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於少保當真是有膽有識啊!要是南遷了,我大明的臉麵往哪擱?以後還怎麼跟外敵叫板?”
朱厚照“就是就是,南遷了還怎麼出去打野,哦不,禦駕親征。”
朱元璋“當時我要是在,非得砍了他,北宋就是一個例子!”
朱棣“沒錯,一有危險,這些人就被嚇尿褲子,男人的血性呢,我大明怎麼會有這樣的人!”
朱祁鈺“十八日,在哥哥生母孫太後的主持下,召開了禦前會議,命由我監國,暫總百官商討對策。
緊接著二十二日,孫太後又下旨,立哥哥的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仍由我代理國政,以安定人心。”
朱厚照“孫太後這波操作穩!立太子+監國雙保險,一下子穩住局麵(點讚表情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朱厚熜“這叫定海神針戰術。先把國本釘死,再讓景泰爺穩住朝堂——比徐有貞的跑路計劃靠譜一百倍。”
徐達“徐珵這小子,國難當頭想著跑路,跟棄城而逃的敗類有啥區彆?換作是我,當場就把他綁在城樓上示眾!”
秦良玉“富戶轉移財產、大臣送子女去南京——這哪是自危,簡直是長他人誌氣!還好於少保硬氣,孫太後清醒,不然北京早成空城了。”
朱祁鈺“那會兒我哪見過這陣仗?朝堂上吵得跟菜市場似的,徐有貞哭哭啼啼說要南遷,於謙拍著桌子罵他亡國奴——我站在旁邊,腿都有點軟。”
楊榮“太後這步棋高就高在‘立太子+監國’分開。既保證了英宗皇上一脈的繼承權,又讓景泰皇上能放開手腳辦事,沒給瓦剌留下改朝換代話柄。”
海瑞“南遷之議,實乃動搖國本之論。於少保力排眾議,孫太後當機立斷,此二人者,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功在千秋。”
朱祁鈺“哥哥寵信宦官王振,大臣凡是有不利於王振者,非死即貶。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殺,眾大臣紛紛吐氣揚眉,甚至跪在午門外,要求我懲處王振餘黨。
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還將王振同黨,也就是王振的外甥王山也當庭打死,史稱午門血案。”
於謙“郕王當時害怕想回宮,我拉住他的衣袖,說王振罪當誅九族,馬順等人罪該萬死,不應追究群臣責任。”
朱祁鈺“於是,我下令馬順等人罪有應得,眾臣無罪。”
朱厚照“好家夥!群臣當庭打死倆,王振餘黨就該這麼收拾,積壓的火氣總算有地方撒了(鼓掌動態圖)。”
朱厚熜“午門血案聽著嚇人,但也算是惡人有惡報。馬順擋槍口,純屬自尋死路——不過群臣當眾動武,也太不講究規矩了。”
徐達“對付這種閹黨餘孽,就該用拳頭說話!景泰你沒追究,做得對。”
秦良玉“王振禍國殃民,他的黨羽早就該清算。群臣怒殺馬順,那是積壓的民憤爆發了——於少保拉住你不讓走,是真懂人心(點讚表情包)。”
朱高煦“早該這麼乾!要是我在,不光打死馬順,還得抄了王振全家!看誰還敢跟閹黨走。”
馬秀英“雖說是大快人心,但朝堂上打死人,終究不成體統。還好於謙機靈,拉住祁鈺定了調子,不然真要亂套。”
楊士奇“這叫亂世用重典。王振餘黨不除,人心難平,後續備戰也沒法開展。午門血案看著激烈,實則幫朝廷掃清了障礙。”
海瑞“群臣激於義憤,雖有越軌,情有可原。郕王能順應民心,不予追究,此乃明智之舉——既安了朝臣之心,又顯了懲惡之決。”
朱祁鎮“王振那夥人確實該殺……就是沒想到群臣能這麼激動。”
朱棣“打得好!閹黨誤國,留著也是禍害。朱祁鈺你能穩住場麵,沒被嚇破膽,算有點長進。”
朱元璋“早該收拾這些閹黨!當年我立下規矩,宦官不得乾政,結果還是出了王振這東西。午門這頓打,打得解氣!”
朱厚照“那是不是到景泰爺登基啦?”
朱祁鈺“沒錯,不過,明天繼續說,今天到點了,有勞秦良玉將軍了。”
朱高煦“後麵這段就這麼確定了?你們一個個都這樣說!”
馬秀英“良玉妹子可是大明女將軍,咱們又是皇家人,有教養,所以,沒什麼不可的。”
朱厚照“何況漢王你沒機會說吧,哈哈。”
朱高煦“去去去,既然宣布結束,那我告辭,明天過來聽便是。”
秦良玉“朱祁鈺景泰皇上不客氣。”
“啪!”
秦良玉“預知後事咋著,恁就繼續關注下一章唄。”
喜歡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請大家收藏:()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