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功封神的餘波尚未平息,朝歌城上空那六爪氣運金龍盤旋長吟的景象,以及那部《洪荒戰功封神條例》所昭示的煌煌大道,已如同燎原之火,伴隨著洪荒晉升帶來的天地異象,迅速傳遍了洪荒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聖朝的威望,在此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這不是單純的武力威懾,而是攜帶著吞噬異宇宙、晉升天地、開辟全新長生途徑的無上功績與煌煌大勢。在這種大勢麵前,任何阻擋都顯得蒼白無力。
於是,一場洪荒曆史上罕見的、近乎兵不血刃的疆域整合,拉開了序幕。
聖朝邊境,那些以往需要重兵布防、時有摩擦的關隘之外,如今出現的不是敵對的軍隊,而是來自四麵八方、大大小小部落與勢力的使者隊伍。他們攜帶著象征歸順的圖騰、古籍,乃至部落中最珍貴的特產,臉上帶著敬畏與期盼,主動要求並入聖朝疆域。
這些勢力,多以散落的人族部落為主,亦夾雜著一些仰慕聖朝氣象、或是在蟲族威脅下尋求庇護的妖族聚落、散修聯盟。他們親眼見證了洪荒的晉升,感受到了天地靈氣的變化,更聽聞了那憑戰功即可肉身成神的通天之路。繼續偏安一隅,固守所謂的“獨立”,在這樣的大勢下,無異於自絕於未來。
聖朝對此展現了海納百川的胸懷。聞仲統籌文官體係,袁洪調動部分星海艦隊維持秩序,生命化身偶爾現身,灑下治愈光輝撫平少數因舊怨而產生的抵觸傷痕。一套高效而規範的流程迅速建立:核實情況,登記造冊,丈量土地,宣講聖朝律法,給予歸順者與原聖朝子民同等的權利與義務,並將其納入洪荒靈網的覆蓋範圍。
疆域的版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外擴展。東海的波濤更加馴服,西陲的荒山開始孕育靈機,南疆的瘴氣在秩序之力下緩緩消退,北境的凍土之下有地脈暖流悄然湧動。聖朝的旗幟與律法石碑,如同雨後春筍,矗立在一片片新歸附的土地上。
不過月餘,洪荒大地之上,除卻幾位聖人道場所在的特殊地域如昆侖山、金鼇島、首陽山、西方靈山、媧皇宮),以及一些由頂尖大能劃定、超然物外的秘境如幽冥血海、北冥汪洋),其餘廣袤區域,無論山川湖海,平原荒漠,其名義上與實質上的統治權,儘數歸於殷商聖朝。
自三皇五帝之後,分散了無數元會的人族主體,在殷星手中,以這樣一種近乎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實質上的大一統!甚至其範圍,還超越了純粹的人族,囊括了眾多願意歸附的異族。
版圖的統一相對容易,但思想的融合、人心的歸附,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和更深的功夫。
朝歌城,人皇殿內。
殷星看著靈網上不斷更新、飛速擴張的疆域圖,眼中並無太多得意,反而更加深邃。他深知,疆域的廣闊隻是表象,唯有將聖朝的理念、律法、精神內核深入人心,才能真正鑄就萬世不拔之基業,才能將這股龐雜的力量擰成一股繩,應對未來更大的風浪。
他想起了那個平行華夏,那二十四個頂天立地、凝聚了億萬人族信念的金色大字。那並非修煉功法,卻是一種更強大的、塑造文明靈魂的力量。
“傳令,”殷星的聲音透過靈網,直達聖朝新成立的“文教部”以及各地方官府,“修訂《聖朝律》,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之精神,融入律法總綱,貫穿各級律條。”
“編纂《聖朝啟民錄》,以此為核,教化萬民,啟迪蒙童,使之成為我聖朝立國之精神根基,行事之普遍準則。”
命令下達,整個聖朝的文道體係迅速運轉起來。以往側重於詩詞歌賦、神通修煉的文道院,此刻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對新律法和教化典籍的闡釋與傳播上。無數文修奔赴各地,在學堂、在集市、在田間地頭,向新舊子民宣講這二十四字真言所蘊含的秩序、公正、奮進與和諧之道。
起初,一些習慣了弱肉強食、尊卑有序舊有觀念的部落長老或修士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些理念過於“理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發現,在這種理念指導下,聖朝官府處事更為公道,底層民眾生存更有保障,修士之間的爭鬥受到約束,整個社會的活力與凝聚力確實在提升。尤其是當這些理念與《戰功封神條例》結合,為所有生靈提供了公平的上升通道時,其吸引力變得無法抗拒。
一種嶄新的、不同於以往任何時代的文明氣象,開始在廣闊的聖朝疆域內孕育、萌發。
然而,就在聖朝忙於內部整合與教化之時,星海艦隊駐紮在洪荒邊緣、靠近混沌的觀測站,傳來了一份緊急報告。報告顯示,在原本蟲族活躍的混沌區域,監測到了一種極其隱晦、但與已知蟲族能量波動截然不同的異常空間漣漪,似乎有某種未知的存在,正在窺探這片剛剛完成晉升的天地。
喜歡人族聖朝:從商紂五皇子開始請大家收藏:()人族聖朝:從商紂五皇子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