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聖章孫皇後:寶印爭來地位顯,力挽狂瀾心不灰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53章 聖章孫皇後:寶印爭來地位顯,力挽狂瀾心不灰

第53章 聖章孫皇後:寶印爭來地位顯,力挽狂瀾心不灰(1 / 2)

永樂八年的北京城,秋高氣爽得有些過分。紫禁城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著金光,像極了朱棣老爺子眼裡對權力的執著。東宮太子府裡,十歲的朱瞻基正百無聊賴地撥弄著蛐蛐罐,忽然聽見乳母通報:皇太孫,彭城伯夫人帶了位小姐姐來見。

彼時的朱瞻基還不知道,這位被老鄉舉薦入宮的山東姑娘孫氏,會成為他一生的牽掛,更會在三十年後,以一己之力扛起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

孫氏的老家在山東鄒平,老爹孫忠是河南永城縣的主簿,說起來就是個芝麻綠豆大的官。可架不住人家有個好老鄉——太子朱高熾的丈母娘,也就是彭城伯夫人。這位老太太是個熱心腸,見孫氏十歲出頭就出落得眉清目秀,還透著股機靈勁兒,當即拍板:這姑娘有福氣,我得把她送進宮裡去。

永樂八年,孫氏揣著忐忑和好奇踏入東宮。彼時的朱瞻基剛滿十二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平日裡跟著爺爺朱棣學騎馬射箭,跟著老爹朱高熾學治國道理,日子過得又忙又悶。孫氏的到來,像一縷清風闖進了規矩森嚴的東宮。

兩人年紀相仿,孫氏嘴甜會來事,朱瞻基調皮愛鬨騰,很快就玩到了一塊兒。春日裡,他們在東宮的桃花樹下捉迷藏,孫氏總能憑著小聰明找到朱瞻基藏身處;夏日裡,一起在樹蔭下聽老太監講三國故事,孫氏還會悄悄給朱瞻基遞上冰鎮的瓜果;秋日裡,跟著彭城伯夫人學做針線,孫氏給朱瞻基繡了個小小的蛐蛐袋,引得朱瞻基愛不釋手;冬日裡,一起堆雪人,朱瞻基還會把自己的暖爐偷偷塞給孫氏。

太子妃張氏也就是後來的張太後)對孫氏也十分喜愛,親自教她讀書識字、宮廷禮儀。在東宮上下眼裡,這倆孩子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連朱高熾夫婦都默認了這個未來的兒媳。孫氏自己也覺得,等朱瞻基將來繼承大統,自己就是名正言順的皇後。

可她忘了,大明朝的婚事,最終說了算的是皇帝。朱棣老爺子對這個皇長孫寄予厚望,早就開始為他物色正妃人選。經過一番海選,朱棣看中了濟寧指揮使胡榮的女兒胡善祥,理由很簡單:胡家清白本分,胡善祥端莊賢淑,還有祥瑞之象。

永樂十五年,一道聖旨打破了東宮的寧靜:冊立胡善祥為皇太孫妃,孫氏為皇太孫嬪。這道聖旨讓朱瞻基當場就炸了毛,跑到爺爺麵前據理力爭:爺爺,我要娶孫姐姐,不要什麼胡妹妹!

朱棣是誰?那是從靖難之役裡殺出來的狠角色,哪會慣著孫子的小脾氣。他板著臉訓斥道:婚姻大事,關乎國本,豈容你任性妄為?胡氏賢良,堪為正妃,孫氏側室,亦合規矩。朱瞻基敢怒不敢言,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初戀變成側室。

孫氏更是委屈得不行,但她深知宮廷險惡,一句抱怨的話都沒說。

大婚當天,看著朱瞻基和胡善祥拜堂成親,孫氏穿著嬪位的禮服站在一旁,臉上掛著得體的笑容,心裡卻像被針紮一樣。但她很快就想通了——在這深宮裡,哭鬨沒用,硬碰硬更沒用,想要站穩腳跟,隻能靠自己。

婚後的日子裡,朱瞻基對胡善祥始終淡淡的,反而經常往孫氏的寢殿跑。胡善祥性子柔弱,不擅爭寵,每天就知道禮佛念經,對朱瞻基的偏心眼也不怎麼計較。而孫氏則把二字發揮到了極致:朱瞻基處理政務晚了,她就親自下廚做些可口的點心;朱瞻基打獵累了,她就溫柔地為他捶背揉肩;朱瞻基和大臣們鬨了彆扭,她就耐心勸解,還從不乾涉朝政。

有一次,朱瞻基因為處理不好江南漕運的問題被朱棣訓斥,回到東宮後一肚子火氣。胡善祥勸他謹言慎行,結果越勸朱瞻基越煩;而孫氏則拉著他的手,輕聲說:皇爺爺也是為了殿下好,殿下慢慢來,總會做好的。再說了,殿下在我心裡,已經很厲害了。幾句話說得朱瞻基心裡暖暖的,對孫氏的寵愛更是有增無減。

洪熙元年,朱高熾登基僅十個月就駕崩了,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登基後,朱瞻基立馬冊封胡善祥為皇後,孫氏為貴妃。按照明朝祖製,皇後冊封有金冊金寶,而貴妃隻有金冊,沒有金寶。朱瞻基覺得委屈了孫氏,特意跟張太後求情,破例給孫氏也頒發了金寶。這在明朝曆史上,是頭一遭。

孫氏拿著金寶,心裡百感交集。她知道,朱瞻基對她的情意沒變,但皇後的位置還在胡善祥手裡。想要真正坐穩後宮之主的位置,她還缺一個最重要的籌碼——皇子。

宣德二年,紫禁城傳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孫貴妃誕下皇長子朱祁鎮!

這個消息讓朱瞻基欣喜若狂。要知道,他已經快三十歲了,後宮嬪妃雖多,卻一直沒有皇子降生,朝堂上下都在為此擔憂。朱祁鎮的出生,不僅解了朱瞻基的燃眉之急,更讓大明王朝有了繼承人。

可就在舉國歡慶之際,一個流言悄悄傳開:朱祁鎮不是孫貴妃親生的,而是她陰取宮人之子為己子。這個說法越傳越玄乎,甚至被寫進了清朝編修的《明史》裡,說孫氏寵冠後宮,宮人有子,貴妃子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那麼,這個流言是真的嗎?咱們來掰扯掰扯。

首先,從當時的宮廷環境來看,孫氏想要偷龍轉鳳難度極大。彼時張太後還在世,她是出了名的睿智嚴謹,對後宮之事管得極嚴。孫氏當時隻是貴妃,想要在十個月裡瞞過張太後、朱瞻基以及後宮眾人,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其次,孫氏當時已經深得朱瞻基寵愛,還生下了女兒常德公主,完全有機會生下自己的皇子,沒必要冒這麼大的風險。萬一事情敗露,她不僅會失去寵愛,還可能招來殺身之禍,這筆買賣太不劃算。

再者,當時朱瞻基急著要皇子,後宮嬪妃誰能生下皇長子,誰就能母憑子貴。如果真有宮人懷孕,早就被張太後和朱瞻基重點保護起來了,孫氏根本沒機會下手。

那麼,這個流言是怎麼來的呢?大概率是因為孫氏後來取代了胡善祥的皇後之位,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滿。尤其是那些守舊的文官,覺得孫氏恃寵奪位,破壞了嫡庶有序的禮法,於是就編出這樣的流言來抹黑她。

不管流言是真是假,朱祁鎮的出生,讓孫氏的地位徹底穩固。朱瞻基對這個兒子寶貝得不行,對孫氏更是寵愛有加。他開始琢磨著,怎麼才能讓孫氏當上皇後。

機會很快就來了。胡善祥雖然端莊賢淑,但一直沒能生下皇子,隻生了兩個女兒。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代,尤其是在皇家,沒有皇子就是最大的硬傷。朱瞻基抓住這一點,多次在朝堂上表示:皇後無子,理應讓賢。

大臣們一聽就炸了鍋。胡善祥沒犯任何過錯,就因為沒生兒子就要被廢,這也太說不過去了。內閣首輔楊榮、楊士奇等人紛紛上書反對,說皇後賢德,不可輕廢。

朱瞻基鐵了心要廢後,又不想落下的罵名,於是就把這個難題拋給了孫氏。孫氏多聰明啊,她知道這個時候不能主動爭,反而要表現得。她對朱瞻基說:皇後無過,陛下不可因我而廢後,這樣會讓天下人非議陛下的。

這番話不僅沒讓朱瞻基打消念頭,反而更覺得孫氏懂事體貼。宣德三年,朱瞻基不顧大臣們的反對,以胡後無子,願遜位為由,逼胡善祥上表退位。胡善祥無奈,隻能搬到長安宮出家為尼,法號靜慈仙師。

同年三月,孫氏被冊立為皇後。冊立大典當天,紫禁城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朱瞻基親自為孫氏頒發金冊金寶,臉上的笑容就沒斷過。孫氏穿著華麗的皇後禮服,一步步走上丹陛,接受百官朝拜。陽光灑在她身上,仿佛為她鍍上了一層金光。這一刻,她終於實現了從東宮嬪到皇後的跨越,也終於回應了那些年的委屈和等待。

不過,胡善祥的遭遇讓很多人同情,就連張太後都覺得對不住她,經常召她入宮,待遇和皇後沒什麼兩樣。有一次宮廷宴會,張太後還特意讓胡善祥坐在孫氏上首,氣得孫氏心裡直冒火,卻又敢怒不敢言。百姓們也為胡善祥鳴不平,編了句順口溜:富易交,貴易妻,果然如此!

孫氏對此心知肚明,但她並不在意。在她看來,後宮之爭本就是弱肉強食,想要活下去,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必須不擇手段。她現在是大明皇後,隻要守住朱瞻基的寵愛,守住兒子朱祁鎮的地位,其他的流言蜚語,不過是過眼雲煙。

宣德十年,朱瞻基駕崩,年僅三十八歲。這個消息像一記重錘,砸懵了孫氏。她和朱瞻基青梅竹馬,相愛相守二十多年,如今愛人突然離世,留下她和九歲的兒子朱祁鎮,還有一個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

按照朱瞻基的遺詔,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孫氏被尊為皇太後,張太後被尊為太皇太後。張太後雖然是祖母,但對朝政十分上心,她重用楊榮、楊士奇、楊溥)等老臣,穩定了朝政大局。孫氏也很識趣,知道這個時候不宜出頭,於是就安心做她的太後,專心撫養兒子。

可朱祁鎮實在不是個省心的主。他從小被孫氏寵壞了,性格頑劣,不愛讀書,反而對身邊的大太監王振言聽計從。王振是個野心勃勃的家夥,趁著朱祁鎮年幼,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排擠忠臣,安插親信,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

孫氏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多次勸說朱祁鎮:王振是個閹人,不可輕信,朝政大事要多聽大臣們的意見。可朱祁鎮根本聽不進去,還覺得母親管得太多。張太後也想除掉王振,有一次她當著朱祁鎮和大臣們的麵,曆數王振的罪狀,拿起劍就要殺他,多虧朱祁鎮跪地求情,王振才保住一條小命。但經此一事,王振收斂了不少,直到張太後去世。


最新小说: 七罪贖命 重生官場:我從基層逆襲成王 我的青春戀愛絕不可能扭曲且胃酸 荒島求生美女投懷送抱 穿成棄子?帶異能下鄉囤貨虐渣爽 天下第一!小說版 醫道:中醫傳人在火影 無限世界:開局俘獲劍之聖女 重生官場之權力巔峰 三世輪回之涅盤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