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去了幾分鐘左右,回來就提了一個大藥包塞進了自己的背簍裡。
其實,這些藥材都是自己空間出品的。
她這樣說,也隻是給自己以後能夠隨時拿出各種藥品出來做鋪墊。
至少不會讓人覺得突兀。
隨即,她帶給範桂香和徐慧琴一個好消息。
“範嫂子,慧琴,我剛才在藥店裡聽聞這旁邊有個自由市場。今天正好是趕集的日子,你們想不想去看看?”
兩人一聽,立即點頭,表示想去看看。
於是,三人立即前往。
這會,供銷社裡還有些軍嫂。
聽聞她這話,也跟在她們身後一起往自由市場而去。
自由市場,是政府對經濟的乾預減少,讓市場自行調節的經濟政策。
這一政策是因為三年自然災害之後,百姓們因為物資緊張調配困難。
而針對農村開啟的一種擺攤經營模式。
是政府特批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
聽說,好多地方的自由市場關了。
沒想到,這裡的還允許繼續經營。
在這裡,人們可以自由買賣各類農副產品,或是手工藝品。不需要票據。
梁曉悅她們一行人很快來到了自由市場。
隻見這裡人頭攢動,熱鬨非凡,攤位一個挨著一個,商品琳琅滿目。
有賣新鮮蔬菜水果的,有賣自己養的雞鴨和各類蛋品的。
還有賣手工製品的。如:竹編的各種日常用品、布鞋、毛衣等等。
徐慧琴則在一個賣小飾品的攤位前停了下來。
拿起一個小巧的頭花愛不釋手。
範桂香也挑了兩個適合小女孩戴的頭花。
梁曉悅在市場裡轉了轉,一眼看中了那個賣雞鴨的攤位。
上前就跟那位老太太問起了雞的價格。
來了這麼久,每天吃海鮮也有膩的時候。
她想喝雞湯!
她在這裡買雞的時候,還跟老太太打聽了不少事。
比如,這個自由市場是每天都開,還是隔幾天開一次?
又問老太太家裡賣不賣雞鴨崽?
她上次買回去的新鮮雞蛋,本想讓範嫂子用她家的母雞幫忙孵化的。
結果,範嫂子說冬天不適合孵化雞鴨。
得等開春溫度高了才行。
養雞鴨的事,她一直放在心上。
隻聽老太太道:“同誌,你想買雞鴨崽的話,得再等上兩個月。
年後,我家裡就會孵化雞鴨。到時候,你還是來這集市上尋我。”
“好的,謝謝嬸子!”
梁曉悅付了3塊錢,買了一隻雞。
老太太用網兜幫她把雞裝好。
梁曉悅在心裡吐槽:這不要票的雞是真貴。
供銷社裡的活雞是2.5元隻。
但是,隻有早上有得賣。
因為雞的數量少,想吃雞肉的人很早就來搶購了。
所以,她們每次到供銷社的時候,雞都賣完了。
能遇到豬肉或是排骨的時候,那都是運氣好。
這還是三年自然災害之後,物價上漲了許多。
她記得原身前幾年在家的時候,經常自己去市場買雞回來煲湯。
便宜的時候,一塊錢一隻。這才幾年的時間,價格就翻了三倍。
買好雞,她就在一個賣蔬菜種子的攤位前找到了範桂香和徐慧琴。
三人都挑了些蔬菜種子。
就數梁曉悅買得最多。
想到空間裡藥田旁邊,還能開幾塊菜地出來,她就想把那裡多種些蔬菜。
沒辦法,在海島上的日子,最缺的就是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