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論秦末漢初最能打的狠人,項羽說第二,估計沒人敢說第一。這哥們這輩子就乾了三件事:打架、打贏、打贏後順便把自己作死。司馬遷在《項羽本紀》裡開篇就說他“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翻譯過來就是:這人體格超標,能舉杠鈴鼎),智商情商還雙高——至少打架時是這樣。
項羽的爺爺是楚國名將項燕,當年被王翦逼得自殺,算是家仇國恨一肩挑。他小時候跟著叔叔項梁混,項梁教他讀書,他說“這玩意兒能記個名就行,學了不能砍人”;教他學劍,他又說“這隻能打一個,要學就學打一群的”。最後項梁沒辦法,教他兵法,項羽總算感興趣了,卻又“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典型的學霸腦子,學渣耐心,難怪後來會栽跟頭。
真正讓他出道即巔峰的,是秦始皇南巡。當時項羽擠在人群裡看熱鬨,脫口而出:“這皇帝寶座,我也能坐!”《項羽本紀》載:“彼可取而代也。”)嚇得項梁趕緊捂住他的嘴,心裡卻樂開了花:這侄子,有我老項家的狠勁!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梁叔侄趁機在會稽郡起兵。郡守想拉攏項梁一起反,結果項梁使了個眼色,項羽上去就把郡守的頭砍了,提著人頭走出衙門,“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這波操作,相當於創業第一天就拿了行業龍頭的人頭當投名狀,江湖人一看:這小子,惹不起!
項梁本來勢頭正猛,可惜驕傲輕敵,被秦將章邯弄死了。章邯轉頭就把趙王歇圍在巨鹿,各路反秦諸侯來了十幾路,卻全在城外當觀眾,沒人敢上——章邯手下的驪山刑徒軍,那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存在。
這時候,項羽站了出來。他剛殺了宋義楚懷王派來的監軍,手握兵權卻按兵不動),奪了楚軍指揮權,帶著五萬人馬就敢跟章邯的四十萬大軍叫板。渡河前,項羽下了道狠命令:把船鑿沉,把鍋砸了,帳篷燒了,每人隻帶三天乾糧——“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就是“破釜沉舟”的由來,翻譯成現代話:今天要麼把秦軍砍翻,要麼咱就集體餓死,沒有第三條路!
結果呢?楚軍跟打了雞血似的,“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九戰九勝,殺得秦軍哭爹喊娘。章邯手下的王離王翦的孫子)被活捉,涉間自焚,剩下的秦軍全嚇破了膽。最諷刺的是,項羽打得起勁時,城外的諸侯聯軍居然“從壁上觀”,等項羽打贏了,這些人進轅門時“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這一仗,項羽直接封神,成了各路諸侯公認的“帶頭大哥”。
滅了秦軍主力,項羽帶著四十萬大軍進了鹹陽。這時候他犯了第一個大錯:坑殺降卒。章邯帶著二十萬秦兵投降,項羽居然半夜下令把這些人全活埋了,“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這一下,秦地老百姓徹底恨上了他,也為後來劉邦立足關中埋下伏筆。
進了鹹陽,項羽又乾了件蠢事:殺秦王子嬰,燒阿房宮,“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有人勸他:“關中這地方地勢好,易守難攻,不如在這定都。”項羽居然說:“富貴了不回老家顯擺,跟穿著好衣服在黑夜裡走,有啥意思?”“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氣得勸他的人背後罵他“沐猴而冠”,結果被項羽煮了。
這時候,劉邦已經在關中待了兩個月,還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深得民心。項羽一看劉邦想搶自己的“勝利果實”,火了,擺了場鴻門宴要收拾他。按說這局是項羽主場,範增都把刀斧手安排好了,結果項羽自己先慫了。劉邦一進門就裝孫子:“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複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幾句話把項羽哄得飄飄然,居然說:“這都是你手下曹無傷說的,不然我哪會懷疑你?”
席間範增好幾次給項羽使眼色,舉玉佩示意動手,項羽假裝沒看見。範增沒辦法,叫項莊進來舞劍,想趁機殺劉邦“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結果項伯項羽的叔叔,被劉邦收買了)也拔劍跟項莊對舞,處處護著劉邦。最後樊噲闖進來,瞪著項羽罵他“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項羽居然覺得樊噲是條漢子,還賞他酒肉。劉邦趁機溜之大吉,鴻門宴就這麼成了史上最尷尬的“殺人宴”——該殺的沒殺,不該說的全說了比如賣了曹無傷)。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把劉邦封到漢中當漢王——這地方在當時就是偏遠山區,項羽覺得劉邦翻不了天。可他沒想到,劉邦手下有個韓信,這哥們被劉邦拜為大將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口氣就把關中搶了回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從此,楚漢爭霸正式開打。論打仗,項羽能把劉邦按在地上摩擦:彭城之戰,項羽帶著三萬人馬,把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打得大敗,劉邦連老婆孩子都丟了,“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劉邦跑得那叫一個狼狽,好幾次把兒子女兒推下車,幸虧夏侯嬰拚命救回來。
可項羽的問題在於:隻會打仗,不會搞政治。他手下就一個靠譜的範增,還被他猜忌,最後氣走了“項羽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範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項羽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反觀劉邦,雖然打仗不行,但會用人:韓信管軍事,蕭何管後勤,張良管計謀,自己隻需要喊“兄弟們上”就行。
更要命的是,項羽沒有長遠眼光。他老是想著打回老家,跟劉邦僵持在滎陽時,居然把劉邦的老爹綁到陣前,威脅說“你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劉邦嬉皮笑臉地說:“咱當年結過拜,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煮了你爹,記得分我一碗湯。”“吾與項羽俱北麵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羽氣得差點吐血,卻沒真敢動手——他骨子裡還是有點貴族範兒,拉不下臉乾太齷齪的事,可這在爭霸賽裡,就是致命弱點。
打了四年,項羽越來越慘:地盤丟了一大半,手下將士跑了一半,糧食也快沒了。最後被韓信的十麵埋伏困在垓下,夜裡聽見四麵都是楚地的歌聲“夜聞漢軍四麵皆楚歌”),項羽懵了:“難道劉邦已經把楚國全占了?怎麼這麼多楚人?”“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這就是“四麵楚歌”的由來,心理戰玩得死死的。項羽心裡一慌,連夜帶著八百騎兵突圍,天亮時劉邦發現了,派灌嬰帶五千人追殺。等跑到東城,項羽身邊就剩二十八個人了,追兵卻有幾千。這時候,項羽反而不慌了,對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八年了,打了七十多仗,從沒輸過,才當上霸王。今天這情況,是老天爺要亡我,不是我打仗不行!‘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我給你們殺個痛快,斬將奪旗,讓你們知道是天要亡我,不是我無能!”
說罷,他把二十八人分成四隊,對著漢軍衝了過去,“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接著又殺了一個都尉,砍了幾十個人頭,回來問部下:“怎麼樣?”部下全跪下了:“正如大王所說!”這波操作,堪稱英雄末路的“死亡表演”,明明是窮途末路,卻非要證明“我不是打不過,是運氣不好”。
跑到烏江邊上,烏江亭長劃著船來接他,說“江東雖然小,但也有幾十萬百姓,足夠您東山再起了”。項羽卻笑了:“我當年帶著八千江東子弟出來,現在就我一個人回去,我還有臉見江東父老嗎?”“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他把烏騅馬送給亭長,自己提著短刀衝上去砍人,殺了幾百個漢軍,身上也受了十幾處傷。最後看見漢軍裡有個老朋友呂馬童,說:“聽說劉邦懸賞千金買我的頭,我就送你個人情吧。”“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說完就抹脖子自殺了。
項羽死後,屍體被漢軍搶成了碎片——王翳搶了頭,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各搶了一塊,後來這五個人都被封侯。一代霸王,最後落得個“五馬分屍”字麵意義上的)的下場,也是夠慘的。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最後說:“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意思是:項羽沒背景沒資源,三年就滅了秦朝,自己當老大,這事兒從古到今都沒見過。
但他又批評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說白了就是:這哥們太驕傲,覺得自己最牛,不學曆史經驗,以為靠拳頭就能打天下,到死都不明白自己錯在哪,還怪老天爺,真是蠢得沒邊了。
其實項羽的故事,就像一場精彩的“單機遊戲”:操作猛如虎,劇情爽到爆,可最後因為忽略了“隊友”“補給”“地圖攻略”這些關鍵設定,硬生生把通關局玩成了gaeover。他是天生的戰神,卻是不及格的政治家;適合當衝鋒陷陣的將軍,卻非要坐在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的王座上。
所以說,人生啊,選對賽道比跑得快重要。項羽用他的一生證明了:能舉鼎,能砍人,能打勝仗,都不如懂人心,會合作,知進退。這道理,兩千多年前的楚霸王沒明白,現在的我們,可彆再犯同樣的錯。
參考《項羽本紀》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