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登極掌乾坤,偏學孤狼鬥虎群。
輕信近臣誅元輔,妄開殺戒惹兵燔。
逃紫殿,喪青春,一杯黃土掩荒榛。
若非急智成急禍,怎教後漢作前塵?
後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契丹人打進開封,把後晉給滅了。可契丹人不懂怎麼治理中原,燒殺搶掠一通後,被中原百姓的反抗逼得退回了北方。這時候,一個叫劉知遠的武將站了出來——他以前是後晉的河東節度使,手裡有兵有地盤,趁機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漢,後來又率軍開進開封,成了中原的新主人。
可劉知遠沒當多久皇帝,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正月就病死了。臨死前,他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劉承佑,還安排了五個顧命大臣:楊邠、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這五個大臣裡,楊邠管朝政,史弘肇掌兵權,王章管財政,蘇逢吉管人事,郭威則在外領兵打仗,算是後漢的“五虎上將”,專門給劉承佑保駕護航。
這年劉承佑才十五歲,放在現在也就是個初中生,突然從“皇子”變成“皇帝”,心裡既興奮又慌。他剛登基那會兒,還挺乖的,每天按時上朝,聽大臣們彙報工作,遇到不懂的就問楊邠——畢竟楊邠是老臣,做事穩重,劉承佑一開始還喊他“楊公”,把他當長輩看。
可小孩子心性,哪能一直坐得住?劉承佑慢慢就覺得當皇帝沒意思了:每天要早起上朝,聽大臣們說些聽不懂的“民生疾苦”“軍政要務”,還不能隨便出去玩。他想找點樂子,比如在宮裡組織個歌舞表演,或者帶著太監去禦花園打獵,可每次剛提出來,楊邠和史弘肇就跳出來反對。
有次,劉承佑想給皇後的親戚封個官,楊邠直接當著滿朝文武的麵懟他:“陛下,當官要看本事,不是看親戚關係!現在天下還沒太平,要是隨便封官,士兵們會不服氣的!”劉承佑臉都紅了,隻能把話咽回去。還有一回,劉承佑跟史弘肇商量:“最近宮裡的侍衛太少了,能不能調點禁軍進來?”史弘肇眼皮都沒抬:“禁軍是用來保衛國家的,不是給陛下當保鏢的!陛下安心待在宮裡,有我們在,沒人敢害您!”
次數多了,劉承佑心裡就有點不痛快了:我是皇帝,還是你們是皇帝?怎麼我想乾點啥都不行?《宋史·楊邠傳》裡記載了當時的情況:“隱帝春秋浸長,與左右近臣日狎,邠等屢裁抑之,帝心積不平。”意思是劉承佑年紀慢慢大了,跟身邊的太監、親信越來越親近,可楊邠等人老是限製他,他心裡的不滿越積越多。
這時候,有兩個人看出了劉承佑的心思,開始在他耳邊吹風——一個是太監聶文進,一個是宰相蘇逢吉。聶文進是劉承佑的貼身太監,平時沒少被史弘肇欺負史弘肇討厭太監,覺得他們隻會禍亂朝政),所以一直想找機會報複。蘇逢吉則是跟楊邠、史弘肇不和:楊邠管朝政,把蘇逢吉的權力擠得沒剩多少;史弘肇掌兵權,說話比蘇逢吉還硬氣,蘇逢吉早就看他們不順眼了。
聶文進每天跟劉承佑說:“陛下,楊邠和史弘肇太囂張了,他們根本沒把您放在眼裡!您要是再不管管,以後說不定他們會篡權呢!”蘇逢吉則更陰險,他不直接罵楊邠、史弘肇,而是故意跟劉承佑說:“楊公他們確實是忠臣,就是有時候太固執了,陛下年輕,得多忍忍。”這話聽著是勸,其實是在提醒劉承佑:你看,連我都覺得他們欺負你年輕!
劉承佑本來就對楊邠、史弘肇不滿,被這兩個人一挑唆,心裡的火氣就更大了。他開始覺得,楊邠、史弘肇不是“保駕護航”,而是“挾製皇帝”,必須把他們除掉,自己才能真正當這個家。
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劉承佑終於忍不住了。他找來了聶文進、蘇逢吉,還有自己的舅舅李業李業是李太後的弟弟,平時也被楊邠限製,心裡有氣),幾個人躲在後宮裡商量怎麼除掉楊邠、史弘肇、王章。
李業說:“這三個人手握大權,直接殺肯定不行,得想個辦法把他們騙進宮裡來!”聶文進接著說:“陛下可以下道聖旨,說要商量邊境的軍情,召他們進宮議事,等他們來了,埋伏好士兵,直接動手!”劉承佑有點猶豫:“這三個人的手下還有不少兵,要是殺了他們,他們的部下造反怎麼辦?”蘇逢吉拍著胸脯說:“陛下放心,楊邠他們雖然有權,但不得人心,隻要陛下下旨說他們謀反,士兵們肯定不會幫他們!”
其實蘇逢吉這話是騙人的——楊邠、史弘肇雖然對皇帝不客氣,但對士兵很好,史弘肇更是出身行伍,士兵們都服他。可劉承佑被“親政”的念頭衝昏了頭,根本沒多想,就拍板決定:“就這麼辦!明天就動手!”
第二天一早,劉承佑下了道聖旨,召楊邠、史弘肇、王章進宮,說是有緊急軍情商議。楊邠三人一點都沒懷疑——他們平時經常進宮議事,再說他們覺得自己是顧命大臣,皇帝再不滿,也不敢對他們怎麼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三人剛走進宮殿的東門永福門),就聽見劉承佑喊了一聲:“動手!”埋伏在兩邊的士兵立馬衝了出來,拿著刀就往三人身上砍。史弘肇是武將,反應快,想拔刀反抗,可士兵太多,沒幾下就被砍倒了。楊邠和王章是文官,根本沒還手之力,當場就被殺死了。
殺了三人後,劉承佑還覺得不解氣,又下旨把三人的家人、親信全部抓起來處死,連嬰兒都沒放過。《舊五代史·隱帝紀》裡記載:“隱帝)命誅邠、弘肇、章並其家屬、部曲,無少長皆死。”一時間,開封城裡血流成河,大臣們都嚇得不敢出門——誰也沒想到,這個平時看起來老實的少年皇帝,下手居然這麼狠。
可劉承佑還沒意識到,他殺了楊邠、史弘肇、王章,等於捅了馬蜂窩——因為這三個人裡,史弘肇是禁軍的最高指揮官,他的部下遍布禁軍;而更重要的是,當時郭威還在外麵領兵打仗,郭威跟史弘肇是好兄弟,兩人一起出生入死,關係鐵得很。
有人勸劉承佑:“郭威還在鄴都今河北臨漳)領兵,他跟史弘肇關係好,要是知道史弘肇被殺了,肯定會造反!陛下不如先安撫郭威,再想辦法除掉他。”可劉承佑這時候已經殺紅了眼,他覺得自己連楊邠、史弘肇都敢殺,還怕一個郭威?他說:“郭威算什麼東西?他要是敢反,朕就派兵去滅了他!”
於是,劉承佑又下了一道聖旨,派使者去鄴都,要殺郭威和郭威的部將王峻、王殷。可他沒想到,派去的使者裡,有個叫李澄的人,是郭威的老部下。李澄一看聖旨,就知道郭威要倒黴,偷偷把消息告訴了郭威。
郭威當時正在鄴都防備契丹,聽說楊邠、史弘肇被殺,還要殺自己,氣得渾身發抖。他把部將們召集起來,拿著聖旨說:“我跟楊公、史公一起輔佐陛下,從來沒想過謀反,可陛下居然要殺我!你們說,我該怎麼辦?”部將們早就聽說了開封的事,都覺得劉承佑太過分了,紛紛說:“將軍,陛下昏庸,咱們不如起兵殺回開封,清君側!”
郭威本來還不想造反,可被部將們一勸,再想想自己的處境——要是不反,遲早會被劉承佑殺死,乾脆就坡下驢,決定起兵南下。他寫了一封奏折,派人送給劉承佑,說自己要“入朝請罪”,其實就是要逼劉承佑認錯。
可劉承佑看了奏折,不僅沒認錯,反而更生氣了。他覺得郭威這是在威脅自己,於是又乾了一件蠢事:把郭威留在開封的家人全部抓起來,不管老幼,一律處死。郭威的妻子張氏、兒子郭侗、郭信,還有其他親戚,全被劉承佑殺了個乾淨。
消息傳到鄴都,郭威徹底瘋了。他哭著對部將們說:“陛下殺了我全家,我跟他不共戴天!咱們現在不是清君側了,是要報仇!”這下,士兵們的士氣更高了——郭威的家人都被殺死了,大家都覺得劉承佑太殘忍,跟著郭威造反,不僅能活命,還能替郭威報仇。
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下旬,郭威率領大軍從鄴都出發,往開封方向進軍。一路上,郭威的軍隊幾乎沒遇到什麼抵抗——各地的守軍要麼是郭威的老部下,要麼知道劉承佑殺了楊邠、史弘肇,覺得劉承佑昏庸,不願意替他賣命。
劉承佑這時候才慌了。他本來以為郭威的軍隊會像楊邠說的那樣“不堪一擊”,可沒想到郭威這麼快就打到了開封附近。他趕緊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可大臣們都低著頭,沒人說話——蘇逢吉早就跑了後來自殺了),聶文進和李業雖然還在,可他們隻會耍嘴皮子,根本不懂打仗。
最後,還是一個叫慕容彥超的節度使站了出來。慕容彥超是劉知遠的親戚,平時喜歡吹牛,說自己多能打仗。他對劉承佑說:“陛下放心,郭威那點兵力,我一隻手就能收拾了!我願意領兵去抵擋郭威!”劉承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連忙封慕容彥超為兵馬大元帥,讓他率領禁軍去開封北邊的劉子陂迎戰郭威。
可慕容彥超就是個“紙老虎”。他率領禁軍到了劉子陂,剛跟郭威的軍隊交手,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慕容彥超本人騎著馬,頭也不回地跑了,連自己的部下都不管了。禁軍士兵見主帥跑了,也紛紛四散逃跑,有的乾脆投降了郭威。
《新五代史·漢隱帝紀》裡記載了這場戰鬥:“彥超與威戰於劉子陂,彥超敗,走還兗州。威軍遂至京師。”意思是慕容彥超跟郭威在劉子陂打仗,慕容彥超戰敗,逃回了兗州,郭威的軍隊很快就到了開封城下。
劉承佑在宮裡等著慕容彥超的捷報,可等來的卻是“慕容彥超戰敗,郭威大軍逼近開封”的消息。他嚇得魂都沒了,連忙叫上聶文進、李業,還有幾個太監,想從皇宮的北門逃出去,往慕容彥超逃跑的方向跑——他覺得慕容彥超雖然打了敗仗,但還有點兵力,能保護自己。
可劉承佑剛跑出皇宮沒多遠,就遇到了一群亂兵。這些亂兵是開封城裡的散兵,不知道是哪一方的,看到劉承佑穿著龍袍,以為他是“反賊”也有可能是知道他是皇帝,想搶點東西),就圍了上來。劉承佑身邊的太監和聶文進、李業,嚇得趕緊跑,把劉承佑一個人丟在了原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承佑想跑,可沒跑幾步,就被一個叫郭允明的亂兵追上了。郭允明以為劉承佑是個大官,想殺了他邀功,舉起刀就往劉承佑身上砍。劉承佑慘叫一聲,倒在了血泊裡,年僅二十歲。
可憐的劉承佑,當了兩年多皇帝,最後死在了一個不知名的亂兵手裡,連屍體都沒人管。後來,郭威打進開封,找到了劉承佑的屍體,把他葬在了開封城外的一個亂墳崗裡,連個像樣的陵墓都沒有。
劉承佑死了,後漢也跟著亡了——從劉知遠稱帝到劉承佑被殺,後漢隻存在了四年,是五代十國裡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說起來,劉承佑本來有一手好牌。他爹劉知遠雖然在位時間短,但給了他一個相對穩定的江山:中原地區基本統一,有楊邠、史弘肇、郭威這樣的能臣武將輔佐,隻要他稍微老實點,慢慢學習治理國家,就算不能開創盛世,至少能保住後漢的江山。
可他偏偏是個“急脾氣”,還沒學會走路,就想跑;還沒掌握權力,就想把權臣一網打儘。他的問題,總結起來有三個:
第一,分不清“忠奸”。楊邠、史弘肇雖然對他不客氣,經常限製他的行為,但他們是真心為後漢著想——楊邠管朝政,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史弘肇掌兵權,把禁軍訓練得很有戰鬥力;王章管財政,讓後漢的國庫有了點積蓄。可劉承佑聽了聶文進、蘇逢吉的挑唆,就覺得這三個人是“奸臣”,非要殺了他們,這就等於自斷臂膀。
第二,做事沒腦子。殺楊邠、史弘肇之前,他沒考慮過他們的部下會不會造反;殺郭威家人之前,他沒考慮過郭威會不會被逼反;甚至在郭威大軍逼近開封的時候,他還相信慕容彥超這個“草包”能打敗郭威。從頭到尾,他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像是小孩子過家家,根本沒考慮後果。
第三,太殘忍。殺楊邠、史弘肇、王章的時候,他連他們的家人都不放過;殺郭威家人的時候,更是斬草除根。這種殘忍不僅沒嚇到彆人,反而讓大臣和士兵們寒了心——連忠臣的家人都能隨便殺,誰還敢替他賣命?最後他被亂兵殺死,也算是“自作自受”。
郭威打進開封後,一開始還想立劉知遠的侄子劉贇為皇帝,可後來覺得劉贇不好控製,乾脆自己稱帝,建立了後周。而劉承佑呢,隻留下了一個“隱帝”的廟號“隱”是貶義,意思是他的過錯被隱藏,或者說他死得不明不白),和一段讓後人笑話的“作死史”。
有人說,五代十國是個“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時代,劉承佑就算不殺楊邠、史弘肇,後漢也未必能長久。可如果劉承佑能沉住氣,不那麼衝動,至少他自己不會死得那麼慘,後漢也不會亡得那麼快。
就像他登基時,有個老臣給他寫了首詩:“少年天子欲親政,當學文王慢用心。若使鋒芒先太露,恐教社稷付寒林。”可惜,劉承佑沒聽進去。他用自己的急脾氣,親手把自己和後漢都送進了墳墓,成了五代十國裡又一個“短命皇帝”的典型。
參考《新五代史·漢隱帝紀》《宋史·楊邠傳》
喜歡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請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來這麼有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