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漢元帝劉奭:儒學的忠實“粉絲”,親手將西漢拖入深淵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15章 漢元帝劉奭:儒學的忠實“粉絲”,親手將西漢拖入深淵

第15章 漢元帝劉奭:儒學的忠實“粉絲”,親手將西漢拖入深淵(1 / 1)

在西漢曆史的漫漫長河中,漢元帝劉奭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的出現就像是一道突兀的分水嶺,硬生生地將西漢從“昭宣中興”的高光時刻,拽向了衰落的深淵。有人說他是一個文藝青年,多才多藝,精通儒術;也有人說他是一個昏庸之主,優柔寡斷,把大好江山拱手讓給了宦官和外戚。那麼,漢元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又為何會成為西漢走向衰落的關鍵人物呢?今天,咱們就來好好嘮嘮這位充滿爭議的皇帝。

劉奭的出身可不簡單,他是漢宣帝劉詢與嫡妻許平君的兒子,妥妥的皇家正統血脈。在他幾個月大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登上了皇位,這運氣,簡直爆棚。然而,命運似乎總喜歡跟他開玩笑,在他兩歲那年,母親許皇後被霍光的妻子霍顯下毒害死,這也成了他童年時期最慘痛的記憶。

小時候的劉奭,展現出了極高的文藝天賦,《漢書·元帝紀》記載:“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度,窮極幼眇。”意思是說,他不僅擅長書法,對音樂也有著極高的造詣,自己作曲、配樂,還能根據音樂的節奏來唱歌,這水平,放到現在,那也是專業級彆的音樂家啊。

除了文藝天賦,劉奭對儒家經典也十分癡迷,整天捧著《詩經》《論語》等書籍研讀,沉浸在儒家的“仁政”思想中無法自拔。這可把他的父親漢宣帝急壞了,漢宣帝可是個務實派,深知治理國家不能光靠理想主義,還得有強硬的手段。他常常感歎:“亂我家者,太子也!”甚至一度有廢除劉奭太子之位的想法。

好在漢宣帝念及與許平君的夫妻情分,最終還是沒有忍心廢掉劉奭。公元前49年,漢宣帝駕崩,劉奭順利即位,是為漢元帝,開啟了他充滿爭議的帝王生涯。

漢元帝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將自己心中的儒家理想付諸實踐。他堅信,隻要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來治理國家,就能實現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於是,他開始大規模地提拔儒生入朝為官,像蕭望之、劉向等儒學大家,都被委以重任,進入了朝廷的決策核心。

不僅如此,漢元帝還將博士弟子的名額從宣帝時期的二百人一下子增至千人,大力發展太學,讓太學成為了培養官僚的主陣地。在他的推動下,整個朝廷彌漫著一股濃厚的儒家氣息,官員們議事必引經據典,選拔人才也側重經學素養,就連司法審判,都要參照儒家倫理來進行。

這聽起來是不是挺美好的?但現實卻給了漢元帝一記響亮的耳光。那些被提拔上來的儒生,雖然滿口仁義道德,但在實際政務處理上,卻常常顯得迂腐不堪,拘泥於經義,不懂得變通。比如,有一次地方上發生了盜匪案件,地方官居然用《春秋》大義來處理,結果不僅沒能解決問題,反而讓盜匪更加猖獗。還有在水利工程建設上,因為要遵循“天人感應”學說,害怕觸怒上天,導致工期延誤,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漢元帝為了推行“仁政”,廢除了宣帝時期那些嚴苛的監察製度,削減了酷吏的權限,還逐步放寬了鹽鐵專賣等經濟政策。他以為這樣就能贏得民心,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可沒想到,這一係列操作,就像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引發了一係列嚴重的後果。

地方豪強們見有機可乘,紛紛開始大肆兼並土地,導致大量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淪為流民。而那些官吏們,也打著“仁政”的旗號,懈怠職責,貪汙腐敗現象日益嚴重。曾經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在漢元帝的“理想主義”改革下,逐漸被削弱,整個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如果說治國理念的偏差隻是讓漢元帝在治理國家的道路上走了彎路,那麼他在權力鬥爭中的優柔寡斷,則徹底將西漢王朝推向了萬劫不複的深淵。

漢元帝自青年時期就疾病纏身,這使得他難以承擔繁重的政務,不得不尋找代理人來幫他處理朝政。在朝臣與宦官之間,他最終選擇了宦官石顯。漢元帝覺得宦官沒有家室,不會在外勾結朋黨,比較可靠,於是便將尚書台的決策權交給了石顯。

這一決定,無疑是引狼入室。石顯本就是個野心勃勃的人,得到權力後,他開始利用元帝的信任,大肆排除異己,構陷朝中正直的大臣。蕭望之就是他的第一個目標,蕭望之是當時的儒學領袖,為人正直,敢於直言進諫,對石顯的專權行為十分不滿。石顯便聯合外戚史高,設計陷害蕭望之,最終導致蕭望之被迫自殺。

蕭望之的死,震驚了整個朝廷,也讓石顯的權勢達到了頂峰。此後,他更是肆無忌憚地安插親信,把持朝政,甚至連丞相匡衡、禦史大夫張譚都要對他俯首稱臣,史載石顯“貴幸傾朝,百僚皆敬事顯”,曾經高度集中的皇權,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被石顯侵蝕架空。

而就在宦官勢力如日中天的時候,外戚王氏也開始崛起。漢元帝的皇後王政君,出身於名門望族,她的家族借著“椒房之親”的身份,在朝廷中迅速擴張勢力。其兄王鳳擔任衛尉,掌握宮廷宿衛;堂弟王商官至禦史大夫,參與中樞決策。王氏家族雖然在當時還沒有直接覬覦皇位,但他們已經在朝堂上編織起了一張龐大的關係網,與宦官勢力相互勾結、相互傾軋,共同將西漢的官僚體係推向了腐敗的深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漢元帝雖然也察覺到了權力結構的異化,但他卻始終猶豫不決,既不忍心對石顯下手,也無法有效遏製外戚勢力的膨脹。他的優柔寡斷,使得朝廷內部的鬥爭愈發激烈,政治環境愈發黑暗,整個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漢元帝在位的16年間,可謂是天災不斷。據《漢書·元帝紀》記載,這期間發生了較大的水旱災害9次,地震4次,蝗災3次。這些自然災害,對以農業為主的西漢社會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麵對災荒,漢元帝也采取了一些救濟措施,比如將皇家苑囿的土地分給貧民耕種,免除受災地區的租稅,由官府向災民提供無息貸款,甚至命令宮廷減少用度以節省開支。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危機,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更糟糕的是,漢元帝在儒生“與民爭利”的諫言下,於初元五年前44年)廢除了常平倉製度。常平倉製度是由桑弘羊創立、宣帝完善的一項糧食儲備製度,其作用是在穀賤時增價收購糧食儲存,在穀貴時減價出售糧食,以此來平抑糧價,遏製投機行為。常平倉製度的廢除,使得糧食市場失去了有效的調控,災年時糧價暴漲,豪強們趁機囤積居奇,兼並土地,大量農民被迫流離失所,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到了漢元帝後期,“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的記載,深刻揭示了理想主義政策背後的民生代價。曾經繁榮昌盛的西漢王朝,在天災與人禍的雙重打擊下,已經是千瘡百孔,搖搖欲墜。

在漢元帝統治時期,西漢在外交和軍事方麵,也取得了一些看似輝煌的成就。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都護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矯詔出兵,千裡奔襲,斬殺了北匈奴郅支單於,留下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千古名句。這場戰役,徹底摧毀了北匈奴的威脅,使西域地區更加穩固地納入了漢朝的版圖。

竟寧元年前33年),宮女王昭君遠嫁南匈奴呼韓邪單於,以和平的方式鞏固了漢匈之間的關係,開創了漢匈和親的新模式。這一事件,被後世傳為佳話,也成為了漢元帝時期外交上的一大亮點。

然而,這些輝煌成就的背後,卻隱藏著深深的隱憂。甘延壽和陳湯的“矯詔”之舉,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也反映出了漢元帝中樞決策的遲緩與無能。如果不是他們當機立斷,擅自出兵,這場戰役的結果還猶未可知。而王昭君的和親,雖然暫時安定了邊疆,但也從側麵暴露了漢朝軍事威懾力的下降,不得不依靠和親來維持和平。

這些成果,就像是在一座即將傾塌的大廈上塗抹的一層華麗的油漆,看似光鮮亮麗,實則無法掩蓋大廈內部已經腐朽不堪的事實。

公元前33年,年僅42歲的漢元帝病逝,結束了他充滿爭議的一生。對於他的評價,曆史上也是眾說紛紜。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毫不留情地指出:“元帝多材藝,善史書,然優柔寡斷,權移宦官,漢業由是衰焉。”他認為漢元帝的優柔寡斷和對宦官的寵信,是導致西漢衰落的主要原因。現代學者也大多認同這一觀點,認為漢元帝打破了西漢長期以來“霸王道雜之”的治國傳統,過於依賴儒家的“仁政”思想,缺乏實際的政治手腕和戰略眼光,為外戚、宦官專權打開了方便之門。

但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漢元帝在麵對天災時積極采取救濟措施,體現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大力推動儒學的製度化,對後世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他在外交和軍事上的成就,也為邊疆的穩定奠定了基礎。西漢的衰落是多種因素長期積累的結果,不能完全歸咎於漢元帝一人。

客觀地說,漢元帝更像是一個被時代和理想主義所裹挾的悲劇人物。他有著美好的理想和抱負,想要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來治理國家,實現天下大治,但他卻忽視了現實政治的複雜性和殘酷性。他的優柔寡斷、他的理想主義,最終將西漢王朝推向了衰落的深淵。

漢元帝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生動的曆史教材,它告訴我們,治國理政不能僅憑一腔熱血和理想,還需要有清醒的頭腦、果斷的決策和務實的行動。否則,再美好的理想,也隻能是鏡花水月,最終化為泡影。

參考《漢書·元帝紀》《資治通鑒》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京華異饌錄 救命,大佬他會哄會誘還會撩 濁世清蓮 深空紀元:從末世到星穹 進擊的城市 冰封之燼 從龍族開始重新做人 我,曆史唯一仙! 血色東莞:姐姐的致命溫柔 幽陵萬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