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球員來說,這幾天的時間過得都很枯燥。
在鄧加的限製下,球員們單獨行動的機會少得可憐,更彆說走出酒店去外邊找快活了。
隻不過沒有人抱怨,所有人期望著在這個夏天把1988年奧運會上奪得那塊銀牌鍍成金色。
8月7日,奧運會開幕式的前一天,巴西隊迎來本次奧運會的第一個對手——比利時。
和巴西隊光輝的曆史相比,比利時可以說是一敗塗地。
上個世紀,比利時足球長期處在歐洲三流水平,直到80年代,球隊才打出名堂。
1980年,他們打入歐洲杯決賽。隨後的1986年世界杯上他們發揮出色。
依靠鐵衛格雷茨、中場大師希福和超級前鋒瑟勒芒斯的出色發揮,拿到第四名的曆史最佳戰績,球隊也正是從那時起有了“歐洲紅魔”的稱號。
但曆史並不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發展,比利時沒有再進一步,反而是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沉淪。
1994年世界杯他們成為沙特人爆冷的背景板,1998法國世界杯小組賽三連平無緣出線。
而在2000年本土歐洲杯上,比利時人小組賽1勝2負出局,民眾失望至極。
2002年世界杯,比利時完成小組出線,但在此之後,卻陷入長期低迷,在尼利斯、威爾莫茨後,人才青黃不接。
在去年國際足聯所公布的世界排名中,比利時跌至71名,創造了曆史新低,與中國隊相比也隻不過高出了5位。
這也難怪有主場加持的中國隊十分自信能夠戰勝比利時和新西蘭,在小組賽和巴西隊攜手出線。
隻不過中國球迷的想法也許錯了,比利時現在雖然不強,但他們在崛起。
而他們的崛起,起於2000年之後比利時足協大力推進的“足球複興計劃”。
本土歐洲杯慘敗後,比利時足協統計了本國青訓及後備力量的人數數據時發現,小球員數量在急劇減少的同時,質量也越來越差。
即使像安德萊赫特、布魯日這些本國豪門的優秀青訓球員,成年後也根本沒能力效力五大聯賽。
2000年歐洲杯的23人中,比利時陣營中效力五大聯賽的球員,不過5人。
這樣的陣容談何出成績呢?
於是在比利時足協的主導下,各地政府和體育部門投入大筆資金,在全國範圍內興建足球場和足球類的遊樂場所,並且幫助俱樂部更新青訓隊的訓練設施和場地。
隨後比利時大批的足球名宿和青訓教練,前往法國、荷蘭、意大利、德國、巴西等國家,吸取他們的青訓經驗,重新編寫教材,改變訓練方法。
而青訓教練也開始重視進攻,鼓勵小球員控球和突破,發揮自己的個性。
從2003年開始,比利時所轄的各個州每年都會給州內的俱樂部提供五百萬歐元的扶持資金,且每一年都會增加,這讓俱樂部的青訓熱情前所未有。
為了這筆資金落實到青訓上,足協還會派遣人員監督。
此外比利時足協還通過各種手段來推動足球青訓。
例如足協技術顧問勸說俱樂部改用433的進攻陣型,勸說俱樂部給年輕人機會,甚至改變了青訓球員的訓練和比賽的方式。
而當發現那些天賦出眾的球員,比利時足協又會花錢找關係,把他們送出國。
就比如維爾亨通不滿16歲就前往了阿賈克斯青訓營,阿紮爾14歲就前往裡爾青訓營。
比利時足球的複興還在路上,但是目前,已經讓人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