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盛唐繁華裡,偏逢羯鼓驚塵。
東宮數載怕沾身。馬嵬坡下淚,靈武續乾坤。
平亂功成身已病,宮闈又起風雲。
一生勞苦為誰奔?史書留筆墨,功過任人論。
唐玄宗天寶年間的長安,那是神仙看了都想落戶的地界——朱雀大街上的胡商能說三種方言,曲江池的遊船裡飄著楊貴妃愛吃的荔枝香,就連宮牆根下賣胡餅的小販,都敢跟路過的官員扯兩句今年荔枝收成咋樣。
但有個人,卻覺得這繁華長安是座鍍金牢籠,這人就是時任太子的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
李亨這太子當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全天24小時待機,全年365天背鍋。他爹李隆基早年是個狠角色,殺韋後、平太平公主,一手開創開元盛世,可到了晚年,眼裡隻有楊貴妃和安祿山,連親兒子都得靠邊站。更要命的是,當時朝堂上還有個職業太子克星——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這人,史書裡說他口有蜜,腹有劍《舊唐書·李林甫傳》),對付太子那叫一個專業。李亨剛當上太子沒兩年,李林甫就唆使人告太子的小舅子韋堅謀反,硬是把韋家一鍋端了。李亨嚇得連夜跟老婆韋氏離婚,理由是我跟這家人不熟,活生生把結發妻子推出去擋槍。
可李林甫沒打算放過他。沒過多久,又有人告太子的好友皇甫惟明想擁立太子,李隆基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皇甫惟明殺了,還把李亨叫到宮裡罵了一頓。李亨嚇得當場哭暈過去,醒來後又趕緊跟另一個老婆杜氏離婚,理由還是我跟這家人不熟。
就這麼著,李亨當了十幾年太子,離了兩次婚,身邊的親信死的死、貶的貶,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摸自己的脖子——看看腦袋還在不在。《資治通鑒》裡記載,那段時間李亨常憂懼,鬢發斑白,才三十多歲的人,頭發都快全白了,活像個五十歲的老頭。
有人可能會問,李亨就不會反抗嗎?反抗?那是找死。他爹李隆基是什麼人?連自己親姑姑太平公主都能殺,要是李亨敢露出半點不臣之心,估計第二天就該暴病身亡了。所以李亨隻能忍,像個縮頭烏龜似的,每天除了上朝就是待在東宮看書,連跟大臣多說一句話都不敢。
就這麼熬啊熬,熬到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終於熬出了點——安祿山反了。
安祿山這小子,早年是李隆基的寵臣,肚子大得能裝下一個小桌子,跳胡旋舞能把自己轉成陀螺,還認了楊貴妃當乾娘,每天一口一個叫得比親兒子還親。可就是這麼個乖兒子,突然帶著十五萬大軍造反,口號是誅楊國忠,清君側。
李隆基一開始還不信,說安祿山這小子那麼乖,怎麼可能反?肯定是有人造謠。結果安祿山的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沒幾個月就打下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李隆基這才慌了神,趕緊派哥舒翰去守潼關。
可這時候,宰相楊國忠又出來添亂了。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哥哥,沒啥本事,就會拍皇帝馬屁。他怕哥舒翰手握重兵威脅自己,就天天在李隆基耳邊說哥舒翰按兵不動,肯定是想謀反。李隆基晚年腦子不好使,居然真信了,逼著哥舒翰出關迎戰。
哥舒翰沒辦法,隻能哭著領兵出關,結果中了安祿山的埋伏,十幾萬大軍全軍覆沒,潼關也丟了。潼關一丟,長安就成了一座孤城,李隆基嚇得連夜帶著楊貴妃、楊國忠和少數親信逃出了長安,連文武百官都沒通知。
李亨也跟著一起逃,隻不過他的心情比李隆基複雜多了——一方麵,他怕安祿山的軍隊追上來把自己殺了;另一方麵,他又覺得這可能是自己的機會。畢竟,亂世出英雄,也出皇帝。
李隆基一行人逃到馬嵬坡今陝西興平)的時候,出事兒了。
當時隨行的士兵又餓又累,一個個怨氣衝天,都覺得是楊國忠和楊貴妃害他們落到這步田地。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一看士兵們快嘩變了,就找到李亨的親信李輔國,說現在士兵們都想殺楊國忠,要是咱們不順應軍心,說不定連太子殿下都要遭殃。
李亨這時候心裡犯了嘀咕:殺楊國忠倒是好,可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哥哥,殺了他,楊貴妃能饒了自己嗎?他爹李隆基能饒了自己嗎?所以李亨沒敢表態,隻是說這事得從長計議。
可士兵們沒耐心等從長計議。當天下午,楊國忠騎馬經過驛站門口,士兵們突然衝出來,大喊楊國忠謀反,上去就把他砍了,還把他的腦袋掛在驛站門口示眾。緊接著,士兵們又圍住了李隆基的帳篷,要求李隆基殺了楊貴妃。
李隆基這時候還想護著楊貴妃,說楊貴妃深居宮中,怎麼會知道楊國忠的謀反計劃?可陳玄禮說將士們殺了楊國忠,要是楊貴妃還在陛下身邊,將士們心裡不安,恐怕會出更大的亂子《舊唐書·楊貴妃傳》)。
李隆基沒辦法,隻能讓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裡,用一條白綾把她勒死了,也就是史書裡說的遂縊死於佛室。楊貴妃死的時候才三十八歲,一代美人就這麼香消玉殞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亨在旁邊看著這一切,心裡是又驚又喜。驚的是士兵們居然敢逼宮殺貴妃,喜的是楊國忠死了,自己最大的仇人沒了,而且他爹李隆基經此一役,威望大減,自己的機會來了。
果然,馬嵬坡兵變之後,李隆基想繼續往四川逃,可士兵們不願意——四川那地方偏僻,到了那兒就等於放棄中原了。這時候,有人提議太子殿下應該留下來,收拾殘兵,收複長安。士兵們一聽,紛紛響應,都跪在李亨麵前請他留下。
李隆基一看這架勢,知道自己留不住李亨了,隻能歎口氣說朕老了,不中用了,收複中原的事兒就交給你了。然後,李隆基帶著少數人往四川逃,李亨則帶著一部分士兵往靈武今寧夏靈武)去了。
這一彆,父子倆就再也沒見過麵,而且李亨的命運,也從這一刻開始徹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