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兩度登龍椅,奈何權柄旁落。
忍辱偷生避風波,皇冠如枷鎖,傀儡怎快活?
兄弟相繼承唐祚,皆是武後棋子。
一朝雲開見天日,複位空歡喜,悲歌留史冊。
唐中宗李顯,睿宗李旦,二位兩上兩下的皇帝有個共同的特征:有個強勢的媽——武則天,試想一下在這位大周皇帝武曌的籠罩下,想翻起浪花有多艱難!為方便讀者了解武則天如何一步一步開創她的大周王朝,於是我將這二位皇帝兩上兩下的故事放在一起,好了,廢話不多說,繼續。
公元656年,武則天給李治生了第三個兒子,取名李顯。這孩子出生時,他爹李治正忙著跟長孫無忌掰手腕,他媽武則天剛從感業寺回宮沒幾年,還在後宮跟王皇後、蕭淑妃鬥得火熱。李顯就像個“意外贈品”,出生時沒享受到多少關注,連名字都透著股隨意勁兒——跟他哥李弘、李賢比,“顯”字既沒文氣也沒霸氣,仿佛他爹他媽早就預料到:這孩子以後成不了大氣候。
事實也確實如此。李顯小時候,前麵有兩個優秀的哥哥壓著:大哥李弘仁厚孝順,是太子的不二人選;二哥李賢聰明有才,還寫了本《後漢書注》,圈了不少朝中粉絲。李顯呢?論學問,他不如李弘;論腦子,他不如李賢;論性格,他還特彆“拎不清”——用《舊唐書·中宗紀》的話說,就是“誌昏近習,心無遠圖”,翻譯過來就是“整天跟身邊的小太監、小老婆混在一起,沒什麼遠大誌向”。李治和武則天看他這副樣子,也沒對他抱多大希望,隻想著讓他當個閒散王爺,平安過一輩子。
可命運這東西,有時候比武則天的心思還難猜。公元675年,太子李弘“暴斃”至今沒人能說清是病死還是被武則天毒死);公元680年,太子李賢又被武則天安了個“謀反”的罪名,廢為庶人,流放到巴州。太子之位一下子就空了出來,李治和武則天左看右看,身邊就剩李顯和李旦兩個兒子了。李旦比李顯還小六歲,性子更軟,跟個小綿羊似的,武則天覺得不好控製後來證明她想錯了),就把李顯推上了太子之位。
李顯當上太子後,還是沒什麼長進,整天就知道跟老婆韋氏膩在一起。韋氏出身名門,長得漂亮,就是野心大,還特彆能吹枕邊風。李顯對韋氏言聽計從,韋氏說“你以後當了皇帝,得讓我爹當大官”,李顯就拍著胸脯說“沒問題,彆說大官,就是把天下給你爹,我都願意”——這話後來成了他的“催命符”。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李治駕崩,李顯終於熬出了頭,登基稱帝,就是唐中宗。他剛坐上龍椅,就忘了自己幾斤幾兩,迫不及待地想給老丈人韋玄貞升官。先是想把韋玄貞從普州參軍提拔成豫州刺史,大臣們沒反對;接著他又得寸進尺,想讓韋玄貞當宰相侍中),還想給韋玄貞的兒子封個五品官。
這下宰相裴炎不乾了。裴炎是李治留下的顧命大臣,手裡握著實權,他找到李顯,勸道:“陛下,韋玄貞資曆太淺,一下子升到宰相,朝中大臣肯定不服,您還是再考慮考慮吧。”李顯本來就因為當太子時受夠了壓抑,現在當了皇帝,還被大臣管著,頓時火了,脫口而出:“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資治通鑒·唐紀十九》)——我就是把整個天下給韋玄貞,都沒問題,何況一個小小的侍中!
裴炎一聽這話,嚇得魂都快沒了——這皇帝也太荒唐了,居然想把天下給外戚!他不敢耽誤,趕緊跑去告訴武則天。武則天本來就沒把李顯放在眼裡,一直在幕後盯著朝堂,一聽李顯這話,正好找到了廢帝的理由。
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二月,武則天在乾元殿召集百官,讓羽林軍將士把李顯從龍椅上拉了下來,當場宣布廢李顯為廬陵王,流放房州今湖北房縣)。李顯被拉下來的時候,還懵著呢,哭著問武則天:“我有什麼罪啊?”武則天冷冷地說:“你想把天下給韋玄貞,這還不是罪?”李顯這才知道,自己因為一句氣話,丟了皇位,成了唐朝第一個被老婆坑、被老媽廢的皇帝。
從登基到被廢,李顯隻當了55天皇帝。這55天,他沒乾成一件正經事,就乾了兩件事:一是想給老丈人升官,二是說了句荒唐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開局即崩盤”,堪稱唐朝皇帝裡的“最短命玩家”。
李顯被廢後,武則天沒讓皇位空著,而是把自己的小兒子李旦推了上去,就是唐睿宗。李旦比李顯小六歲,性格更軟,也更聰明——他親眼看著大哥李弘暴斃、二哥李賢被廢、三哥李顯剛登基就被流放,早就摸清了老媽武則天的脾氣:老媽要的不是一個有主見的皇帝,而是一個聽話的“傀儡”,誰要是敢搶權,誰就沒好下場。
所以李旦剛登基,就主動“躺平”了。他知道自己就是個“擺設”,乾脆什麼都不管,把朝政全交給武則天。武則天要他住到彆殿,不讓他參與政事,他沒意見;武則天要追尊自己的祖先,給他加各種尊號,他也沒意見;甚至武則天讓他改名叫“李輪”,他都乖乖照辦——反正名字就是個代號,隻要能保住小命,叫啥都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舊唐書·睿宗紀》裡說李旦“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翻譯過來就是“李旦性格謙恭,孝順友愛,喜歡讀書,寫得一手好字,尤其喜歡研究文字學問”。這種“文藝青年”的性格,在平時是優點,在帝王家就是“保命符”。李旦整天躲在宮裡讀書、練字,不跟大臣來往,不議論朝政,活脫脫一個“與世無爭”的閒散王爺,武則天看他這副樣子,才暫時放下了殺心。
可即使李旦這麼能“裝孫子”,武則天還是沒放過他。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武則天假意要把朝政還給李旦,李旦知道這是老媽在試探他,趕緊哭著拒絕:“母後聖明,朝政還是由母後掌管,兒臣能力不足,實在擔不起這個重任。”武則天要的就是這句話,她順坡下驢,繼續把持朝政,還把李旦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竇氏也就是李隆基的老媽)殺了,理由是“她們搞巫術詛咒我”。李旦知道老婆是被冤枉的,可他連哭都不敢大聲哭,隻能在心裡默默流淚——他怕自己一反抗,就會落得跟三哥李顯一樣的下場。
武則天的野心越來越大,她不僅要當“臨朝稱製”的太後,還要當皇帝。為了給自己稱帝鋪路,她大肆打壓李唐宗室,殺了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等一大批王爺,還鼓勵告密,任用周興、來俊臣等酷吏,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李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可他什麼都做不了,隻能繼續“裝瘋賣傻”,連出門都不敢隨便走——他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酷吏的“獵物”。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覺得時機成熟了,就逼著李旦禪位,還讓他改姓李為姓武。李旦不敢反抗,隻能乖乖地把皇位讓給老媽。武則天登基後,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李旦則被降為皇嗣,賜姓武,住到東宮,跟當年的太子沒什麼兩樣——隻不過,這次他連“傀儡皇帝”都沒得做了,成了“傀儡皇嗣”。
李旦當“傀儡皇帝”的六年,沒乾過一件“皇帝該乾的事”,卻把“忍”字訣練到了極致。他知道,在老媽武則天的眼皮底下,隻有“裝慫”才能活下去,隻有“不爭”才能保住性命。跟他三哥李顯比,李旦更懂“識時務者為俊傑”的道理——李顯是“沒腦子的衝動”,李旦是“有腦子的隱忍”,這也是為什麼李旦能活下來,而李顯在房州被流放了十四年的原因。
李顯被廢後,就跟韋氏一起被流放到了房州。房州在當時是個偏遠之地,氣候惡劣,交通不便,跟繁華的長安城比,簡直就是天上地下。李顯從“九五之尊”一下子變成了“罪臣”,心裡的落差可想而知。
更讓他害怕的是,武則天還沒放過他。武則天當上皇帝後,一直擔心李顯會在房州搞事,經常派使者去“慰問”。每次使者一來,李顯就嚇得魂飛魄散,以為是來賜死他的,好幾次都想自殺。韋氏一看,趕緊拉住他,說:“禍福無常,反正都是一死,你怕什麼?不如再等等,也許還有轉機呢?”
李顯聽了韋氏的話,才慢慢鎮定下來。在房州的十四年裡,韋氏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兩人相依為命,一起吃粗茶淡飯,一起麵對惡劣的環境,一起躲避武則天的監視。李顯感動得不行,對韋氏發誓:“要是以後我能重登皇位,你想乾什麼就乾什麼,我絕不攔著你!”《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三》:“異時幸複見天日,當惟卿所欲,不相禁禦。”)——他當時肯定沒想到,這句話後來會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房州的日子雖然苦,但李顯也不是完全沒收獲。他在房州期間,終於看清了人心險惡,也明白了權力的重要性。他不再是那個隻會說荒唐話的“傻皇帝”,開始學著觀察局勢,學著隱忍。他知道,武則天已經老了,總有一天會去世,隻要自己能活下去,就有機會回到長安,重新當皇帝。
果然,到了聖曆元年公元698年),武則天的身體越來越差,朝堂上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想當太子,一直在武則天麵前吹風,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舊唐書·狄仁傑傳》),意思是“從來沒有皇帝把皇位傳給外姓人的”,想讓武則天立武家人為太子。
這時候,宰相狄仁傑站了出來,勸武則天:“陛下,您要是立武家人為太子,以後太廟祭祀的,是武家的祖先,不是您;您要是立李顯為太子,以後您還能以太後的身份,被供奉在太廟。何況,李顯是您的親兒子,武承嗣、武三思是您的侄子,兒子和侄子,哪個更親,陛下您心裡清楚。”
武則天聽了狄仁傑的話,心裡動搖了。再加上當時民間都希望李唐複位,武則天覺得要是再堅持立武家人為太子,可能會引起天下大亂。於是,她下了一道詔書,把李顯從房州接回長安,重新立為太子。
李顯接到詔書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跟韋氏相擁而泣,十四年的隱忍和等待,終於有了結果。可他不知道,長安不是“天堂”,而是另一個“戰場”——他雖然重新當上了太子,但武則天還在,武家人還在,朝堂上的權力鬥爭,比房州的日子更凶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顯被接回長安當太子後,李旦的日子也不好過。他之前是“皇嗣”,現在李顯回來了,他就成了“多餘的人”。武承嗣、武三思看李顯成了太子,就把目標對準了李旦,想除掉他,以免以後李顯複位後,李旦跟他們爭權。
有一次,武承嗣讓人誣告李旦“謀反”,武則天派來俊臣去審問李旦的手下。來俊臣是出了名的酷吏,手段殘忍,隻要被他抓住,不管有沒有罪,都會被屈打成招。李旦的手下們被打得皮開肉綻,眼看就要招供,這時候一個叫安金藏的樂工站了出來,對來俊臣說:“皇嗣沒有謀反,你們要是不信,我就剖開我的心,證明皇嗣的清白!”說完,他就拿起一把刀,剖開了自己的胸膛,鮮血直流。
武則天聽說這件事後,深受感動,趕緊派人去救安金藏,還說:“我兒子有冤,我卻不知道,都是我的錯啊!”《舊唐書·安金藏傳》:“吾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此吾之過也。”)從那以後,武則天就再也沒懷疑過李旦,李旦也因為安金藏的“剖腹明誌”,撿回了一條命。
李旦知道,自己雖然暫時安全了,但隻要武則天還在,武家人還在,自己就隨時有危險。所以他繼續“裝慫”,不跟大臣來往,不議論朝政,甚至連李顯都很少見麵——他怕自己跟李顯走得太近,會被武家人抓住把柄,說他們兄弟倆想聯手謀反。
在“皇嗣”生涯裡,李旦還乾了一件“聰明事”——主動辭掉“皇嗣”之位。當時武則天已經老了,李顯作為太子,複位是遲早的事。李旦知道,自己要是繼續當“皇嗣”,以後李顯複位後,肯定會對自己有戒心。於是,他主動向武則天上書,請求把“皇嗣”之位讓給李顯。武則天本來就覺得李旦是個“麻煩”,一看他主動讓位,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了。
李旦的這個舉動,既避免了跟李顯的矛盾,也讓武則天對他更放心。他用“不爭”換來了“平安”,也為自己以後的再次登基埋下了伏筆。跟李顯比,李旦更懂“以退為進”的道理——李顯是“鋒芒畢露”,李旦是“藏鋒守拙”,這也是為什麼李旦能兩次登基,而李顯隻能兩次登基卻兩次被廢的原因。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臥床不起,身邊隻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伺候。張易之、張昌宗是武則天的男寵,仗著武則天的寵愛,在朝堂上胡作非為,甚至想趁著武則天病重,奪取皇位。
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一看情況不對,就聯合羽林軍將士,發動了“神龍政變”,殺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然後逼著武則天禪位給李顯。武則天沒辦法,隻能下詔書,讓李顯複位,恢複唐朝國號。
李顯第二次登基後,終於揚眉吐氣了。他想起自己在房州的十四年苦日子,想起自己當年對韋氏的誓言,就開始瘋狂“補償”——不僅把韋氏立為皇後,還讓韋氏參與朝政,甚至允許韋氏跟自己一起坐在龍椅上聽政史稱“韋後乾政”)。
韋氏當了皇後後,野心徹底暴露了。她想效仿武則天,當第二個女皇帝,就跟自己的女兒安樂公主、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勾結在一起,在朝堂上拉幫結派,打壓異己。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的大臣,都被韋氏和武三思排擠出了朝堂,有的被貶到偏遠之地,有的甚至被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