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名稱大明朱家奇葩群(35)
朱元璋“我再強調一遍,結尾不許說古文‘滾’,咱都是文明人……”
朱高煦“文明?咱這不叫大明嗎?”
朱元璋“古文(滾)”
朱祁鎮“太祖爺,您剛不是不讓說嗎?”
朱祁鈺“皇兄怕不是在南宮待久了,記性差?太祖爺說的是‘結尾’不能說。”
朱祁鎮“沒瞅仔細,當我沒吱聲。”
朱雄英“好了好了,咱接著聽故事。”
秦良玉“快講講一條鞭法唄,我還挺好奇的。”
張居正“所謂一條鞭法,這‘鞭’也叫‘一條邊’,‘條編’啥的。核心就是變著法兒改賦和役的征收方式。
跟清丈田畝一樣,也是嘉靖、隆慶那時候各地先試著搞,慢慢發展起來的。
皇上的功勞,就是支持把這法子推廣到全國,算是中國古代賦役史上一次大變革,還為後來搞貨幣地租鋪路。”
朱翊鈞“一條鞭法,就是把一個州縣的賦役全擱一塊兒算,按土地多少、人丁數量來攤,稅和糧都交到官府。
一年的徭役,官府自己招人乾。要是得出力的活兒,就折算成工錢,多少靈活調整。
要是交銀子的,就算上損耗多加一點。反正不管是定額的、攤派的、給京城的、留地方的,還有土特產啥的,全揉成一塊兒,按田畝收銀子,由官府統一辦理,所以叫一條鞭。”
朱厚照“說白了就是稅費打包一口價唄!以前又是交糧食又是出苦力,現在全折成銀子,省得那些官吏變著法兒薅羊毛,這操作夠現代!”
朱元璋“早該這麼改!當年收稅跟剝洋蔥似的,一層一層扒,老百姓苦不堪言。一條鞭法把賬算明白,誰也彆想渾水摸魚!”
朱棣“能讓全國都按一個規矩來,不容易!我當年推海運,跟漕幫那幫人掰扯半天,這改革啊,得得罪多少靠老規矩吃飯的人。”
朱高煦“折成銀子好!我就愛銀子,以前收糧食還得防著發黴,銀子揣兜裡多實在,就是彆讓貪官把秤砣改了就行。”
朱雄英“從實物稅變貨幣稅,跟現在掃碼支付似的,一步到位,張居正這是提前玩明白了啊。”
秦良玉“邊疆將士最受益!以前餉銀常被換成貶值的銅錢,一條鞭法後直接發銀子,購買力穩多了。”
海瑞“一條鞭法雖簡單,但得嚴防把計畝征銀變成增畝征銀!要是地方官趁機多收錢,再好的法也得變味。”
鄭成功“貨幣化征收能刺激商貿,我在東南就發現,推行一條鞭法的地方,市集都比彆處熱鬨。”
朱翊鈞“當時不少老臣罵這是離經叛道。結果呢?國庫銀子多到堆不下,老百姓也少跑腿了,事實證明我跟張老師沒看錯。”
朱瞻基“朱高煦二叔,這是不喜歡小金豆了?”
朱高煦“好家夥,好久沒見你冒泡,一出來就拿你二叔開涮?”
朱瞻基“我就是默默看你們聊嘛。”
朱雄英“那就跟大夥一塊兒聊啊,彆當悶騷男!”
秦良玉“噗——哈哈哈!”
張居正“好了,我接著說。萬曆朝頭十年,在年幼皇上支持下,我在政治、經濟上大刀闊斧改革,政府麵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好多了。”
朱翊鈞“可惜啊,1582年,也就是萬曆十年六月,張老師這一代名臣病逝,我從此開始親政。
這次改革,從1573年萬曆元年開始,到1582年萬曆十年基本結束。算是咱們大明中葉以來,地主階級革新自救運動的繼續和發展,也反映了大明後期政治、經濟關係的新變化。
範圍嘛,政治、經濟都涉及了。步驟就是前五年重點搞政治改革,後五年主要抓經濟改革。
十年下來,成就挺大,把正德、嘉靖兩朝以來的頹勢給扭過來了。”
朱厚照“張居正一沒,萬曆你這學霸就開始放飛自我了?前十年改革多帶勁,後麵咋就躺平了?”
朱元璋“張居正死得可惜!剛把國家掰回正軌就走了,朱翊鈞你要是能接著搞改革,大明能衰敗得那麼快?”
朱棣“十年改革能扭轉頹勢,不容易!我當年五征蒙古才穩住北邊,改革跟打仗一樣,得一鼓作氣。”
高拱“他就算不死,我看也懸!權力攥得那麼緊,早晚跟我一樣被皇上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