞著“人口”與“土地”這兩個核心,高效運轉。一種蓬勃的、向上的生命力,在這片曾經封閉的山穀中洶湧澎湃。
李晨時常親臨開荒現場,與民同勞。他看著眼前這片正在被征服的土地,看著那些雖然疲憊卻眼神明亮的村民,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快了……等這批田地開墾出來,我們便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招募更多的流民。”李晨對跟隨在側的鐵弓說道,“屆時,兵源、勞力都將更加充足。潛龍穀,才算真正有了騰飛的根基。”
鐵弓看著這熱火朝天的景象,也是心潮起伏:“首領,照此速度,不出一年,咱們潛龍穀恐怕就要大變樣了!到時候,北邊那些家夥若還敢來犯,定叫他們有來無回!”
喜歡饑荒年代:我要養村裡30個女人請大家收藏:()饑荒年代:我要養村裡30個女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