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漢高祖劉知遠:布衣天子的逆襲之路_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 > 第150章 漢高祖劉知遠:布衣天子的逆襲之路

第150章 漢高祖劉知遠:布衣天子的逆襲之路(1 / 1)

起自寒微走亂塵,刀光劍影曆艱辛。

救主曾憑孤膽勇,開國更賴智謀深。

平叛亂,定乾坤,一朝登極掌朝倫。

可惜天不假年壽,空留遺憾付兒孫。

後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太原府的一個小村落裡,有個叫劉知遠的年輕人正牽著幾匹瘦馬在山坡上放牧。這年他二十出頭,長得人高馬大,胳膊上的肌肉塊比村裡的石碾子還結實,可日子過得卻比村裡的乞丐還慘——爹娘死得早,家裡沒田沒房,隻能靠給地主家放馬混口飯吃,有時候趕上地主心情不好,連口熱飯都撈不著。

按說這條件,擱一般人早就躺平了,可劉知遠不一樣。他每天放馬的時候,不跟其他放馬的夥計瞎嘮嗑,而是盯著遠處軍營裡士兵訓練的模樣,偷偷學招式;晚上彆人都睡了,他還在月光下用樹枝在地上畫陣型,嘴裡念念有詞。有人笑話他:“劉大個子,你一個放馬的,學這些有啥用?難不成還想當將軍?”劉知遠也不辯解,隻是嘿嘿一笑——他心裡憋著一股勁:這輩子絕不能隻當個放馬娃。

機會這東西,有時候就像天上掉餡餅,你得先抬頭才能接著。這年冬天,後唐的軍隊路過太原,要招兵買馬。劉知遠聽說後,連地主家的馬都沒顧上還,揣著兩個冷饅頭就跑去報名了。招兵的校尉一看他這身高體型,再試了試他的力氣——能把百斤重的石鎖舉過頭頂,當即拍板:“就你了!跟著我混,保準有肉吃!”

劉知遠就這麼進了軍營,可剛進去的時候,他還是個“邊緣人”——沒背景沒文化,隻能乾最苦最累的活。但他有個優點:能打,還不怕死。有次軍隊跟契丹人打仗,對方有個將領特彆囂張,提著大刀衝過來,接連砍倒了好幾個唐兵。劉知遠眼看隊友要吃虧,抄起一把長戟就衝了上去,跟那契丹將領打了十幾個回合,最後一戟把對方挑落馬下。這一戰,讓劉知遠在軍營裡出了名,也被一個大人物看中了——此人就是後來的後晉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當時是後唐的河東節度使,正缺能打的手下。他見劉知遠又勇猛又實在,就把他調到自己身邊當親衛。劉知遠這才算真正“熬出了頭”,可他沒飄——彆人當了親衛就想著偷懶耍滑,他還是該站崗站崗,該訓練訓練,而且每次打仗都衝在最前麵。《舊五代史·漢高祖紀》裡記載:“知遠從晉高祖,數有戰功,累遷軍校。高祖鎮河東,知遠為都押衙,委以心腹。”意思是劉知遠跟著石敬瑭,多次立下戰功,慢慢升到了軍校的職位。後來石敬瑭鎮守河東,讓劉知遠當都押衙,把他當成心腹對待。

不過,劉知遠跟石敬瑭的關係,也不是一直“鐵”。後來石敬瑭為了當皇帝,跟契丹人做了筆“買賣”——割讓燕雲十六州,還認契丹皇帝當“乾爹”,這就是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兒皇帝”事件。當時滿朝文武都覺得丟人,可沒人敢說,隻有劉知遠私下裡勸石敬瑭:“陛下,契丹人貪得無厭,割讓土地還認父,這事兒太冒險了!咱們不如多給他們點錢,彆割地,也彆認親,免得以後被他們拿捏。”

石敬瑭當時一門心思想當皇帝,根本聽不進去,還把劉知遠罵了一頓:“你懂個啥?沒有契丹人幫忙,我能當上皇帝嗎?”劉知遠見勸不動,也就不再多說,但心裡已經有了想法:這個“兒皇帝”,恐怕當不長久。

果然,石敬瑭當了七年皇帝,就因為整天被契丹人欺負,又被大臣們背後罵,抑鬱而終。他的兒子石重貴繼位,也就是後晉初帝。石重貴比他爹有骨氣,上台後就跟契丹人翻臉,說:“我爹認你當乾爹,我可不認!以後咱們平等相處,彆想再欺負我!”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一聽就火了,當即率領大軍南下,要滅了後晉。這下,劉知遠的機會又來了。

契丹大軍南下,後晉朝廷慌了手腳,石重貴連忙下令讓各地節度使起兵勤王。當時劉知遠已經是河東節度使,手握重兵,要是他出兵,說不定能幫後晉擋一下契丹人。可劉知遠卻遲遲不動,隻是在河東按兵不動,看著後晉和契丹人打仗。

有人就勸劉知遠:“大人,陛下都快被契丹人打垮了,咱們再不出兵,後晉就完了!”劉知遠卻搖了搖頭,說:“你以為我不想出兵?可現在情況不一樣。契丹人戰鬥力強,後晉的軍隊早就被石重貴折騰得沒了鬥誌,咱們要是現在出兵,說不定會被契丹人一起消滅。不如再等等,看看形勢再說。”

這話聽起來有點“自私”,但其實是劉知遠的聰明之處。他知道後晉朝廷已經爛透了——石重貴上台後,整天吃喝玩樂,還重用奸臣,把朝政搞得一塌糊塗,這樣的朝廷,就算救下來,也撐不了多久。而且契丹人雖然厲害,但他們是外來者,中原百姓肯定不會服他們,隻要等契丹人在中原待不下去,到時候自己再出手,就能事半功倍。

果不其然,後晉的軍隊根本不是契丹人的對手。開運三年946年),契丹大軍攻克後晉的都城開封,活捉了石重貴,後晉滅亡。耶律德光得意洋洋地在開封稱帝,改國號為“遼”,還放縱士兵在中原燒殺搶掠,老百姓恨得牙癢癢,到處都有人起兵反抗契丹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資治通鑒》裡記載當時的慘狀:“契丹縱兵掠京城,民死者什三四,取三司財帛,悉輦歸其國。”意思是契丹人在開封城裡大肆搶掠,老百姓死了十分之三四,他們還把後晉國庫的錢財全部運到契丹。

這時候,劉知遠知道,自己該出手了。他在河東召集手下將士,說:“契丹人欺負咱們中原人,殺咱們的百姓,搶咱們的錢財,這種日子咱們能忍嗎?今天我劉知遠要起兵,驅逐契丹人,還中原百姓一個太平!願意跟我乾的,以後咱們同享富貴;不願意的,我也不勉強。”

將士們早就憋了一肚子氣,一聽劉知遠要起兵,紛紛響應:“願隨大人征戰!”劉知遠又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契丹人的使者,一律殺了;凡是契丹人任命的官員,一律趕走。咱們要讓契丹人知道,中原不是他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地方!”

劉知遠的軍隊紀律嚴明,又打著“驅逐契丹”的旗號,很快就得到了中原百姓的支持。老百姓紛紛給軍隊送糧食、送衣服,還有不少人直接加入軍隊。契丹人本來就因為遭到反抗,日子不好過,現在又遇到劉知遠的大軍,更是節節敗退。耶律德光看著形勢不對,隻好帶著搶來的錢財,灰溜溜地逃回契丹,半路上還病死了。

這下,劉知遠成了中原最有威望的人。各地的節度使紛紛派人來歸附,勸劉知遠登基稱帝。劉知遠一開始還假意推辭:“我隻是想驅逐契丹人,沒想當皇帝。”可手下的大臣們早就看透了他的心思,天天在他麵前勸進,說:“大人,現在天下無主,您要是不登基,老百姓就沒了依靠,那些壞人也會趁機作亂。您就當為了天下百姓,登基吧!”

公元947年二月,劉知遠在太原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這一年,劉知遠四十四歲,從一個放馬娃,硬生生逆襲成了皇帝,堪稱五代十國時期最勵誌的“草根選手”。

劉知遠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頓秩序。當時中原因為契丹人的搶掠和戰亂,到處都是盜賊,老百姓根本沒法過日子。劉知遠下了一道嚴令:“凡是盜賊,不管偷了多少東西,一律處死;凡是官員貪汙受賄,一經發現,全家抄斬。”

這道命令一出來,朝野上下都嚇了一跳——以前的皇帝頂多就是流放、貶官,劉知遠這是來真的!有個官員貪了老百姓十貫錢,被劉知遠知道後,當即下令斬首,還把他的屍體掛在城門口示眾。其他官員一看,再也不敢貪汙了;盜賊們也嚇得不敢出來作案,中原的秩序很快就穩定下來。

《舊五代史·漢高祖紀》裡說他:“帝在藩邸,多曆艱難,知民間疾苦,及即位,專以愛民為急,故能以少擊眾,平定天下。”意思是劉知遠在沒當皇帝的時候,經曆了很多艱難,知道老百姓的疾苦,所以登基後,把愛護百姓當成最重要的事,才能以少勝多,平定天下。

不過,劉知遠也不是個“軟柿子”。他對那些不服從自己的人,下手也特彆狠。有個叫杜重威的節度使,以前是後晉的將領,契丹人來的時候,他投降了契丹,後來又想歸附後漢。劉知遠知道杜重威反複無常,根本不信任他,就派人把杜重威的軍隊包圍起來,逼他投降。杜重威沒辦法,隻好開城投降,劉知遠當場就把杜重威關了起來,後來又找了個借口,把他全家都殺了。

有人覺得劉知遠太狠了,可劉知遠卻說:“這種反複無常的人,今天能投降我,明天就能背叛我。留著他,就是給天下留禍患。”也正是因為這種“鐵腕”,那些原本還在觀望的節度使,都不敢再耍花樣,紛紛乖乖歸附,後漢的疆域很快就穩定下來,基本上恢複了後晉時期的地盤。

可就在劉知遠準備大展拳腳,好好治理國家的時候,意外發生了。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正月,劉知遠突然病倒了。一開始隻是感冒發燒,他以為沒什麼大事,還堅持上朝處理政事。可沒過幾天,病情就越來越嚴重,連說話都費勁了。

劉知遠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就把宰相蘇逢吉、樞密使楊邠等幾個心腹大臣叫到床邊,囑咐他們:“朕不行了,以後朝政就交給你們了。太子劉承佑年紀還小,你們一定要好好輔佐他,彆讓那些奸臣有機可乘。還有,河東是咱們的根基,一定要派可靠的人去鎮守,千萬彆出亂子。”

大臣們聽了,都忍不住哭了起來,說:“陛下放心,我們一定輔佐太子,守護好後漢的江山。”劉知遠又看了看太子劉承佑,想說什麼,可話到嘴邊,卻再也說不出來了。正月二十七日,劉知遠在開封的萬歲殿駕崩,享年四十六歲,在位還不到一年。

這位從放馬娃逆襲成皇帝的“草根天子”,終究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治國理想,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劉知遠死了,他的兒子劉承佑繼位,也就是後漢隱帝。可劉知遠怎麼也沒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後漢,居然成了五代十國裡最短命的王朝之一,隻存在了四年就滅亡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要說後漢滅亡的原因,還得從劉知遠留下的“輔政大臣”說起。劉知遠臨死前,安排了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郭威四個人輔佐劉承佑。這四個人裡,楊邠、史弘肇是武將,性格耿直,辦事認真,但脾氣不好;蘇逢吉是文官,擅長耍小聰明,還特彆貪財;郭威則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既能打仗,又會治理地方,而且為人低調。

劉承佑登基的時候才十八歲,正是叛逆的年紀,根本不想被大臣們管著。楊邠和史弘肇又特彆“較真”,每次劉承佑想出去玩,或者想給身邊的太監封官,楊邠都會站出來反對:“陛下,現在天下還沒太平,您應該專心治理國家,怎麼能整天玩樂?那些太監沒什麼功勞,怎麼能隨便封官?”

一次兩次還好,次數多了,劉承佑就不耐煩了。他覺得楊邠、史弘肇太欺負人,連蘇逢吉也在旁邊煽風點火:“陛下,楊邠、史弘肇手握兵權,又這麼不把您放在眼裡,再這樣下去,他們遲早會謀反的!”

劉承佑本來就沒什麼主見,被蘇逢吉這麼一攛掇,頓時起了殺心。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劉承佑趁楊邠、史弘肇、王章另一位輔政大臣)上朝的時候,埋伏了刀斧手,把他們三個當場砍死。殺了這三個人後,劉承佑還覺得不解氣,又下了一道聖旨,要殺郭威——他覺得郭威也是輔政大臣,肯定跟楊邠他們是一夥的。

可劉承佑忘了,郭威當時正在鄴都今河北臨漳)鎮守,手握重兵,而且很得軍心。郭威接到聖旨後,又驚又怒,他知道自己要是回去,肯定會被劉承佑殺死,於是乾脆起兵造反,率領大軍向開封進軍。

劉承佑聽說郭威造反,連忙派兵去鎮壓,可他派去的軍隊,要麼是郭威的老部下,要麼是害怕郭威的膽小鬼,根本不堪一擊。很快,郭威的大軍就逼近開封。劉承佑慌了,帶著幾個親信逃出皇宮,結果在半路上被自己的侍衛殺死了——侍衛覺得跟著這個昏君,遲早會倒黴,不如先殺了他,向郭威邀功。

郭威率軍進入開封後,本來想直接登基稱帝,可又覺得時機不成熟,就暫時立了劉知遠的侄子劉贇為皇帝。可沒過多久,郭威就找了個借口,說契丹人入侵,率軍北上,在澶州今河南濮陽)的時候,被手下將士“黃袍加身”——將士們把一件黃色的袍子披在郭威身上,勸他登基稱帝。郭威“推辭”了半天,最後還是答應了。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後漢就此滅亡,從劉知遠登基到滅亡,隻過了四年。

回頭再看劉知遠的一生,他無疑是個“成功者”——從社會最底層的放馬娃,靠著自己的勇猛和智謀,在亂世中打拚,最終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這在五代十國那個“兵荒馬亂、人命如草”的年代,簡直是個奇跡。他愛護百姓,整頓秩序,要是能多活幾年,說不定能把後漢治理得更好,甚至有可能統一中原。

可他的遺憾也很明顯:一是壽命太短,在位不到一年,沒能實現自己的治國藍圖;二是選錯了輔政大臣,又沒教好兒子,導致自己辛苦建立的王朝,短短四年就走向了滅亡。就像《新五代史·漢高祖紀》裡評價的:“漢高祖起於寒微,而能以寬厚得民心,雖短祚而功烈著矣。然其教子無方,輔臣失選,故其亡也速。”意思是劉知遠從寒微中崛起,用寬厚贏得民心,雖然在位時間短,但功勞很大。可他教子無方,選的輔臣也有問題,所以後漢滅亡得很快。

不過,就算後漢滅亡了,劉知遠的故事也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他告訴我們:不管出身多低,隻要有夢想、肯努力,再加上一點運氣和智謀,就算在最混亂的時代,也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而他的教訓也提醒後人: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選對人、教好下一代,比打下江山還重要。

參考《新五代史·漢高祖紀》《資治通鑒》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三秒預知:從遊戲狗托到金融之巔 喝多了,我成了絕世天才 醉臥沙場君莫羨 煉獄資本家 狙擊槍開始:核武助女帝稱霸萬界 我靠靈膳契約五聖獸 小偷傳奇 我命由我不由天我靠謀略虐渣成神 廢柴鳳主,逆襲成神 練陣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