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夏王朝:算是第一個正經朝代?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2章 夏王朝:算是第一個正經朝代?

第2章 夏王朝:算是第一個正經朝代?(1 / 1)

要說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正經的朝代,夏朝得算頭一號。可這朝代的故事,說起來比胡同裡大爺下象棋還玄乎——有人說它真真切切,甲骨卜辭裡藏著蛛絲馬跡;有人說它像霧像雨又像風,三皇五帝的傳說摻了太多水分。但甭管怎麼說,《史記·夏本紀》裡把這段事兒寫得有鼻子有眼,咱們就順著太史公的筆,聊聊這位叫“禹”的開國大佬,看看他是怎麼把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折騰成一個有模有樣的王朝的。

禹這孩子,出身不算差,爹是鯀gun),在堯手下當差。可他爹是個典型的“職場失敗者”——堯在位時,天下大水漫灌,莊稼淹了,房子塌了,老百姓跟水裡的泥鰍似的東躲西藏。堯開會問:“誰能治這水?”大臣們一拍腦門:“鯀啊!這哥們兒行!”結果鯀一上手就掉鏈子,他搞的是“堵”字訣,哪裡漏水堵哪裡,跟補破襪子似的,最後水越堵越高,把自己堵進了死胡同。《夏本紀》裡說他“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意思是折騰九年,水該泛濫還泛濫,一點成效沒有。

舜接班後一看,這哪行?直接給鯀定了罪,“殛ji)鯀於羽山”——把他流放到羽山,最後死在那兒。按說爹犯了錯,兒子多少得受點牽連,可禹這小夥子不一般,乾活踏實,為人靠譜,舜琢磨著:“要不,讓他兒子試試?”

禹接到任務時,估計心裡也打鼓——老爹剛栽在這事兒上,自己要是搞砸了,全家都得跟著吃瓜落。但他沒抱怨,《夏本紀》說他“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這可不是裝樣子,是真拚:白天頂著太陽跑工地,晚上蹲在泥地裡畫圖紙,大腿上的肉都磨沒了,手上腳上全是老繭。最有名的就是“三過家門而不入”,據說有一次路過家門口,聽見剛出生的兒子哭,他扒著門縫瞅了瞅,咬咬牙還是走了——不是心狠,是真沒時間。

禹治水的招兒,跟他爹完全反著來。他不堵,改成“疏”:順著地勢挖河道,把洪水往大海裡引。這活兒得懂地理,他就帶著人翻山越嶺,“左準繩,右規矩”,左邊拿尺子量距離,右邊用圓規畫曲線,硬是把全國的山川河流摸了個門兒清。哪裡該挖渠,哪裡該築壩,規劃得明明白白。比如黃河流經龍門山,水流湍急老泛濫,他就帶人把山劈開一道口子,讓水順順當當流過去,這就是後來的“龍門”。

就這麼乾了十三年,水總算治住了。老百姓能回家種地了,糧食有了著落,大家對禹那是打心眼兒裡佩服。這事兒不光救了命,更重要的是把各地的部落擰到了一起——挖大河不是一個部落能搞定的,得協調人力、糧食、工具,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跨區域的協作體係。禹的威望,也就這麼一點點攢起來了。

治水成功後,禹成了天下公認的“大腿”。舜一看這小夥子太能乾了,乾脆把大權交給他,讓他“攝行天子之政”——代理天子處理國事。禹也不含糊,接手後乾了三件大事,一步步把權力攥在了手裡。

第一件是“定九州”。他把全國劃成九個區域,就是後來常說的“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光劃分還不算,他還給每個州規定了貢品:青州得繳海鹽和絲綢,揚州要送象牙和竹子,豫州得拿美玉和糧食。這可不是簡單的“收保護費”,是在確立一種秩序——各地承認禹的領導,用貢品表示服從。《夏本紀》裡列了一大串貢品清單,什麼“厥貢漆、絲,厥篚織文”兗州進貢漆和絲,用竹筐裝著彩綢),“厥貢羽、毛、齒、革、金三品”揚州進貢鳥羽、獸毛、象牙、皮革、金銀銅),看得出來,當時的物資交流已經挺頻繁了。

第二件是“會諸侯於塗山”。禹召集天下部落首領到塗山開會,名義上是總結治水經驗,實際上是宣示權威。據說來的諸侯太多,“執玉帛者萬國”——手裡拿著玉器絲綢當見麵禮的,有上萬個部落。這場麵,比現在的國際峰會還熱鬨。但有個叫“防風氏”的部落首領,不知道是擺架子還是路上耽擱了,開會遲到了。禹當場就把他斬了,《國語》裡說“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這一手殺雞儆猴,把其他諸侯嚇得夠嗆——原來這位治水英雄,狠起來也不含糊。

第三件是“鑄九鼎”。禹把九州的山川、物產、鬼神圖案都刻在九個大鼎上,每個鼎代表一個州。這九鼎可不是普通的青銅器,是權力的象征,相當於當時的“傳國玉璽”。誰掌握了九鼎,誰就是天下的主人。後來周朝有句話叫“問鼎中原”,說的就是想搶這九鼎,謀奪天下。

乾完這三件事,禹的地位基本穩了。舜去世後,大家一致擁戴禹當天子。禹即位後,定都陽城今河南登封一帶),夏朝就算正式開張了。不過那時候的“王朝”,跟後來的唐宋元明清不一樣,更像是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升級版,但總算有了“國家”的雛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禹當了天子,日子也沒清閒多少。他跟舜一樣,到處巡視,看看各地治理得怎麼樣。《夏本紀》說他“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在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巡查時去世了。

按說堯舜時代,天子選接班人講究“禪讓”,看誰賢能就傳給誰。禹本來也想按規矩來,他看中了一個叫“益”的大臣。益這小夥子也挺能乾,當年跟著禹一起治過水,立了不少功。禹死前,把權力交給益,讓他代理天子之政。

可問題來了:禹的兒子“啟”,不是個省油的燈。啟從小跟著老爹見慣了大場麵,身邊早就聚攏了一幫支持者。禹治水的時候攢下的威望,無形中也成了啟的資本——老百姓覺得“禹的兒子肯定差不了”。益代理了幾年,發現自己根本鎮不住場子,大家心裡還是向著啟。《夏本紀》裡說“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意思是益跟著禹的時間短,沒攢下足夠的人氣。

最後,啟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權力從益手裡搶了過來。這一下,就打破了“禪讓製”的傳統,改成了“父死子繼”,這便是我們高中課本中學的從“公天下”到“家天下”。這天,有個叫“有扈氏”的部落不服氣,跳出來反對:“哪有這麼乾的?不合規矩!”啟也不含糊,親自帶兵去打,在“甘”這個地方決戰。出發前,啟還發表了一篇戰前演說,就是《尚書》裡的《甘誓》,罵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不遵守天道,不服從政令),最後把有扈氏打服了。

從此以後,夏朝就成了“啟家的公司”,父子相傳,兄終弟及,開創了中國曆史上“家天下”的先河。《夏本紀》裡記載了夏朝的世係:啟之後是太康、中康、相、少康……一直到最後一個王“履癸”,也就是桀。

不過夏朝的日子,也不是一直順順當當。比如啟的兒子太康,是個典型的“敗家子”,天天打獵遊玩,不理國事,結果被一個叫“後羿”不是射太陽的那個,是東夷部落的首領)搶了王位,這就是“太康失國”。後來太康的後代“少康”臥薪嘗膽,又把王位奪了回來,史稱“少康中興”。這些起起落落,《夏本紀》裡寫得挺簡略,就像記流水賬:“太康崩,弟中康立……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但字裡行間能看出,這個“家族企業”想傳下去,也得憑真本事,光靠老爹的名聲可撐不了多久。

夏朝傳了十四代,到了桀這兒,算是徹底玩脫了。桀這哥們兒,跟太康是一路貨色,甚至更過分。《夏本紀》說他“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不愛惜百姓,就知道用武力欺負人,大家早就忍不了了。

據說桀長得人高馬大,力氣能拉動九頭牛,本來是個當運動員的料,可惜生錯了地方。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享樂上:修了個酒池,大得能在裡麵劃船,喝醉了掉進去淹死的人不在少數;又找了個叫“妺喜”的美女,天天陪著她胡鬨,為了讓妺喜開心,把宮殿的絲綢撕成條那時候絲綢比黃金還貴),聽著撕綢子的聲音取樂。

有大臣看不過去,勸他收斂點。有個叫“關龍逢”的大臣,拿著治國的典籍跟他講道理,桀不耐煩了,直接把人殺了。《夏本紀》裡說“桀殺關龍逢”,就這五個字,把桀的暴虐寫得明明白白。這下沒人敢勸了,大家都在心裡盼著:趕緊來個人把這暴君給換了吧!

這時候,東邊的商部落崛起了。商的首領叫“成湯”,是個有腦子有手段的人。他知道夏朝氣數已儘,就開始暗中積蓄力量。成湯特彆會拉攏人心,有一次他看見有人在野外打獵,張開大網說“天下的鳥都進來吧”,成湯趕緊讓人把網撤了三麵,說“想往左飛的往左飛,想往右飛的往右飛,實在不想活的再進網”。這事兒一傳出去,大家都說“成湯太仁義了,連鳥都不忍心趕儘殺絕”《夏本紀》載“湯德至矣,及禽獸”)。

成湯覺得時機差不多了,就帶兵討伐桀。雙方在鳴條打了一仗,夏軍的士兵早就不想替桀賣命了,打著打著就跑了一半。桀一看大勢已去,帶著妺喜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一帶),最後死在那兒。《夏本紀》裡說“桀走鳴條,遂放而死”,“放”就是流放,相當於體麵點的死刑。

就這樣,夏朝從禹治水起家,到桀作死亡國,傳了四百多年,算是畫上了句號。商湯取而代之,建立了商朝。

聊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夏朝到底真的存在嗎?畢竟到現在為止,還沒發現像甲骨文那樣明確記載夏朝的文字,考古發現的二裡頭遺址,雖然年代和夏朝對上了,可也沒出土寫著“夏”字的東西。

但不管怎麼說,《史記·夏本紀》裡的故事,早就刻進了中國人的曆史記憶裡。禹治水的堅韌,啟奪權的果斷,桀亡國的教訓,這些故事裡藏著的,其實是古人對“治國”和“為人”的思考——靠譜的領導得乾實事禹),光靠祖宗的名聲不行太康),作威作福遲早翻車桀)。

太史公寫《夏本紀》的時候,距離夏朝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就像我們現在寫明朝的事兒一樣。他肯定也參考了不少前人的記載,字裡行間難免有傳說的影子,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這些故事裡,讀出曆史的溫度。畢竟,曆史不隻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更是一代代人用經驗和教訓,寫給後人的“說明書”。

參考《史記·夏本紀》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七罪贖命 重生官場:我從基層逆襲成王 我的青春戀愛絕不可能扭曲且胃酸 荒島求生美女投懷送抱 穿成棄子?帶異能下鄉囤貨虐渣爽 天下第一!小說版 醫道:中醫傳人在火影 無限世界:開局俘獲劍之聖女 重生官場之權力巔峰 三世輪回之涅盤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