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的寒風卷著雪沫,撲打著廣寧城臨時帥府的窗欞。室內,炭火盆燒得正旺,卻映不暖撫寧侯朱永眉宇間那層難以化開的陰鬱。他看著眼前那份剛剛由軍中文書起草完畢,墨跡尚未全乾的“捷報”奏章,手指無意識地在冰冷的鎧甲上摩挲著。
奏章上的文字華麗而誇張:“……我皇明王師,仰仗天威,在監軍汪公直英明指揮、巡撫陳鉞縝密籌劃下,分兵五路,出撫順關,深入不毛,半月間轉戰千裡,屢破強敵!賊首董山聞風喪膽,部眾潰散,我軍斬獲建州、海西女真首級共六百九十五顆,俘獲人口四百八十六人,焚毀其積聚廬帳四百五十餘寨,獲牛馬牲畜數以千計,盔甲軍器堆積如山!經此一役,已搗其巢穴,絕其種類,遼東邊患,自此可平!此皆陛下聖德遠播,將士用命之功也!”
朱永是世襲勳貴,並非全然不懂軍事的草包。他親身經曆了這次所謂的“征討”。所謂的“五路出兵”,更多是在邊境地帶武裝遊行,遭遇的抵抗零星而微弱,斬獲的首級大多來自那些被突襲的小部落老弱,以及那支被冤殺的貢使團,甚至……他隱約聽聞,為了湊足這“輝煌”的數字,陳鉞的手下還乾了些掘墳割取無名屍首的勾當。“焚毀四百五十餘寨”?不過是放火燒毀了一些零散的、甚至許多是早已廢棄的聚居點。“俘獲數百人”?多是婦孺,且沿途凍餓病死不少。“獲牛馬千餘”?更是將沿途搶掠和繳獲的所有牲畜,無論大小傷病,統統計算在內。
這哪裡是什麼“搗其巢穴,絕其種類”的大捷?分明是一場殺良冒功、虛張聲勢的鬨劇!真正的建州女真主力,如董山等部,早已聞訊遁入深山老林,避而不戰,實力未損根本。
“侯爺,”一個沉穩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是跟隨朱家多年的老家將,他低聲道,“這奏章……是否有些……言過其實?末將恐日後……”
朱永擺了擺手,疲憊地閉上眼。他何嘗不知這其中水分有多大?但他又能如何?監軍汪直聖眷正濃,手段酷烈,連兵部侍郎馬文升都被其輕易構陷貶謫。巡撫陳鉞更是汪直的心腹走狗,行事毫無底線。自己這個總兵官,看似位高,實則在這二人麵前,尤其是持有王命旗牌的汪直麵前,並無多少話語權。若堅持事實,不但得罪汪直、陳鉞,恐怕在皇帝那裡也落不到好,反而會被扣上“畏敵不前”、“沮撓軍心”的罪名。
他睜開眼,看向坐在主位上,正悠閒品著參茶的汪直,以及侍立一旁、臉上洋溢著抑製不住興奮的陳鉞。他知道,這奏章必須這樣寫,也隻能這樣寫。
“侯爺以為如何?”汪直放下茶盞,年輕的聲音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意味,“若無不妥,便請與陳巡撫一同用印,也好早日將捷報傳回京城,讓陛下安心,讓百官同慶。”
陳鉞立刻接口,諂媚中帶著威脅:“是啊侯爺!此次大捷,全賴汪公公運籌帷幄,陛下必定龍心大悅!我等追隨公公,立此殊勳,封賞指日可待!些許細節,不必過於拘泥,關鍵是讓陛下看到我遼東將士的忠勇,看到汪公公的蓋世之功!”
朱永在心中長長歎了口氣。他知道,自己已經被綁上了這條謊報軍功的賊船,下不去了。他拿起桌案上的總兵官大印,蘸滿印泥,在那份充斥著虛妄言辭的捷報上,沉重地蓋了下去。鮮紅的印文,如同一個屈服的標記,也像一抹刺眼的血痕。
“一切,但憑汪公公做主。”朱永的聲音有些乾澀。
汪直滿意地點點頭,對陳鉞使了個眼色。陳鉞會意,立刻親自將奏章密封,命心腹以八百裡加急,火速送往京城。
紫禁城內,乾清宮。
朱見深仔細閱讀著這份來自遼東的捷報,連日來因邊事而緊繃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輕鬆的笑容。他仿佛看到了大明的旗幟在冰雪覆蓋的遼東大地上高高飄揚,看到了凶悍的女真人在王師的打擊下狼奔豕突。
“好!好!汪直果然沒有辜負朕的期望!”朱見深撫掌讚歎,將捷報遞給侍立一旁的懷恩,“你看看,斬獲近七百,俘獲近五百,焚寨四百五十餘座!這是何等的大捷!足以震懾四方不臣之心!朕早就說過,汪直是能辦事的!”
懷恩接過捷報,快速瀏覽著,心中卻疑雲密布。他是宮中的老人,經曆過不少風浪,深知邊將奏報往往多有誇大。但這份捷報,斬獲、焚寨的數字如此整齊且巨大,而且聲稱“絕其種類”,這未免太過完美,完美得有些不真實。他想到了被貶的馬文升,想到了那些關於陳鉞貪酷、汪直驕橫的零星傳聞。
“陛下,”懷恩斟酌著詞語,小心翼翼地說道,“遼東大捷,確是可喜可賀。然則,斬獲如此之巨,是否需派員前往核實,以便論功行賞,也好……堵住悠悠眾口?”
朱見深臉上的笑容淡了些,有些不悅地看了懷恩一眼:“懷恩,你何時也變得如此多疑?汪直是朕的親信,朱永是世襲勳貴,陳鉞是封疆大吏,他們三人聯名奏報,難道還會欺瞞於朕不成?何況,西廠亦有密報佐證,豈能有假?”他此刻正沉浸在對“赫赫武功”的滿足感中,任何質疑在他聽來都顯得刺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懷恩見皇帝如此態度,知道再言無益,隻得躬身道:“老奴失言,陛下聖明。”
很快,皇帝的封賞旨意便明發天下:
“遼東奏捷,朕心甚慰!總兵官撫寧侯朱永,督師有功,晉封保國公,世襲罔替!參讚軍務、遼東巡撫陳鉞,調度有方,擢升戶部尚書,仍兼巡撫遼東,總攬邊務!監軍太監汪直,洞悉機宜,指揮若定,厥功至偉,特加歲祿三十六石,並總督十二團營,以彰其勳!其餘有功將士,著兵部從優議敘!”
厚賞之下,朝野嘩然。許多有識之士,包括一些深知邊情的官員,都對這份戰報的含水量心知肚明,但見皇帝如此態度,汪直權勢正如日中天,無人敢在此時站出來觸黴頭。
保國公的爵位、戶部尚書的顯職、加俸並督十二團營的殊榮……這些令人眼紅的封賞,如同最強烈的信號,迅速傳遍了大明的各個邊鎮。
在一些將領的私密聚會中,議論的風向開始悄然轉變。
“看到了嗎?朱永掛個名,就封了國公!陳鉞跟著汪直,一步登天做了天官戶部尚書)!”
“嘖嘖,斬首七百,俘獲五百,焚寨四百五……這功勞,報得可真敢寫啊!”
“敢寫?那也得有人信,有人給你撐腰!關鍵是要找對廟門,燒對香!”
“往後啊,這仗怎麼打,或許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功勞,得讓誰滿意,得怎麼報……”
喜歡大明太監秘史請大家收藏:()大明太監秘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