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兒持國柄,鎮南舉義旗方振。
魏祚將移司馬炎,先有師昭逞凶忿。
在三國那段風雲變幻的曆史長河中,各方勢力角逐,英雄豪傑輩出。而司馬師,這位西晉王朝的重要奠基人,雖未真正登上皇位,卻在曹魏的政治舞台上,以其獨特的手段和卓越的才能,掀起了驚濤駭浪,深刻地影響了曆史的走向。
司馬師,字子元,出生在河內溫縣的司馬家族,那可是名門望族,他爹司馬懿更是曹魏政權的核心人物。小時候的司馬師,就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氣質,沉穩又有謀略,跟一般的官二代完全不一樣。當時,他和夏侯玄、何晏這些名士混在一起,在文化圈裡也是小有名氣,何晏甚至說:“隻有懂得把握時機的人,才能成就大業,司馬師就是這樣的人啊!”這就好比你上學的時候,有個同學不光成績好,還特彆有想法,老師和同學都覺得他以後肯定有大出息,司馬師就是這樣的存在。
但那時候,曹魏政權內部鬥爭激烈,夏侯玄他們因為被人舉報崇尚浮華虛名,被魏明帝曹叡罷官,司馬師也受到牽連,早年沒能進入官場。不過,他並沒有閒著,而是暗中觀察局勢,結交各路人才,還娶了曹魏征南將軍夏侯尚的女兒夏侯徽為妻。這夏侯徽也不簡單,她媽是大將軍曹真的妹妹德陽鄉主,妥妥的曹魏宗室。然而,隨著司馬家野心漸顯,夏侯徽察覺到了異樣,畢竟她是曹家外甥女,司馬師對她也產生了忌憚,在青龍二年234年),司馬師狠心毒殺了夏侯徽,這事兒也能看出司馬師為達目的,手段相當狠辣。
景初年間,司馬師終於迎來了進入官場的機會,擔任散騎常侍,後來又一路高升,做到了中護軍。這個職位可不得了,掌管著禁軍,相當於皇帝身邊的衛戍司令。在任期間,司馬師展現出了他出色的管理才能,他製定了一套選用人才的法規,按照功績推舉人才,杜絕了官員徇私舞弊的現象,就好比現在公司裡推行了一套公平公正的績效考核製度,讓有能力的人得到了晉升機會,大家工作起來都更有乾勁了。正始八年公元247年),他母親張春華去世,司馬師守喪儘孝,獲得了孝子之名,這也為他在官場贏得了不少好名聲。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這是改變曹魏政權走向的重要時刻。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大將軍曹爽帶著兄弟和一眾親信全都跟著去了,京城洛陽一下子變得空虛起來。司馬懿瞅準了這個機會,決定發動政變,史稱“高平陵之變”。
在這場政變中,司馬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確保政變成功,司馬懿隻和司馬師在密室中商議,連司馬昭都被蒙在鼓裡。司馬師更是早早地暗中蓄養了三千死士,這些人散落在民間,關鍵時刻能迅速集結。你可以想象一下,這三千人就像隱藏在黑暗中的利刃,隨時準備給敵人致命一擊。到了政變那天,司馬昭才知道這件事,嚇得坐立不安,而司馬師卻非常鎮定,就像沒事兒人一樣,該吃吃該睡睡。第二天一早,司馬師領兵駐紮在司馬門,把京城內外控製得穩穩當當,軍隊紀律嚴明,司馬懿看到兒子如此出色的表現,心裡肯定在想:“這小子,真沒白養!”
政變成功後,曹爽兄弟被軟禁,司馬懿獨攬朝政大權,司馬師也因功升任長平鄉侯,食邑千戶,不久又升任衛將軍,正式踏入了曹魏政權的核心圈子,成為了司馬家族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支柱。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馬懿病逝,司馬師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被任命為撫軍大將軍,參與輔政,第二年又升任大將軍,兼任侍中,錄尚書事,統率朝廷內外軍事,從此,司馬師正式成為了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
剛掌權的司馬師麵臨著諸多挑戰,首先是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問題。他不像父親司馬懿是受魏明帝遺詔托孤,他的權力是家族內部傳遞而來,在古代皇權至上的製度下,這種臣子家族內部的權力交接很容易被視為專權、篡逆的信號。而且,司馬懿誅殺曹爽一派及眾多曹氏皇族宗親,已經讓朝中不少人不滿,現在司馬師上位,反對的聲音更是此起彼伏。
但司馬師可不會被這些困難嚇倒,他有著自己的一套治國方略。他下令百官舉薦人才,明確朝中尊卑秩序,體恤窮苦百姓,還清理了那些頹廢無用的官員,就像給朝廷這個大機器來了一次全麵檢修,把生鏽的零件都給換了。在軍事方麵,他任用諸葛誕、毋丘儉、王昶、陳泰、胡遵等軍事將領統率四方軍隊,在地方治理上,啟用鄧艾、州泰、王基等人治理州郡,同時讓鐘會、夏侯玄、孟康等人參與朝議之事。這一係列操作下來,朝野上下煥然一新,四方也逐漸安定下來,不得不說,司馬師在管理國家這方麵,確實有兩把刷子。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吳國皇帝孫權病逝,魏國覺得這是個伐吳的好機會。鎮東將軍諸葛誕建議集中兵力進攻江陵和武昌,扼製吳國的上流。但司馬師有自己的想法,他沒有采納這個建議,而是兵分三路伐吳,讓征南大將軍王昶進攻南郡,鎮南將軍毋丘儉進兵武昌,諸葛誕與征東將軍胡遵率軍七萬進攻東興,司馬昭以安東將軍的職位擔任監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結果,吳國太傅諸葛恪率軍四萬人晝夜兼程救援東興,把諸葛誕、胡遵的軍隊打得大敗,王昶、毋丘儉聽說東興兵敗,也各自燒毀營寨撤退了。這場戰役,史稱“東關之役”,是司馬師執政以來的一次重大失利。朝臣們議論紛紛,都覺得應該貶黜相關將領。但司馬師卻很大度地表示,這是自己沒有聽從諸葛誕的建議才導致兵敗,與諸位將領無關,還為了穩定人心,隻削減了司馬昭的爵位。從這裡可以看出,司馬師作為領導,敢於承擔責任,而且懂得平衡各方關係,很有大局觀。
不過,司馬師可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一蹶不振。嘉平五年253年),吳國太傅諸葛恪率大軍二十萬進攻淮南,圍困合肥新城。曹魏朝廷上下都慌了神,擔心吳軍分兵進攻淮泗地區,主張派兵多處防守。但司馬師卻冷靜分析,認為諸葛恪剛剛執掌吳國朝政不久,為了穩定自己的權力,一定會急於取得勝利,所以他隻會集結兵力攻打合肥新城,不會分兵。於是,他讓毋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率領重兵,在合肥新城抵抗諸葛恪的進攻。
諸葛恪久攻不下,毋丘儉、文欽請求出戰,司馬師又認為諸葛恪的軍隊輕裝遠征,身處絕境,戰鬥力很強,不宜出城交戰,合肥新城小而堅固,應該據城堅守,以消耗敵軍。他命令諸將深溝高壘,閉城不戰。兩軍相持數月,諸葛恪的軍隊疲憊不堪,士兵死傷大半。這時,司馬師才命令文欽率領精銳部隊阻斷諸葛恪的退路,讓毋丘儉率領大軍緊隨其後發動進攻。最終,諸葛恪兵敗撤退,文欽半路阻擊,大破敵軍,斬首萬餘級。這場戰役,充分展現了司馬師卓越的軍事謀略和戰略眼光,就像下棋一樣,每一步都算得很準。
正元元年254年),司馬師的權力之路迎來了一次重大挑戰。魏帝曹芳不滿司馬師專權,暗中與中書令李豐、光祿大夫張緝、黃門監蘇鑠等人密謀發動政變,打算廢黜司馬師,改立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這要是換了一般人,聽到這個消息不得嚇得屁滾尿流,但司馬師可不是吃素的,他提前得知了這個消息,來了個先下手為強。
他派遣舍人王羨駕車去迎接李豐,李豐迫於無奈隻能去見他。司馬師一見到李豐就開始斥責他,李豐知道事情敗露,也破罐子破摔,口出惡言,司馬師哪能忍這個,一怒之下命令士兵將李豐亂刀殺死,隨後又下令逮捕夏侯玄、張緝等人,全都夷滅三族,手段相當狠辣。這還沒完,同年三月,司馬師逼迫曹芳廢黜皇後張氏,改立皇後王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宮廷中的勢力。
但司馬師覺得這樣還不夠保險,同年九月,他和郭太後合作,直接廢黜了曹芳為齊王,另立東海定王曹霖的兒子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改年號為正元。這一係列操作下來,司馬師成功消除了內部的反對勢力,鞏固了司馬氏對曹魏朝政大權的控製,但同時也引起了更多人的不滿和反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毋丘儉和文欽的叛亂。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鎮南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在淮南舉兵反叛,他們假傳太後懿旨討伐司馬師,還把司馬師的罪狀寫成檄文,傳示各州郡,一時間,淮南地區局勢大亂。這毋丘儉和文欽可不是小角色,他們脅迫駐守淮南的各營將士在城西設土壇歃血為盟,還各自派遣兒子前往吳國作為人質,換取吳國派兵救應,準備和司馬師來一場大決戰。
司馬師得知叛亂消息後,召集群臣商議征討之事。朝議中,大部分人認為應該派遣諸位將領率軍前往征討,但尚書胡嘏、中書侍郎鐘會等人勸諫司馬師親率大軍出征。司馬師心裡也清楚,自己廢帝的行為已經讓朝野內外不滿和驚懼,如果不親自出征,一旦戰事失利,自己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於是他決定抱病東征。
當時,司馬師的眼睛患有瘤疾,剛剛讓醫生割掉瘤疾,身體還很虛弱。但他為了穩定軍心,強撐著出征。在戰鬥中,文欽的兒子文鴛勇猛異常,率軍前來偷襲軍營,司馬師被嚇得不輕,眼睛突出眼眶。但他就像沒事人一樣,蒙住被子強忍住疼痛,當時疼得把被子都咬破了,可屬下都不知道他的傷情,這心理素質,簡直強得離譜。
司馬師指揮軍隊,派遣鎮南將軍諸葛誕率領豫州的各路軍隊從安風津逼近壽春,征東將軍胡遵率領青州、徐州的各路軍隊從譙縣、宋縣之間出擊,斷絕叛軍的退路;自己率兵駐紮在汝陽縣,派遣監軍王基統領前鋒各軍據守南頓縣,等待迎擊毋丘儉的軍隊。他還命令各路軍隊固守營壘,不與叛軍交戰,采取了穩紮穩打的戰術。
毋丘儉、文欽向前不能戰鬥,向後退回壽春又怕遭到襲擊,進退兩難,無計可施。參與叛亂的淮南將士,家屬都在北方,軍心開始渙散,紛紛投降。司馬師又派遣兗州刺史鄧艾指揮泰山郡的軍隊一萬多人前往樂嘉城,主動示弱,以誘使毋丘儉、文欽出擊,自己則率領主力大軍緊隨其後。文欽不知是計,率軍前往襲擊鄧艾,在樂嘉城下與司馬師的主力大軍遭遇,兩軍交戰,文欽戰敗逃走。司馬師派出精銳騎兵隊追擊,擊敗文欽的軍隊。毋丘儉聽說文欽戰敗,心中害怕,拋下部眾棄城而逃,最終被安風津都尉率軍追擊,斬殺毋丘儉,傳首級於京城洛陽,文欽逃往吳國境內投降。至此,淮南叛亂被平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這場勝利也讓司馬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在回軍途中,司馬師病逝於許昌,終年四十八歲。他的一生,就像一場驚心動魄的權力遊戲,在巔峰時落幕,卻給後人留下了無儘的遐想和爭議。
司馬師死後,他的弟弟司馬昭繼任大將軍之職,繼續掌控曹魏政權。朝廷追授司馬師大司馬,增加封邑五萬戶,諡號為武公,後來司馬昭覺得武公的諡號太過隆重,又改諡號為忠武。鹹熙元年公元264年),司馬昭受封晉王,追尊司馬師為晉景王。鹹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以晉代魏,受禪稱帝,給司馬師上尊號為晉景帝,稱其墓為峻平陵,廟號世宗,西晉王朝在司馬家族的經營下,正式登上了曆史舞台。
回顧司馬師的一生,他無疑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有著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謀略,在曹魏政權中一步步崛起,鞏固了司馬家族的勢力,為西晉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沉著冷靜,善於用人,在麵對各種危機和挑戰時,總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但他的手段也相當狠辣,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毒殺妻子,擅行廢立,誅殺異己,這些行為也讓他備受詬病。在曆史的長河中,司馬師就像一顆璀璨而又充滿爭議的流星,劃過三國後期的天空,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
參考《晉書》《資治通鑒》《三國誌》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