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7年,長安城未央宮的空氣凝重得像塊浸了水的棉絮。漢武帝劉徹躺在床上,枯瘦的手指攥著一個八歲孩子的手,眼神裡最後一點光忽明忽暗。這位打了一輩子仗、搞了一輩子改革的鐵血帝王,此刻終於承認自己快扛不住了——他得給這個被自己折騰得半殘的帝國,找個靠譜的繼承人。
被他攥著手的孩子叫劉弗陵,是漢武帝最小的兒子。誰也沒想到,這個連字都認不全的娃娃,會成為大漢王朝的救火隊員。更沒人想到,他短短十三年的帝王生涯,會比那些在位幾十年的老油條還讓人驚豔。
漢武帝選繼承人的過程,比後宮爭寵還狗血。原本的太子劉據因為巫蠱之禍被逼自殺,二兒子早死,三兒子劉旦蹦躂得太歡主動上書要進京保衛皇宮,明擺著搶皇位),被漢武帝一腳踹回老家;四兒子劉胥是個肌肉猛男,天天跟熊打架,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最後篩來篩去,隻剩下鉤弋夫人所生的小兒子劉弗陵。
《漢書·昭帝紀》裡說這孩子年五歲,壯大多知,意思是五歲就長得壯實,還特彆聰明。漢武帝越看越喜歡,覺得這小子跟自己小時候特像,於是偷偷畫了幅周公輔成王的畫,暗示大臣們以後要好好輔佐劉弗陵。
但老狐狸做事向來留一手。他怕自己死後,年輕的鉤弋夫人變成第二個呂後,居然找了個由頭把鉤弋夫人賜死了。這操作把大臣們嚇得肝顫——為了讓小皇帝順利上位,親媽都能犧牲,還有啥乾不出來?
公元前87年二月,漢武帝咽下最後一口氣。臨終前,他指定了四位輔政大臣:大司馬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禦史大夫桑弘羊。這四個人,一個是漢武帝的親信侍衛隊長,一個是匈奴降將忠誠度經過考驗),一個是老牌勳貴,一個是理財高手,看似搭配合理,實則各懷心思。
八歲的劉弗陵就這樣被推上了皇位,是為漢昭帝。登基那天,他穿著不合身的龍袍,看著底下黑壓壓的人群,估計心裡還在想:早知道當皇帝這麼麻煩,還不如在宮裡玩泥巴呢。
漢昭帝即位頭幾年,朝堂上熱鬨得像菜市場。四個輔政大臣表麵哥倆好,背地裡互相使絆子。金日磾比較識趣,知道自己是匈奴人,根基不穩,所以一直低調做人,沒過兩年就病死了。剩下的三個,開始了明刀暗槍的較量。
霍光,霍去病的弟弟,漢武帝的骨灰級粉絲。這人最大的特點是謹慎,《漢書》說他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漢武帝臨終前把小皇帝托付給他,等於給了他尚方寶劍。但他知道,想穩住局麵,光靠先帝遺命不行,還得有真本事。
上官桀,跟霍光本來是親家霍光的女兒嫁給了上官桀的兒子),剛開始倆人合作挺愉快。但上官桀野心大,想讓自己六歲的孫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孫女)當皇後,霍光直接懟回去:孩子太小,不合適。就這事兒,倆人情分徹底掰了。
桑弘羊,漢武帝時期的財務部長,鹽鐵專營、均輸平準這些政策都是他搞出來的。這人本事大,但脾氣也大,覺得自己功勞第一,看霍光不順眼——憑啥你霍光一個侍衛隊長能當老大?
三個大佬鬥得不可開交,八歲的漢昭帝成了擺設?表麵看是這樣,實際上這孩子心裡跟明鏡似的。有一次,上官桀聯合漢武帝的女兒鄂邑長公主,想搞掉霍光,居然偽造了燕王劉旦就是那個想搶皇位的老三)的上書,說霍光謀反。
奏疏遞上去的時候,霍光正在休假,上官桀以為能趁機發難。沒想到漢昭帝看完奏疏,壓根不搭理。第二天霍光回來,嚇得免冠謝罪,漢昭帝卻說:大將軍彆慌,這奏疏是假的。你檢閱部隊才幾天,燕王遠在北方,怎麼可能這麼快知道?再說了,你要是想謀反,還用得著這麼麻煩嗎?
這番話一出來,滿朝文武都驚了。這時候的漢昭帝才十四歲啊!《昭帝紀》裡沒細說他怎麼分析的,但光這判斷力,就比他那幾個叔叔強多了。上官桀他們還不死心,想趁著漢昭帝生病發動政變,結果被漢昭帝和霍光提前察覺,一鍋端了。鄂邑長公主和燕王劉旦自殺,上官桀、桑弘羊被滅族。
經此一役,霍光徹底掌握了朝政,而漢昭帝也用實際行動證明:我雖然年紀小,但不是好糊弄的。君臣倆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平衡——霍光主外,處理具體政務;漢昭帝主內,把握大方向,偶爾出來定個調。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打匈奴、通西域、修運河、建宮殿,把文景之治攢下的家底花了個精光,老百姓過得苦不堪言。漢昭帝即位時,全國到處是流民,國庫比臉還乾淨。用《漢書》的話說,就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麵對這爛攤子,漢昭帝和霍光的選擇很明確:不折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休養生息。但這不折騰,其實比瞎折騰難多了。
一、鹽鐵會議:一場影響中國經濟兩千年的辯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公元前81年,漢昭帝召集了一場特彆的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兩撥人:一撥是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另一撥是來自各地的賢良文學民間知識分子)。會議主題是: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政策,到底要不要改?
賢良文學們火力全開,把桑弘羊罵得狗血淋頭:鹽鐵專營搞得老百姓沒活路了!均輸平準就是官府搶錢!桑弘羊也不含糊,反駁說:沒有這些政策,軍費從哪來?邊疆怎麼守?你們這些書生懂個屁!
雙方吵了整整一個月,最後漢昭帝拍板:廢除酒的專賣,放鬆鐵和鹽的管製。這招特彆聰明——既沒完全否定漢武帝的政策給足了老祖宗麵子),又緩解了民間的壓力給老百姓留了條活路)。
《昭帝紀》裡記載,會後百姓安之。其實哪是百姓安了,是國家的經濟終於喘過氣了。這就像一個人長跑之後,總得慢下來歇歇,不然會猝死的。
漢武帝時期,賦稅重得能壓死人。漢昭帝一上台,就開始減稅。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減漕三百萬石減少糧食征收);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令民得以律占租,流民還歸者,假公田,貸種、食允許流民租種官田,還借給種子和糧食)。
最關鍵的是,他多次免除徭役,讓老百姓能安安穩穩種地。《昭帝紀》裡動不動就毋令民出今年田租除今年馬口錢減免養馬的稅)。這些政策看著不起眼,卻是實實在在的惠民措施。就像給乾旱的土地澆了點水,雖然不能立刻長出莊稼,但至少能讓根須活下來。
漢武帝一輩子跟匈奴死磕,雖然打出了大漢的威風,但也耗光了國力。漢昭帝時期,匈奴還想來挑事,霍光派兵揍了他們幾次,但見好就收,沒像漢武帝那樣窮追猛打。
後來匈奴內部亂了,有人來投降,漢昭帝也大方接納,給吃給喝給地盤。他還在西域加強了屯田,讓邊疆駐軍自己種地,減少了內地的負擔。這種以和為主,以打為輔的策略,比一味強硬要高明得多。
《昭帝紀》裡說北邊安寧,四夷賓服,雖然有點誇張,但確實沒再發生大規模戰爭。老百姓不用再被拉去當兵送死,這比啥都強。
漢昭帝的成長速度,比春天的竹筍還快。剛即位時,他還需要霍光手把手教,但到了十四五歲,已經能獨立處理政務了。
有一次,某地上報說發現了祥瑞的一種),大臣們都勸漢昭帝大赦天下、慶祝一下。漢昭帝卻說:祥瑞這東西,看看就行,彆太當回事。老百姓過得好不好,才是真的。於是下令減免當年的賦稅。這格局,比那些沉迷祥瑞的皇帝強多了。
他還特彆重視吏治,經常派使者去地方考察,發現貪官就嚴懲。《昭帝紀》記載,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武都氐人反,遣執金吾馬適建、龍頟侯韓增、大鴻臚田廣明將三輔、太常徒,皆免刑擊之。這裡說的是鎮壓叛亂,但後麵加了句皆免刑擊之——讓罪犯去打仗,打贏了就免罪,既解決了兵源問題,又清理了監獄,一舉兩得。
更難得的是,漢昭帝不貪權,也不猜忌霍光。霍光權傾朝野,難免有人說他壞話,但漢昭帝從來不信。有一次,一個侍衛不小心把劍帶到了殿前,按照律法要處死。霍光說:他不是故意的,算了吧。漢昭帝立刻同意。這種君臣互信,在曆史上真是少見。
可惜的是,漢昭帝太短命了。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他突然病逝,年僅二十一歲。《昭帝紀》說他天年蚤終,意思是英年早逝。至於死因,史書沒細說,有人猜測是病死,也有人懷疑是陰謀,但都沒有證據。
漢昭帝在位隻有十三年,比他爹漢武帝少多了。但他做的事,卻影響了整個西漢的走向。
漢武帝就像個瘋狂的賭徒,把家底都押了上去,贏了麵子,卻輸了裡子。漢昭帝則像個穩重的管家,一點一點把家重新打理好。他沒打過大勝仗,沒搞過驚天動地的改革,但他讓老百姓過上了安穩日子,讓動蕩的帝國重新穩定下來。
《漢書》作者班固評價他:承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至始元、元鳳之間,匈奴和親,百姓充實。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議鹽鐵而罷榷酤,尊號曰,不亦宜乎!
這個諡號,意思是聖聞周達——聰明通達。這個評價,漢昭帝當之無愧。他可能不是最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絕對是最適合那個時代的皇帝。
如果漢昭帝能多活幾十年,西漢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但曆史沒有如果。他像一顆流星,短暫卻明亮,照亮了漢武帝晚年的黑暗,也為後來的宣帝中興打下了基礎。
有時候想想,當皇帝真不一定非要開疆拓土、建功立業。能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漢昭帝做到了,所以他值得被記住。
參考《漢書·昭帝紀》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