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那個風雲變幻、跌宕起伏的時代,有一位女子,以她獨特的魅力、過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氣,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就是憲聖慈烈皇後吳氏。吳氏的一生,經曆了高、孝、光、寧四朝,在後位含太後)長達五十五年,堪稱傳奇。這期間,她見證了南宋朝廷的風雨飄搖,也參與了諸多重大曆史事件,她的每一個抉擇,都深刻影響著南宋的命運。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她的傳奇人生,探尋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故事。
故事得從北宋末年說起,在開封城的一戶人家,主人吳近做了一個奇特的夢。他夢到自己身處一個亭子之下,抬頭望去,隻見亭子的橫匾上寫著“侍康”二字。亭子旁邊,種植著芍藥花,其中唯有一朵獨自綻放,開得格外妍麗,在這朵花下,還臥著一隻白羊。吳近從夢中醒來,心中滿是驚異,總覺得這個夢有著特殊的含義。
時間來到1115年,也就是乙未羊年,吳近的女兒出生了,據說出生時,紅光射向戶外,一時間鄰裡都嘖嘖稱奇。這個女孩,便是日後的憲聖慈烈皇後吳氏。隨著吳氏漸漸長大,出落得亭亭玉立,且聰慧過人,她十四歲的時候,恰逢宮廷選秀,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她被選入宮中,侍奉當時還是康王的趙構。此時,吳近才恍然大悟,原來當年的夢竟是“侍康”的征兆。
初入王府的吳氏,隻是眾多侍女中的一員,康王趙構彼時與王妃邢秉懿伉儷情深,對府中的其他女子並未過多留意。但吳氏可不是個平凡的女子,她雖然年紀尚小,卻有著超乎常人的見識和膽識,且知書達理,平日裡就喜愛讀書,對經史子集都有涉獵,閒暇之時還勤習翰墨,寫得一手好字。這樣的她,在眾多侍女中逐漸嶄露頭角。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的局勢岌岌可危。趙構作為人質被押往金營,吳氏作為貼身侍女,毅然決然地隨行。在金營之中,四周都是如狼似虎的金兵,稍有不慎,便可能性命不保。但吳氏沒有絲毫畏懼,她憑借著自己精湛的騎射技藝,在金營中震懾住了金人。斡離不看到她騎馬射箭的颯爽英姿,不禁驚歎,還誤將趙構當成了將門虎子,認為他絕非等閒之輩。最終,趙構得以被遣返南宋,這次隨行,讓趙構對吳氏刮目相看,吳氏也在心中暗暗發誓,要一生守護在趙構身邊。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宣告滅亡,史稱“靖康之恥”。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是為宋高宗。南宋剛剛建立,根基不穩,外有金兵的圍追堵截,內有各方勢力的暗流湧動,局勢十分危急。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再度南下,一路勢如破竹,高宗趙構被追得四處逃亡,一直逃到了浙江寧波,準備從這裡出海避難。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刻,人心惶惶,朝堂上下一片混亂。高宗安排宰相呂頤浩負責調配船隻,由於船隻數量有限,衛兵和小吏家眷無法全部上船,最後隻能規定每個衛兵和小吏隻能帶兩名家眷。這一規定引起了衛兵們的強烈不滿,以張寶為首的百餘名衛兵闖進高宗的行宮,吵吵嚷嚷,要求皇帝解決問題。高宗麵對這樣的局麵,也是束手無策,畢竟船就那麼多,他也沒有辦法變出更多的船隻來。衛兵們見皇帝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情緒更加激動,場麵一度失控,眼看著就要發生兵變。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吳氏身著戎裝,英姿颯爽地出現在衛兵麵前。她鎮定自若,先是指天劃地,向衛兵們曉以大義,耐心勸說他們要以大局為重,如今國難當頭,應當齊心協力對抗金兵,而不是在這裡鬨事。接著,她又言辭懇切地承諾,等局勢穩定下來,一定會妥善解決他們的問題。衛兵們看到吳氏如此鎮定,又說得合情合理,心中的怒火漸漸平息,最終悻悻而退。這場危機,就這樣被吳氏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化解了,高宗對她更是讚賞有加,從此對她愈發信任。
還有一次,建炎三年1129年)的臨安城,高宗趙構的寢宮內突然闖入三名蒙麵刺客。彼時,年僅15歲的吳氏正在一旁侍奉,聽到動靜後,她迅速反應,手持雙刀飛身擋在龍床前。刺客們沒想到會遇到如此勇猛的女子,一時也有些慌亂。但吳氏毫無懼色,與刺客展開了激烈的搏鬥。她自幼習武,身手敏捷,再加上心中隻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保護高宗。在她的奮力抵抗下,最終六具屍體倒在了血泊中,而吳氏雖然鬢發微亂,但儀態從容,刀身上的血跡在燭火下泛著冷光。經此一役,吳氏在宮中的威望大增,高宗對她更是寵愛有加,她在後宮中的地位也逐漸穩固。
在南宋建朝初期,金兵不斷南下侵擾,高宗趙構為了躲避金兵的追擊,不得不帶著群臣出海航行。在茫茫大海上,船隻隨著波濤起伏,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而且隨時都有可能遭遇金兵的襲擊,可謂是危機四伏。但吳氏始終堅定地陪伴在高宗身邊,她身著戎裝,時刻警惕著周圍的情況,就像高宗最忠誠的衛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建炎四年1130年),趙構的禦舟在海上航行時,突然有一條魚躍進了船中。這本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但吳氏卻靈機一動,她對高宗說:“陛下,這可是周人白魚的祥兆啊!當年周武王渡河時,就有白魚躍入舟中,隨後便成就了大業。如今這條魚躍入咱們的禦舟,這是上天在預示著陛下也將成就一番大業,複興宋朝啊!”高宗聽了吳氏的話,心中十分高興,他覺得吳氏說得有理,這或許真的是上天的旨意。在這艱難困苦的逃亡日子裡,這一“祥瑞”無疑給高宗和群臣帶來了極大的鼓舞,讓他們重新燃起了希望。
因為這件事,高宗對吳氏更加另眼相看,他覺得吳氏不僅勇敢機智,還很有見識,能在關鍵時刻給自己帶來安慰和鼓勵。於是,高宗馬上封吳氏為和義郡夫人,回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後,又進封她為才人,從此,吳氏在後宮中有了正式的名分,她與高宗的關係也更加親密。
隨著時間的推移,吳氏在後宮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她不僅美麗聰慧,而且博通書史,善於寫作,對各種詩詞歌賦都有很深的造詣。她的才華和品德得到了高宗的高度認可,很快就被進封為“婉儀”,不久又晉升為貴妃。在後宮中,她以自己的溫婉善良和聰慧才智,贏得了眾多嬪妃和宮女的尊重,成為了後宮中的佼佼者。
在吳氏逐漸得寵的同時,高宗趙構的原配皇後邢秉懿卻命運坎坷。靖康之恥時,邢秉懿與徽、欽二帝等一同被金兵擄往金國,在金國的日子裡,她受儘了折磨和屈辱。雖然高宗一直沒有忘記她,在登基後就遙封她為皇後,但邢秉懿最終還是沒能熬過苦難,於1139年在金國五國城去世,年僅34歲。由於當時南宋與金國之間消息不通暢,高宗一直不知道邢皇後已經去世的消息。
1142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金國將高宗的生母韋氏送回南宋。韋氏回到南宋後,才將邢皇後已去世的消息告訴了高宗。此時,皇後之位已經空懸了十六年之久,朝臣們紛紛上表請求高宗重新立皇後。而在眾多候選人中,吳貴妃憑借著自己的賢德和高宗的寵愛,成為了熱門人選。韋太後在金國多年,深知宮廷生活的不易,她回到南宋後,也很喜歡吳貴妃,覺得她知書達理,為人寬厚,便力挺她成為皇後。
1143年紹興十三年),高宗下詔冊立吳貴妃為皇後。在冊封儀式上,吳氏身著華麗的褘衣,頭戴鳳冠,儀態萬方地在文德殿接受冊封。她的臉上洋溢著幸福和自豪的笑容,但她心裡清楚,這皇後的寶座,不僅是榮耀,更是責任。成為皇後之後,吳氏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她依然保持著自己的賢德和謙遜。她深知高宗對發妻邢皇後的思念之情,為了安慰高宗,她做出了一個令人稱讚的舉動:讓自己的侄兒吳珣、吳琚分彆迎娶邢皇後娘家的女子為妻,以這種“親上加親”的方式,來消解高宗對邢皇後的愧疚。這一舉動,不僅讓高宗十分感動,也贏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讚譽,大家都對這位新皇後的仁德寬厚欽佩不已。
對於婆婆韋太後,吳氏更是孝順有加。韋太後性格嚴肅,不太好相處,但吳氏卻從不計較,她親自照顧韋太後的起居,事事都順從韋太後的心意,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她。她還經常陪韋太後聊天解悶,給她講一些有趣的故事和宮廷中的瑣事,讓韋太後在晚年能夠享受到天倫之樂。韋太後對這個媳婦也非常滿意,時常在高宗麵前誇讚她,婆媳二人的關係十分融洽。
在後宮管理方麵,吳氏也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她深知後宮和諧對於國家穩定的重要性,因此對待其他嬪妃,她從不嫉妒打壓,而是以禮相待,公平公正地處理後宮中的各種事務。她還經常教導嬪妃們要遵守宮廷規矩,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在她的管理下,後宮秩序井然,一片祥和,再也沒有出現過以往那種爭風吃醋、勾心鬥角的混亂局麵。
不僅如此,吳氏還非常注重自身的修養和品德的提升。她曾讓人繪製《古列女圖》,放在自己的座位旁邊,時刻以此為鑒,提醒自己要做一個賢德的皇後。她還取《詩序》之義,給自己後宮的居所掛了一塊“賢誌”的牌匾,以此來表明自己的誌向和追求。在她的影響下,後宮中的嬪妃們也紛紛效仿,注重自身品德的修養,整個後宮形成了一股良好的風氣。
高宗趙構由於在戰亂中受到了太多的驚嚇,身體落下了病根,失去了生育能力。在他唯一的兒子趙旉夭折後,南宋朝廷就麵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皇位繼承人的選擇。無奈之下,高宗隻好從宗室中挑選合適的人選,過繼為自己的養子。
當時,高宗召宗室趙伯琮入宮,收為養子,並讓張賢妃撫養。趙伯琮也就是後來的宋孝宗。而此時還是才人的吳氏,看到高宗為了皇位繼承人的事情發愁,也想為高宗分憂,於是她也向高宗奏請撫養一個孩子,最終她收養了宗室趙伯玖,並將其更名為趙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備受高宗寵愛的張賢妃紅顏薄命,不幸一病不起,最終香消玉殞。張賢妃去世後,趙伯琮便也歸吳氏撫養。按照古代宮廷的慣例,母以子貴,吳氏完全可以為了讓自己收養的兒子趙璩獲得繼承權,而虐待甚至殘害趙伯琮。但吳氏卻沒有這樣做,她有著一顆寬廣的胸懷,對待兩個養子一視同仁,毫無親疏之彆,給予他們同樣的關愛和教育。
在吳氏的悉心教導下,趙伯琮和趙璩都成長為了優秀的青年。趙伯琮性格恭儉勤敏,聰慧好學,對經史子集有著濃厚的興趣,而且為人正直善良,深得高宗和吳氏的喜愛。而趙璩也聰明伶俐,才華出眾,在文學和武藝方麵都有一定的造詣。隨著時間的推移,立儲的問題愈發緊迫,高宗在趙伯琮和趙璩之間猶豫不決。
吳氏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深知皇位繼承人的選擇關乎著國家的未來,必須要慎重考慮。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她發現趙伯琮更具帝王之相和治國之才。於是,她多次在高宗麵前誇讚趙伯琮,說:“普安趙伯琮被封為普安郡王),其天日之表也,有君臨天下的氣度和才能。”在吳氏的極力推薦下,高宗終於下定決心,立趙伯琮為皇子,封建王,改名趙昚,並讓趙璩出宮到紹興居住。這一決定,為南宋朝廷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吳氏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高宗趙構厭倦了朝堂上的紛爭和國家的動蕩,決定禪位於趙昚,是為孝宗。孝宗即位後,對吳氏十分敬重,他親自手寫詔書,尊稱吳氏為太上皇後,並讓她遷居德壽宮,上尊號為“壽聖太上皇後”。此後,每月初一,孝宗朝拜太上皇趙構完畢後,便會入宮拜見太上皇後吳氏,禮儀如同在皇宮中一樣,十分隆重。吳氏雖然已經不再是皇後,但她依然關心著國家大事,時常給孝宗提出一些寶貴的建議和意見,孝宗對她的話也總是言聽計從。
在孝宗在位期間,他一心想要恢複中原,洗刷靖康之恥,於是積極籌備北伐。吳氏深知孝宗的誌向和決心,她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北伐的決策,但她在背後給予了孝宗大力的支持和鼓勵。她告訴孝宗,要堅定信心,不要被一時的困難所嚇倒,隻要君臣一心,就一定能夠實現恢複中原的大業。在吳氏的支持下,孝宗更加堅定了北伐的信念,他任用了一批主戰派將領,積極訓練軍隊,為北伐做準備。雖然最終北伐因為各種原因失敗了,但孝宗的這份誌向和勇氣,以及吳氏對他的支持,都被後人所銘記。
1187年淳熙十四年),高宗趙構駕崩,留下遺詔要求改稱吳太上皇後為吳太後。孝宗得知高宗去世的消息後,悲痛萬分,他為了守孝,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進葷食,身體也日漸消瘦。吳太後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她多次勸說孝宗要保重身體,不要因為過度悲傷而傷了自己的身體。但孝宗對高宗的感情深厚,一時難以釋懷。後來,有一位吳夫人擔心孝宗的身體,私自命令禦廚將雞湯偷偷放在孝宗的飯食裡。孝宗知道後,勃然大怒,認為吳夫人違反了自己守孝的規定,定要將她斬首。吳太後念及吳夫人也是擔心孝宗的身體,並無惡意,便極力勸阻孝宗,最終保住了吳夫人的性命。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吳太後的仁慈和善良,以及她對孝宗的關愛。
孝宗守孝期滿後,由於對朝政感到疲憊和無奈,他也決定效仿高宗,禪位於太子趙惇,是為光宗。光宗即位後,尊吳太後為壽聖皇太後。光宗性格懦弱,而且患有精神疾病,時常神誌不清,無法正常處理朝政。在這種情況下,吳太後不得不再次挺身而出,參與到朝政的管理中來。她憑借著自己豐富的經驗和卓越的智慧,穩定了朝堂的局勢,避免了南宋朝廷陷入混亂。
1194年紹熙五年),孝宗駕崩,光宗因為疾病未愈,無法主持孝宗的喪禮。這一下,朝堂上下陷入了一片混亂,大臣們紛紛請求吳太皇太後垂簾主喪事。吳太皇太後起初並不願意,她覺得這樣做不符合祖製,但看到局勢如此危急,為了穩定人心,她最終還是同意了。她在孝宗的梓宮前垂簾,代行祭尊禮,並宣光宗手詔,立皇子嘉王趙擴為帝,是為寧宗。隨後,她又冊封嘉王夫人韓氏為皇後,在完成這一係列重要的事情後,她馬上撤簾歸政,將朝政大權交還給了寧宗。
吳太後的這一係列舉動,不僅穩定了南宋朝廷的局勢,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政治危機,也為寧宗的登基鋪平了道路。她的果敢和決斷,贏得了大臣們的一致稱讚和敬佩,大家都對這位曆經四朝的太皇太後充滿了感激和敬意。
在寧宗即位後,吳太後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和百姓的疾苦。她時常告誡寧宗要以天下蒼生為念,要任用賢能之士,治理好國家。她還關注著朝廷中的黨爭,當她得知中書舍人汪義端將趙汝愚視作李林甫,想全部驅逐他的黨羽時,她不以為然,認為這樣做會破壞朝廷的穩定,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在她的乾預下,這場黨爭才沒有進一步擴大,南宋朝廷也暫時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1197年慶元三年),吳太後已經83歲高齡,她的身體也越來越虛弱。儘管寧宗下詔向天地、宗廟、社稷祈禱她康複,並大赦天下,但最終還是沒能留住她的生命。這一年的十月,吳太後在慈福宮病逝,結束了她傳奇而又輝煌的一生。
參考《宋史》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