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鐵腕清佛道_逃荒是不可能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逃荒是不可能的 > 第102章 鐵腕清佛道

第102章 鐵腕清佛道(1 / 1)

長安的晨霧還未散儘,城南的興善寺已被秦軍圍得水泄不通。寺門緊閉,裡麵傳來僧侶們慌亂的誦經聲,卻掩蓋不住兵刃碰撞的脆響——那是寺內護院僧與翻牆而入的秦軍在廝殺。

“陛下有令,興善寺私藏兵器、囤積土地、放高利貸盤剝百姓,今日起查封寺產,所有僧人一律押往西域,違令者,格殺勿論!”校尉的吼聲穿透晨霧,震得寺內的銅鈴嗡嗡作響。

這已是李硯整治佛道兩家的第三日。前兩日,長安的白馬寺、薦福寺等大刹已被一一清查,從寺內搜出的土地契約堆滿了半間屋子,糧倉裡的存糧足夠全城百姓吃半年,甚至還找到了數箱銀錠和借據——上麵的利息高得嚇人,有的借一石糧,一年後要還五石,分明是逼得人傾家蕩產的勾當。

“這些禿驢,真是把寺廟當成了斂財的窩點!”校尉看著那些借據,氣得臉色鐵青。他出身貧寒,幼時父親就因借了寺廟的高利貸,被逼得賣了妹妹,至今杳無音信。此刻見了這些罪證,隻覺得一股怒火直衝頭頂。

秦軍的攻勢迅猛而堅決。護院僧的戒刀根本擋不住火槍和長矛,很快就被擊潰。大雄寶殿內,主持正抱著一尊純金佛像想要藏匿,被秦軍士兵一把揪了出來,佛像“哐當”一聲摔在地上,露出裡麵填充的沙土——竟是座鍍金的假佛。

“搜!一間屋子都彆放過!”校尉下令。

士兵們翻箱倒櫃,從佛像底座裡找出了賬本,從地窖裡挖出了銀窖,甚至在僧侶的禪房裡搜出了女子的衣物和首飾。這些平日裡滿口“慈悲為懷”的和尚,背地裡做的竟是如此齷齪之事。

消息傳到市井,百姓們炸開了鍋。

“怪不得我家那口子借了興善寺的錢,利滾利還不清,原來是這些和尚在搞鬼!”一個婦人抹著眼淚,聲音裡滿是憤恨。

“我家的地被白馬寺強占了,告官都沒用,現在可算好了!”一個老農跺著腳,又哭又笑。

李硯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早就派人暗中調查,得知中原的佛道寺廟,尤其是佛門,早已背離了修行的初衷。他們借著“功德”的名義,兼並土地、放高利貸、甚至勾結貪官汙吏,成了盤踞在中原大地上的毒瘤。這些寺廟不僅不事生產,還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僧侶、佃戶),嚴重影響了帝國的財政和人口增長。

“所謂的‘高僧’,十之八九是隻會空談的騙子;所謂的‘古刹’,十之八九是藏汙納垢的巢穴。”李硯在朝會上對大臣們說,“朕不是要滅佛滅道,而是要讓他們回到該有的樣子——要麼潛心修行,要麼服務百姓,想借著宗教作威作福,朕絕不允許!”

整治行動迅速推向全國。

在洛陽,最大的佛寺“永寧寺”被查出私藏兵器三千多件,住持竟是前隋的殘餘勢力,妄圖複辟。秦軍當即炮轟寺廟,將住持及其黨羽一網打儘,寺產全部充公,土地分給無地的農民。

在江南,道觀“玄妙觀”因勾結鹽商走私,被秦軍查封。觀主平日裡自稱“仙長”,實則用丹藥含重金屬)騙取富商錢財,害死人命無數。最終,觀主被當眾處斬,丹藥全部銷毀,道觀改為惠民藥局,由官府掌管。

在成都,一座寺廟因隱瞞田產、抗拒繳稅,被秦軍強製拆除。從寺內挖出的金銀,足夠支付當地三年的賦稅。百姓們自發趕來幫忙拆廟,將拆下的木料運去修建學堂。

這場“掃黑除惡”式的整治,手段之強硬,範圍之廣泛,前所未有。佛道兩家的勢力遭到重創,大量寺廟、道觀被查封,土地被沒收,財產充公,那些作惡多端的僧侶、道士被處死或流放,剩下的則被嚴格登記,納入朝廷的管理體係。

“以後,所有寺廟、道觀,都要向官府登記,田產不得超過百畝,不得放高利貸,不得私藏兵器。”李硯頒布的《宗教管理令》裡明確規定,“僧侶、道士必須參加勞動,寺廟的收益要用於慈善,接受官府監督,違者嚴懲不貸。”

為了徹底清除毒瘤,李硯還下令,將那些有一定聲望、卻無惡行的“道德高士”,連同他們的信徒,一並送往異域傳道。

“你們不是說要普度眾生嗎?印度、歐洲的百姓正等著你們去‘度化’。”負責押送的官員對這些僧人、道士說,“在那裡好好傳法,做出成績,朝廷會有獎賞;若是敢偷懶耍滑,或者再搞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就永遠彆想回來。”

這些“高士”中,有佛門的講經大師,也有道家的煉丹高人。他們雖然不願離開中原,但在秦軍的押送下,隻能帶著經卷、法器和信徒,踏上前往異域的路途。

一支由五十名僧人組成的隊伍,被派往印度恒河流域。他們中有曾在慈恩寺講經的高僧,也有懂醫術的僧人。趙勇給他們的任務是:在當地修建寺廟,用醫術救治百姓,傳播“眾生平等”的理念,瓦解種姓製度的根基。

“你們在中原享了百姓的香火,現在該去回報‘眾生’了。”趙勇對為首的高僧說,“若是能讓印度的百姓信佛,不再反抗大秦,陛下自有重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高僧雙手合十,歎道:“貧僧願往。隻望將軍善待當地百姓,莫要過多殺戮。”

一支由三十名道士組成的隊伍,則被派往歐洲多瑙河流域。他們中有擅長占卜、醫術的道長,也有懂煉丹、機械的道士。王烈給他們的任務是:用醫術和奇術吸引歐洲人,傳播道家思想,對抗當地的教會勢力,為秦軍的統治鋪平道路。

“歐洲的蠻子信奉上帝,你們就告訴他們,道比上帝更厲害。”王烈半開玩笑地說,“若是能讓那些騎士放下屠刀,跟著你們煉丹,朕就向陛下為你們請功。”

道長們雖然覺得任務艱巨,卻也被“挑戰”激起了好勝心。他們帶著丹爐和羅盤,信心滿滿地踏上了西行之路。

這些被派往異域的僧道和信徒,加起來超過了十萬人。他們的離開,不僅帶走了潛在的不穩定因素,更讓中原地區的土地、資源得到了重新分配——被沒收的寺產田畝,一半分給了無地農民,一半用於修建學堂、醫院和官道;寺廟的金銀則充實了國庫,為前線的戰爭提供了資金支持。

整治之後的中原,呈現出煥然一新的景象。

農民們分到了土地,生產積極性高漲,糧食產量節節攀升;手工業者不再受寺廟的盤剝,生意越做越好;百姓們擺脫了高利貸的枷鎖,生活壓力大減。各地的學堂、醫院拔地而起,孩子們有書讀,病人有醫看,社會秩序井然,人心安定。

曾經被寺廟、道觀占據的繁華地段,如今建起了商鋪、工廠和市集,車水馬龍,熱鬨非凡。長安城的百姓們發現,沒有了那些隻會念經的和尚、裝神弄鬼的道士,日子反而過得更踏實、更富足了。

“陛下此舉,看似嚴苛,實則是為了百姓。”秦老儒在朝堂上稱讚道,“佛道本是教化之術,如今被陛下納入軌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既能穩定中原,又能輔助異域統治,真是一舉兩得。”

李硯卻並未滿足。他知道,整治佛道隻是第一步,要想讓中原長治久安,還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製度,讓宗教真正服務於社會,而不是成為少數人牟利的工具。

他下令成立“宗教事務司”,專門管理佛道兩家及其他外來宗教。司內官員既有儒家學者,也有懂宗教的專家,負責審核教義、監督寺觀、處理宗教糾紛,確保宗教活動在律法允許的範圍內進行。

“朕要的不是消滅信仰,而是規範信仰。”李硯對宗教事務司的官員說,“人可以有信仰,但不能因為信仰而違法亂紀,不能因為信仰而阻礙國家發展。佛道兩家若是能真正做到慈悲、清靜,朕自然會支持;若是再敢為非作歹,朕絕不姑息。”

夕陽下,長安城內的寺廟、道觀大多已換了模樣。有的改為學堂,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取代了誦經聲;有的改為醫院,郎中們忙碌的身影取代了打坐的僧侶;隻有少數幾座真正潛心修行的寺觀被保留下來,門前冷落,卻也清淨。

而那些被派往異域的僧道們,正帶著中原的文化和宗教理念,在遙遠的土地上艱難地傳播著。他們或許不知道,自己不僅是宗教的傳播者,更是文明的使者,在無形中促進著不同文化的融合,為大秦的穩定,貢獻著特殊的力量。

李硯站在觀星台上,望著中原大地上的萬家燈火,心中清楚,這場針對佛道的整治,不僅清除了毒瘤,更理順了社會秩序,為帝國的發展掃清了障礙。中原的安穩,將為前線的戰爭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讓大秦的旗幟,能插得更遠、更穩。

至於那些遠去的僧道和信徒,他們的命運如何,或許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中原大地終於擺脫了宗教的桎梏,以更健康、更蓬勃的姿態,邁向了新的未來。

喜歡逃荒是不可能的請大家收藏:()逃荒是不可能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