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臣勸石重貴:陛下,契丹雖然撤兵了,但肯定還會再來。咱們現在應該整頓軍隊,囤積糧草,做好準備。可您現在天天玩樂,朝政也不管,這樣下去會出大事的!石重貴卻把臉一沉:朕剛打了勝仗,放鬆幾天怎麼了?再說,有朕在,契丹不敢來!
可他不知道,耶律德光已經在北方重新集結兵力,準備給後晉致命一擊。而此時的後晉,因為石重貴的荒淫無道,已經開始出現危機:百姓們被賦稅壓得喘不過氣,紛紛逃亡;軍隊的糧草也越來越少,將士們怨聲載道。後晉就像一座快要倒塌的大廈,隻需要輕輕一推,就會徹底崩潰。
開運二年公元945年),耶律德光第三次率領大軍南下。這一次,契丹軍不僅兵力更多,還聯合了後晉的叛徒楊光遠,一起向後晉發起進攻。
石重貴這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下令讓杜重威、李守貞等人率領大軍迎敵。可他不知道,杜重威早就有了二心——他覺得後晉早晚要被契丹滅亡,想趁機投靠耶律德光,當個開國功臣。
杜重威率領晉軍主力來到瀛州,卻按兵不動,天天跟手下將領喝酒,根本不考慮怎麼打仗。耶律德光看出了杜重威的心思,就派人去勸降:隻要你願意投降,我就封你為中原的皇帝!杜重威一聽,立馬就動心了,當場就答應投降。
《舊五代史·杜重威傳》裡記載:重威陰遣人詣契丹營請降,耶律德光許以中原帝之。重威遂令將士解甲,降於契丹。意思是杜重威偷偷派人去契丹軍營投降,耶律德光答應讓他當中原的皇帝,杜重威就下令將士們放下武器,向契丹投降了。
晉軍主力投降的消息傳到開封,石重貴徹底懵了。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將領,居然會背叛自己。這時候,開封城裡已經沒什麼兵力了,契丹軍很快就打到了城下。
石重貴看著城外密密麻麻的契丹軍,知道自己已經無力回天。他哭著對身邊的嬪妃說:朕當初不該聽景延廣的話,跟契丹硬剛。現在好了,江山沒了,朕也成了亡國之君了。
開運三年公元946年)十二月,石重貴率領文武百官,打開開封城門,向契丹投降。耶律德光來到開封後,第一件事就是把石重貴叫過來,當麵數落他的罪狀:你當初為什麼不稱臣?為什麼敢跟我作對?現在知道錯了嗎?
石重貴這時候早就沒了往日的硬氣,跪在地上不停地磕頭:臣知道錯了,求陛下饒臣一命!耶律德光看著他那副窩囊樣,心裡又好氣又好笑,說:饒你可以,但你不能再當皇帝了。朕要把你押到契丹去,讓你好好反省反省!
沒過多久,耶律德光就下令,把石重貴和他的家人、親信都押上囚車,送往契丹的都城臨潢府。臨走那天,開封的百姓們都湧到街上,看著石重貴的囚車遠去,有人歎息,有人罵他荒唐。石重貴坐在囚車裡,看著熟悉的街道,想起自己當初登基時的意氣風發,再看看現在的狼狽模樣,忍不住哭了起來。
路上,石重貴和他的家人吃了不少苦。契丹兵對他們一點都不客氣,不僅不給他們足夠的食物,還經常打罵他們。有次,石重貴的皇後李氏想找契丹兵要件棉衣,結果被契丹兵罵了回去:你們這些亡國奴,還想要棉衣?能活著就不錯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到了臨潢府後,耶律德光並沒有殺石重貴,而是把他封為負義侯,囚禁在黃龍府今吉林農安)。黃龍府地處北方,氣候寒冷,石重貴和他的家人隻能住在簡陋的房子裡,靠契丹朝廷給的一點糧食度日。以前養尊處優的皇帝皇後,現在不僅要自己做飯,還要忍受寒冷和饑餓。
有天,石重貴看著窗外的大雪,想起了在開封的日子,忍不住對李氏說:要是當初聽馮道的話,跟契丹稱臣,咱們也不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啊!李氏也哭著說:現在說這些還有什麼用?都怪咱們太任性,太好麵子了。
後來,耶律德光去世,契丹內部發生內亂,石重貴又被轉移到了建州今遼寧朝陽)。在那裡,他和家人開墾了幾畝田地,自己耕種,過起了農民的生活。雖然辛苦,但至少不用再受契丹兵的打罵。
《新五代史·晉少帝紀》裡記載:帝在建州,得田五十餘頃,耕而食之。意思是石重貴在建州得到了五十多頃田地,靠耕種這些田地為生。
就這樣,曾經的後晉皇帝石重貴,從嘴強帝王變成了亡國之君,最後又成了一個普通的農民。他在建州活了十幾年,直到北宋建立後,才在孤獨和悔恨中去世,享年六十歲左右。
石重貴的一生,用荒唐又可惜來形容最合適不過。他本來可以做一個守成之君,哪怕繼續向契丹稱臣,至少能保住後晉的江山,讓百姓們過上安穩日子。可他偏偏要,要有骨氣,最後卻因為沒實力,把江山玩沒了,自己也成了階下囚。
說他荒唐,是因為他太好麵子,太容易膨脹。第一次打敗契丹,就覺得自己天下無敵,開始沉迷享樂,不管朝政;第二次打敗契丹,更是飄到了天上,連基本的備戰都忘了。他以為契丹是紙老虎,卻不知道自己的後晉才是紙糊的江山——百姓困苦,官員腐敗,軍隊離心離德,這樣的國家,怎麼可能跟強大的契丹抗衡?
說他可惜,是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他登基初期,確實想過要好好治理國家,減輕百姓的負擔;麵對契丹的侵略,他也敢禦駕親征,不像有些皇帝那樣隻會逃跑。要是他能腳踏實地,不那麼好高騖遠,不那麼聽奸臣的話,或許真的能讓後晉多撐幾年。
石重貴的悲劇,其實是實力配不上野心的典型。他想擺脫兒皇帝的恥辱,想讓後晉挺直腰杆,這個想法本身沒錯。可問題是,他沒有認清現實——後晉的實力根本不是契丹的對手,想要跟契丹掰手腕,就得先整頓內政,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而不是靠嘴硬和一時的僥幸取勝。
就像《舊五代史》對他的評價:少帝負英氣,有膽識,而無遠略,昵近小人,排斥忠良。及契丹入寇,不知持重,輕與決戰,遂至亡國。意思是少帝有英氣,有膽識,卻沒有長遠的謀略,親近小人,排斥忠臣。等到契丹入侵,不知道謹慎行事,輕易跟契丹決戰,最後導致亡國。
石重貴最終還是成了亡國之君,在北方的寒風中度過了自己的餘生。他的故事,也成了五代十國時期一個讓人歎息的插曲,提醒著後來的統治者:治國不是過家家,任性和衝動,隻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舊五代史·少帝紀》《舊五代史·杜重威傳》《資治通鑒》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